感悟之六——多益少损的交友之道(2)(1 / 1)

那么,说到了宽容与包容。需要强调的是包容之间要显出诚意,而且要把这种真诚保持。永恒的友谊不仅仅是体现在某一个行动中,而是体现在我们之间的每时每刻之内。只有每一刻都保持着包容之心,我们的友谊才能够永恒地保鲜。那么,在宽容之中我们也是应该体现在长远的每一举每一动。很多的时候,或许会因为你的一次冲动,便会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给朋友间的的印象落下低谷。有很多的东西,一旦失去了,我们再想去拥有的时候,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对于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语言总会不觉意地铭记于心。所以,每时每刻,我们都要学会温和对人,决不能以为是朋友了,就可以不假思索地想说什么就什么。当然,一些玩笑就另当别论了。

同样,我们要以包容与宽容对待别人行为,也应该用包容与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话语。当朋友一个无意间说了伤害自己的话,要尽量忘记。因为很多的时候,都是朋友的不觉意所说的。你是否知道,当所处那些伤害你的话之后,朋友也在反悔。当想给你解释的时候,又会少了一份勇气。甚至你会不想给机会朋友来解释。如果你真是这样,那么你的思想还是很幼稚,处于小孩思维的基本阶段。因为你是一个不肯承认错误的人。误认为解释就是掩饰。其实生活中,很多的时候,说某句伤害你的话,作出某个对不起你的动作,其背后都有着很多的苦衷。更是,话别之后,当事人会深深地内疚。作为朋友间,我们应该对于朋友的话语过失忘记。尽快地找朋友和好。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在正确的时候也应该适当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

所以,我们应该包容地对待朋友间的举动,也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宽容。理解才是万岁,否则,经营的成果终究会毁于一旦。

对于损友,敬之不如弃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对于损益友的解释,实际上是在提倡一种与君子深交、而不与小人往来的态度。

一只虱子常年住在富人的床铺上,由于它吸血的动作缓慢轻柔,富人一直没有发现它。一天,跳蚤拜访虱子。虱子对跳蚤的性情、来访目的、能否对己不利,一概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地表示欢迎。它还主动向跳蚤介绍说:“这个富人的血是香甜的,床铺是柔软的,今晚你可以饱餐一顿!”说得跳蚤口水直流,巴不得天快黑下来。

当富人进入梦乡时,早已迫不及待的跳蚤立即跳到他身上,狠狠地叮了一口。富人从梦中被咬醒,愤怒地令仆人搜查。伶俐的跳蚤跳走了,慢慢腾腾的虱子成了不速之客的替罪羊。虱子到死也不知道引起这场灾祸的根源。

因此,在选择朋友时,你要努力与那些乐观肯定、富于进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获得好的精神食粮以及朋友的真诚帮助。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相反,如果你择友不慎,恰恰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的人,你会陷入这种恶劣的环境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受难的“虱子”。

假如你已经交上了坏朋友,就要敬而远之,最好的朋友就是把他抛弃,这命名为“弃友”。要知道:把一只烂苹果留在筐里,会使一筐的苹果都腐烂掉。

《聊斋志异》里有个河间生的故事,说的是河间生不务正业,交了个狐狸精做朋友。狐狸精天天带他去吃喝玩乐。一次,他和狐狸精在酒楼任意取酒客的酒食,却发现他唯独对一个穿红衣的人避得远远的。河间生问狐狸精:“为什么不去取红衣人的酒食?”狐狸精顺口说:“这个人很正派,我不敢接近他。”这时,河间生恍然大悟,他想:狐狸精和我交朋友,一定是我已走上邪道了,今后必须得正派才是。他才一转念,狐狸精就跑掉了。从此他果然走上了正路。

河间生的教训生动地说明了选择正派的人做朋友的重要性。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意思。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必定在思想、言论、行动等各方面相互影响,这种耳濡目染的力量是绝不能低估的。

在你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你为成功而奋斗之初,你可能需要寻找朋友,但是,你要注意,不要结交那些对你有害无益的朋友,不要被他们拖入浑水之中。

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结交的朋友,对我们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夸张点说,交上怎样的朋友,就会有怎样的命运。

唐朝武则天曾经下令禁止屠宰。左拾遗张德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合家欢喜,便偷偷宰了一头羊宴请客人。客人中有一个叫杜肃的大臣,非常嫉妒张德,但是,平常他并没有表现出来,与张德还是朋友。此时,张德偷偷宰了一头羊,杜肃正好可以举报他。于是,也偷偷藏起一块肉,写状纸告张德一家。第二天上朝,武则天对张德说:“听说你家有了个男孩,大喜啊!”张德赶忙拜谢不迭。武则天接着又问:“可是你从哪儿弄到肉请客人的呢?”张德一听,脸吓得煞白,赶快跪下,连连叩道“该死,臣该死”。武则天慢条斯理地说道:“我下令断屠,并不包括红白喜事,你起来吧!

你并没有犯什么罪。只是以后交朋友要谨慎,有些无赖小人,不必请到家里去吃饭。”说罢把杜肃的状纸掏出来给张德看。这时杜肃在一旁既羞愧又害怕,浑身直冒冷汗。

因此,在选择朋友时,你要努力与那些乐观正直、富有进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及朋友的真诚帮助。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相反,如果你择友不慎,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的人,你会陷入这种恶劣的环境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无辜受难。

《佛说孛经》中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有友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损之,见富贵附,见贫贱则弃。这类朋友对待你像花一样,当你盛开时,将你插于头鬓、供奉桌上;假如你凋谢了,他便毫不怜惜地将你丢弃。当你拥有权势、富贵时,他把你捧到高处,凡事奉承、随顺;一旦你功名富贵不在,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就背弃你、离开你。

有友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这种朋友像秤一样,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头;如果你比他轻,他就高起来。当你有名位有权力时,他就卑躬屈膝,阿谀谄媚;等到你无权无名一身轻,他就昂起头来,俯瞰你了。

有友如山,譬如高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高山能广植森林,豢养各种飞禽走兽,任凭它们聚集其中,自由自在。所以,益友像山,心胸广阔,正直高耸,宽厚待人。

有友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所以,益友如地,泽被万物,毫无怨尤,可以担待我们的过错,帮助我们不断成长。

我们看这四个比喻可以得出:“花、秤可抛,而山、地可交”。那种只是单纯想从你身上获取好处的朋友,还是算了吧。而那种不懂得尊重你的朋友,就更不用交往了。因为在朋友的世界里,应该没有世俗的差别。因此,朋友并不一定越多越好。多交益友,少交损友,才能真正从朋友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这样的例子。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词。尤其是他的散文,简洁流畅,丰富生动,富于感染力。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还为当时的文坛培养了一批人才,像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文学家,都出自他门下。

欧阳修在颍州府当长官的时候,有位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当行政助理。有一次,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路过颍州,顺便拜访欧阳修。欧阳修热情招待,并请吕公著作陪叙话。谈话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应当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吕公著点头称是。后来,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近朱者赤”的道理。《论语·里仁》云:“见贤思齐焉。”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会通过努力,去赶超他们。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总是与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会变得恶劣。

航海有时需要弃船,人生有时需要弃友,二者都是非常之举。朋友是装在腔子里的一个灵魂。倘若如此,根本没有“弃友”一词。但交友选择错误,或朋友的人格起了变化,这就发生如何由朋友变成非朋友的问题,弃友不得法往往致使一个庞大的正数突然变成负数,殊非吉事。

朋友是我们人生环境的一部分,对我们的一生有莫大的影响,可以说,交上怎样的朋友,就会有怎样的命运。

对朋友的规劝要适度

南怀瑾说:我们知道,有时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对朋友如果过分地要求或劝告,次数多了,交情就疏远了。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尽我们的忠心,劝勉他,好好诱导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可则止”,就不再勉强。假如过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变成冤家了。从表面上看起来,南怀瑾教学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有点滑头的样子,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实际上,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就知道南先生的话并不滑头。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更要注意。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

人只有在吃过亏、上过当以后才会想起事情发生前,别人对他的好言相劝。相信南怀瑾先生的这位朋友,一定也后悔当初没有听进他的劝告吧。在劝告朋友这件事上,南怀瑾先生并没有进行到底,在朋友屡劝不听的情况下,放弃了对他的忠告。这一点,显示出了他高超的交友艺术。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的确不假。不过这世间的人,包括朋友,有几个人爱吃“苦药”呢?小孩常把苦药当做虐待,大人常把逆耳忠言视为人身攻击。所以,对朋友直言相劝的结果,也常会变得“好心没好报”,朋友非但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意,严重者甚至与你绝交,把你当做冤家。南怀瑾先生正是深谙人性的这一弱点,才认为对朋友规劝适度是交友之道,并不是耍滑头。

对朋友的规劝要适度,还因为“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这是南怀瑾先生讲解《庄子》时强调的一句话。他说这句话其实是在讲交友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爱好就是那一点,专注在那一点的时候,什么也无法改变。一个人人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难上加难。所以,明知道你为了他,有时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记你是为他着想了。

对朋友的规劝要适可而止,并不是耍滑头,也不是放弃方正之道,而是在深刻了解人性的前提下的明智选择。因为当你在苦口婆心地规劝朋友之时,即使他明明知道你是在为他好,也有可能在一时的冲动下伤害你。这种教训在历史上并非没有。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介于君臣与朋友之间。魏征一心直言进谏、忠心社稷,被后世称为一代良臣名相,也被李世民引为“得失铜镜”。不过,最终他还是难逃晚年唐太宗的积恨爆发,墓碑被砸。虽然唐太宗之后又

悔恨不已,然而一段君臣与朋友的佳话也以此为终。这就是过度“规过劝善”者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规过劝善”虽然出于好意,但由于最终是要说服朋友听从自己的意见,因此多多少少带有些将自己意志强加于朋友的成分。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如果“规过劝善”过度,则双方的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子日:“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南怀瑾先生将之解释为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孟之反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自己一人断后,快要进到城门时,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是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南怀瑾先生很推崇这种态度,他在讲这段话的时候说,孟之反很有道德,很高明。

实际上今天我们看来,这种高明就是给人留足面子。孟之反不抢功,因为抢功的话,后面那群人的脸面就没地方搁,本来就已经是败军之将了,然后撤退的时候还依靠别人的保护,从自尊心上来说,一般人都接受不了。因此孟之反的话说得很高明。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关的反应行为。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古代有住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结怨之人,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件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和解。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全颜面,为了面子,可以做出有悖常理的事。在知道人们是如何注重面子之后,应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使你的朋友难堪,可以的话,不妨趁势送朋友一份面子厚礼。郭解此举看似多余,实则不然。

脸,为自己留了后路。有朝一日,你若恰好有求于他,他必定竭力相助,以报当日之恩。正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有人说朋友之间谈面子问题太虚伪,这其实是不了解人性而进入了误区。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兄如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客套,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因此,对好朋友也要客气有礼,可以不强调自己的面子,但不可以不给朋友面子。因为看似面子问题,实际上是尊敬与否的问题。

交友以恒,盛衰不易

时间和岁月是友谊最好的试金石。我们说,真诚的友谊可贵之处还在于一个“恒”字,持之以恒,不以盛衰改节,不以存亡易心。有副对联,叫做:“友如画竹终须淡,文似看山不喜平。”交朋友就要像画竹一样淡淡不断,写文章就像看山一样奇峰拔起,曲折跌宕。说交朋友像画竹一样要淡,这里的“淡”,取自《庄子》中的一句名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俗话说:“为人贵直,为文贵曲。”为人可贵之处在于正直,为文可贵之处在于曲折。千万不要倒过来,倒过来做人太曲了,拐弯抹角,谁也不愿意和他做朋友;而做文章太直了,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诸葛亮有篇文章叫做《交论》,他是这样写的:“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这是说以权势和利益来相交,是难以经历远久的。君子相交,应该是“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就是说温暖的春天来了,也不是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经历困难友情也始终不变。经历了危险和平坦的考验,友谊更加牢固。

中国友道观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比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高度概括了真诚对于友谊的重要性。真诚,是友谊的长城,是真挚友情的见证,用真诚的心灵对待朋友,才可能得到友谊。友谊要用原则去培养。陈毅有这样一句名言: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诤友难交,因为他要求双方都有勇于面对自己缺点的勇气。这才是真正考验友情的尺码。

朱自清就是俞平伯难得的诤友。一次,朱自清偶然翻阅的已经沦陷的北平出版物上有俞平伯的文章。虽然俞平伯的文章内容本无问题,但朱自清认为“朔风知劲草”,不应在日寇领区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于是立即去信劝阻。俞平伯在回信中说是偶尔敷衍,不想多做;朱自清仍然极为不满,又去信郑重指出“前涵述兄为杂志作稿事,弟意仍以搁笔为佳。率直之言,千乞谅鉴。”俞伯平深为感动,后悔当初,谈到此事总说:“非见爱之深,相知之切,能如此乎?”

诤友,友谊的卫士,是真挚友情的保卫者,用真言对待朋友,才可能得到友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从古至今,赞美友谊的诗句、名言不计其数。人间有万般情谊,可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友谊了。友谊——朋友间的情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听恭维之词。但真正让我们感动的却是别人所付出的真诚。朋友之间只有付出了真诚,彼此才会坦然相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可贵。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缺乏了真诚,就等于缺少了车辆,缺少了帆船,缺少了桥梁,缺少了纽带,你将无法得到真正的朋友。

在今天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很多人抱怨没有真正的朋友可言,这难免有些偏激,但也确实说明了一些情况。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也会**裸地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显得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什么友谊,什么感情统统抛到脑后。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们再不认什么同事、朋友,在会上直言摆自己之长,揭别人之短,背后造谣中伤,四处活动,千方百计把别人拉下去,自己挤上来。这种人的内心世界,在利益面前暴露无遗。事过之后,谁还敢和他们交心认友呢?

当然,真正的朋友还是有的,也占大多数。但是,在利益得失面前,每个人总会亮相的,每个人的心灵会钻出来当众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识别朋友和人心的大好时机。

进而言之,岁月也可以成为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时一事上可以称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同事时间长了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为人、人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此长期交往,长期观察,便会达到这样的境界:知人知面也知心。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于是他很快地就离去。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王。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某位朋友对你,尤其是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孔子非常佩服晏子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轻易与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会全始全终。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终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然而,晏子对朋友却能全始全终,他让友情地久天长的要诀是“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关系亲密的朋友,言谈举止都更为随便,就好比人们心情不好时总爱对亲密的人发脾气一样。一时的口不择言,有时会变成永远的伤疤。还有很多人在维持朋友方面总是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应该怎样相处,或者一时的好朋友,时间长了又淡忘了,等到某天相见,连名字都记不上来了。想想这样的状态怎么可以交到朋友啊?

和谐深沉的交往,需要充沛的感情为纽带,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待挚友仍须敬,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烦琐的客套和热情,而是强调好友之间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对方的禁区。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待友不敬,有时或许只是一件小事,却可能已埋下了破坏性的种子。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长地久。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久而敬之,本质是长久,核心是尊重。朋友间把握好这个原则,友谊就会地久天长。

交友的周而不比之法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说的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在何处昵?周是包罗万象,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统一,一个君子为人处世,就应该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经常将别人与自己作比较,看他顺眼就对他好,不顺眼就反感他,就是“比”。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就容易流于偏私。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杨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杨雄。”

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

曾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啊!”

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

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结局是伯牙后来因为听说子期染病而终,心里感觉痛苦难当,叹知音难觅,摔琴以祭人,后人常以之比喻知音之事。上面的曾巩客观的评价了王安石,你难道说王安石就不把曾巩当成朋友了吗?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把“高山流水”放到现在,伯牙此举也算流于偏私了。高山流水故事里伯牙之举,不太适合如今的社会。现代社会,交友当然得精挑细选注意质量,但是不得不说,与一般朋友还有些不一样的人脉也是很重要的资源,对此,我们应该去刻意培植。

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朋友多得没法数,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可到有事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却抓不住一个,全都跑得无影无踪。有的人平时朋友并不多,可在需要一个顶个全都鼎力相助。其中的原因就是交朋友时没有分级。

朋友相交以“诚”,此乃至理,那为何又要分“等级”?那不就不诚了吗?非也!

某地有个很成功的商人,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就夸,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他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他说虽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都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对方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商人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嘻嘻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他就根据这些等级来决定和对方来往的密度和自己心窗打开的程度。

“我过去就是因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很明显,“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和“可商大事级”的朋友,是可以利用的好朋友。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因此有时会把一片赤诚的人当成一肚子坏水的人,也会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点醒时还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非等到被朋友害了才大梦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十分困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非得勉强自己把朋友分等级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就可在关键时用得上,并且把伤害减到最低。

给朋友分等,对心地纯真感情丰富的人很困难,他们只会一味付出,不善识人。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年纪,自然热情冷却,不用人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

分等级,可像前述那位商人那样分,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和“不可深交级”。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这就好比客人来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请进客厅,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就行了。

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你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纯正的,不过人常被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所眩惑,结果把坏人当好人,这是很多人无法避免的错误。

给朋友分等,也要选对时机,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那么不必太急于把朋友分等级,因为你这时的朋友不会太多,还能维持感情的朋友应该不会太差。但当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权和钱时,那时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级不可了,因为这时的朋友有很多的是另有所图,不是真心的。

有句谚语说得好,每个人距总统只有六个人的距离。你认识一些人,他们又认识一些人,而他们又认识另外的一些人……这种连锁反应一直延续到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而且,如果你仅仅距总统六个人的距离,那么你距你想会见的任何人也就只有六个人的距离,不管他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还是你想让其加入你的团队支持你的名人。

但是,每个人之间也可以是无限的距离,即使是他站在你的面前。因为你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一个瑕疵,就否定了整个人。这样的话,任何人都不会跟你成为要好的朋友。幻想所有的人都跟自己一样,或者幻想所有的人都那么完美,只能是一相情愿的想象,只能由于太过苛刻而流于偏私。“君子周而不比”,我们应该平等地宽容每个人。俗话说“黑白通吃”,其实这就是本事。各路诸侯一齐来,我都能容得下,这才是君子所为。

现代的世界是瞬息万变的,每天都有无数的新现象、新知识、新事物,只凭一个人的头脑和智力,是永远无法穷尽的。一位诗人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网”,一张无边无际、大得难以想像的网。每一个人在这张网中都显得是无比的渺小,只是其中一个结点,甚至连结点都算不上。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传统中的黄金搭档,大概就是“明君贤相之称”的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征等人的辅佐,才创造了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也才为中国的古代文明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一支筷子很容易就被折断,而一双筷子却能牢牢抱成团的意义就在这里了。从社会上讲,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懂得的东西越来越显得狭窄,显得苍白无力,迫切地需要与人合作,相互交流,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能力。反过来说,人处在集体中,离你最近朋友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你个人的进步,使你的能力提高,更上一层楼。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一杯清茶,很淡。仔细品尝却有很浓烈的味道!

朋友是一屡清风,很柔。轻轻的滑过脸庞是那么的亲切!

朋友是一丝丝的小雨,很甜。滋润我们的心房是那么的惬意!

朋友是爱与爱之间的呼唤,朋友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朋友如同手足……

朋友是在你悲伤无助的时候,给你安慰与关怀;在你失望彷徨的时候,给你信心与力量;在你成功欢乐的时候,分享你的胜利和喜悦。在人生旅途上,尽管有坎坷、有崎岖,但有朋友在,就能给你鼓励、给你关怀,并且帮你度过最艰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