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一首《劝孝歌》,里面有两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又会对谁付出真心呢?
亲情——一首永恒的歌
亲情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一丝不经意间的牵挂、惦记,一种让只有生命的动物都会拥有的本能反应,原始能力。孟子曾说过:“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郊的《游子吟》精确的刻画出亲情所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崇率众降北魏后,武帝任命他为幽州(今北京)太守。属县中有一桩案子,使他颇为头疼。
有一乡民叫苟泰,携三岁的孩子外出逃难,路上遇到一伙散兵抢掠。父子俩只顾逃命,哪知走散了,苟泰跑着跑着,不见了孩子,忙呼喊寻找,但哪里还有孩子的影子。苟泰只好住在此地,四处找寻孩子。
等了足足一年有余,苟泰突然在街市上见到自己的孩子,便一把抱住。但孩子长时间不见父亲,已生疏了,“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这时有一中年汉子把孩子抢过来,大喝:“干什么?”苟泰忙说这是失散了年余的孩子。中年汉子忙说:“你认错了,这是我儿子,并非拣来的孩子,你走吧!”亲生儿子,苟泰哪能不认得。他苦苦哀求那中年人还自己的儿子,中年人嫌他纠缠,忙领起儿子走了。
苟泰紧跟不舍,见那中年人领儿子进了一家客栈,忙前去打听,才知道这中年人叫赵奉伯,是江南人来此处做买卖的,一年前他带来一个孩子,说是自己的儿子,别人也不知底细。
苟泰左思右想,没办法讨回儿子,只好告到衙门里。县官审了几次,双方都无证据,儿子也分不清哪个是真父亲,这案子只好转给州里。
李崇接到案子,思索了半天,想出一条计策。命人将三人各关一处,拖了两三个月了也不审问。一天,李崇叫来两个差人,面授机宜。一个差人去见苟泰,告诉他:“你儿子已得病死了,快去领尸体吧。”苟泰一听,大哭起来,直哭得死去活来。而赵奉伯听到儿子死了,只是慨叹了几声,并无多少哀戚。
李崇听到汇报,传来父子三人,判道:“父爱子情,深过东海。苟泰听到子死,痛哭欲昏;赵奉伯听到子死,面无戚容。苟泰为真父无疑,赵奉伯假父已明。”并喝令赵奉伯讲出经过,那赵奉伯见中了李崇的计,只好从实招供,说自己贩卖时见到一男孩在路边哭,说不见了父亲。赵奉伯年过半百仍无子息,故领去当亲生儿子养着。一年有余了,父子感情已深,没想到苟泰会来认孩子,故拖赖不给。
可见关键时候,亲情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纽带,这种亲情间的神圣和无私使苟泰找回了失散一年的亲生骨肉。
孟子又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古往今来,无数名家都驻足在亲情这个话题上。
散文名家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他的一篇《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有人说,父母之爱是一座山,矮小威严;父母之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母之爱更是一双手,抚摩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母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荀子更是有言:“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当你读完它,相信你会对亲情有着更深的理解:
镇子里有个傻瓜,不是天生的那种,5岁那年在一次煤气中毒事件中,只有他活了下来,和他同在屋里睡觉的父亲用尽最后的力气将他推到门外撒手而去了,从那以后,他就只会傻傻的笑,不管是开心还是伤心,据说是大脑受到了损伤。
傻瓜还有个美丽的妈妈和可爱的妹妹,他总是问妈妈,爸爸去哪了,妈妈告诉他:爸爸不在了,他变成星星到天上去了,他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傻瓜每天晚上都躺在院子里的草坪上看星星,边看边傻傻的笑。
傻瓜11岁的时候,疼爱他的妈妈因肾病死了,临死前告诉傻瓜要照顾好妹妹,那时他妹妹6岁。傻瓜只会傻呵呵的笑,每天晚上还会去看星星,他说天上的星星多了一个,那个是他的妈妈,紧挨着他的爸爸。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傻瓜摆起了简陋的快餐摊,做三明治,摊点离妹妹的学校不远。
傻瓜在家的时候从来不敢进妹妹的房间,因为妹妹讨厌他,妹妹很介意有这么一个傻瓜哥哥,但他喜欢趴在妹妹的门口看着妹妹读书,每次妹妹发现他的时候,他就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躲起来,然后傻傻的笑,不知道是开心还是伤心。
傻瓜每天早上都是早早的起来给妹妹做好早餐后再到快餐摊上去工作。晚上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星星……
傻瓜的手艺很好,三明治做的像饭店里的一样,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喜欢到他的摊子上买早餐,但谁都不知道傻瓜有个漂亮的妹妹在学校上学,因为妹妹很介意别人知道傻瓜是她的哥哥,傻瓜只会傻傻的笑,不论伤心还是开心。
傻瓜工作很努力,但他从不花钱,谁也不知道他那么拼命挣钱为什么。傻瓜工作的时候经常伤到手,脚上的鞋子也经常是缺少一只,妹妹看了就会说:切个菜也会伤到手,鞋子也会丢,怎么不把你自己丢了!真是个蠢货!傻瓜听了还是傻傻的笑,不知道是开心还是伤心……
傻瓜每天晚上回家睡觉之前都会在一个小本子上写些字,妹妹好奇想看,傻瓜却总是不给她看,写完了就藏起来,妹妹试了几次都没有找到……最后也不在理会他在写些什么了
傻瓜17岁了,那时妹妹已经上初中了,傻瓜的摊子也搬到了离妹妹学校不远的地方,每天卖完早餐,就在学校周围走来走去,身上总是穿着件很破旧而且很脏的衣服,脚上的鞋子总是少一只,但他工作的时候也会像模像样的穿上围裙,仍旧只会傻傻的笑。
一天,在摊自上卖早餐的是候听到两个女学生说起他妹妹的名字,说她早上到班上后脸色不好,腰疼的厉害。傻瓜听到后呆了一会,然后突然大声叫着妹妹的名字,扔下手里的工作向学校跑去,他就这样大声喊着妹妹的名字,冲过学校门卫和老师的阻拦跑到妹妹的教室里,看到妹妹趴再课桌上,脸色蜡黄,冷汗淋漓,傻瓜这次没有傻傻的笑,脸上竟是焦急,喊着妹妹的名字背起妹妹就往医院跑。路上遇到学校的老师质问他:你是干什么的?快放下她!傻瓜因为愤怒脸憋的通红:她……是我妹妹,我……是她哥哥。傻瓜一路上就重复着这句话背着妹妹跑到学校附近的医院里,学校了老师和学生都很惊异,因为从没听说她有哥哥……
傻瓜在病房的门外看着妹妹,她已经醒过来了,而傻瓜已经在病房外熬了3天3夜。那个给她治病的医生跟她说:不要担心,你的医疗费你哥哥已经都准备好了。妹妹艰难的抬起头看向门外的傻瓜哥哥,眼中不眠有些疑问。傻瓜这时候又恢复了常态,傻傻的对着妹妹笑,却不敢进门。
医生对妹妹说,他很早以前就经常到傻瓜的摊子上买早点,他知道傻瓜工作一直就很努力,也知道傻瓜从来就不花钱,曾经一直弄不明白傻瓜挣这么多钱干什么,直到今天他终于明白了。因为傻瓜背着妹妹找到他的时候喊着:妈妈……就是这样死的……求你……救妹妹……我……不要妹妹死!原来傻瓜的妈妈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傻瓜,他妹妹也有很严重的肾病,要他一定要照顾好妹妹……
医生告诉妹妹她的病需要换肾,换肾的费用他的傻瓜哥哥已经交够了,但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肾源。
医生告诉妹妹当傻瓜知道妹妹的病需要换肾的时候,就大叫着对他说:用……我的……我是她……哥哥,但是检查结果是傻瓜的肾也不合适,傻瓜知道了结果,神情很沮丧,就一直说:我是……她哥哥啊。医生明白傻瓜的意思:我是她哥哥,我的肾怎么就不能换给妹妹
傻瓜仍然在病房门外看着妹妹,傻傻的笑着。此时妹妹已经泪流满面,看着门外那个曾经一直以来都让她感到耻辱的傻哥哥,用了虚弱的声音对他说:你站在门外做什么,怎么不进来。傻瓜呆了一会,怯怯的说:我……可以进来吗?妹妹含着泪笑着点了点头。傻瓜背着手来到妹妹的病床前,妹妹让问他为什么背着手,并执意要看他的手,傻瓜将手伸出来,手上缠着绷带,鞋子也只有一只,那是在送妹妹来医院的路上手挂到路上被刮上的,鞋子也跑丢了一只。妹妹还像以前那样说:怎么这么笨啊,手又伤到了,鞋子也会弄丢!只是这次说他的时候,只是这时眼中满是温柔和心痛……
这是他成为傻瓜后第一次在妹妹许可的情况下进入她的房间……
时间一天天过去,妹妹的病日渐严重,不时陷入昏迷之中……
在热心的医生不懈的努力下,合适的肾源终于找到了,手术很成功,妹妹终于从死神的手中被救回来了,可是她醒来的时候却没有看到那张熟悉的傻傻的笑脸……医生告诉她,她哥哥为了给她交医疗费,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了,等她完全康复了就来接她回家,叫她安心恢复……
妹妹每隔几天都回收到一封字迹歪歪扭扭的信,那是她的傻瓜哥哥给她写的,内容很简单且都一样:我很好,你好好养病……
出院的那天,傻瓜没有到医院来接妹妹,妹妹只接到医生交给她的一个可爱的绒毛熊,那只绒毛熊的脚上居然带着点点血迹……
医生告诉她,因为傻瓜交付的费用只够给她换肾的,这么长时间的住院费用也很多,傻瓜为了给她交住院费,每天除了做早餐卖,还去找别的工作,只要能挣钱的事情哪怕是掏粪都去做了。
医生在傻瓜来医院看妹妹的时候把找到肾源的好消息告诉傻瓜,他仍旧是傻傻的笑着,居然很有礼貌的给医生鞠了个躬,然后跟医生说:我……要给妹妹……买个礼物……等……妹妹……醒……送她
傻瓜拖着疲惫的身体,高兴的去商店买了只雪白的绒毛熊……也许是太疲倦了精神恍惚,他在回医院的路上横穿马路的时候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飞,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昏迷,可是手中仍旧抓着装绒毛熊的塑料袋,鲜血顺着手滴到了绒毛熊的脚上……临走的时候对医生说:熊……给……妹妹,然后傻傻的笑着离开了,也不知道他是伤心还是开心……
医生告诉妹妹,那些信是他模仿傻瓜的笔迹写的,他说他知道傻瓜肯定不想让你在还没有康复的时候知道他已经不在了的消息,医生说他想帮傻瓜完成他的心愿,所以写了那些信……
妹妹呆呆的拿着雪白的绒毛熊,许久都没有出声,她默默的回到家里
屋里很很简陋,但很收拾的很整齐,尤其是妹妹的房间里,比她在家的时候还要整齐,只是家具的表面已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书桌上摆着一盆花,花开的很鲜艳,在花盆旁边有张很漂亮的卡片,行面有行歪歪扭扭的字:欢迎妹妹回家!傻瓜在知道妹妹不久就能康复的时候就在准备迎接妹妹回家了!
只是此时,她再也听不到那傻傻的笑声了!
妹妹来到傻瓜的房间,在整理傻瓜的遗物的时候发现了她一直以来想要看的那个小本子
那本子上还留有一股三明治的味道,上面是傻瓜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
……
妹妹喜欢睡懒觉,早起的时候要轻,不要吵醒她
妹妹早上不喜欢吃三明治,喜欢吃泡面,早起先给她做好再去工作
妹妹不喜欢我进她的房间,不喜欢我离她太近,没有她同意不能进她的房间
妹妹不喜欢别人知道我是她哥哥,绝对让她的同学知道我是她哥哥
妹妹身体不好,但绝对不能让她知道她有跟妈妈一样的病
我要努力给妹妹攒钱……
妹妹的病终于可以治好了
妹妹抱着傻瓜的小本子放声痛哭
从此后,妹妹每天晚上就像傻瓜以前一样,喜欢躺在院子里的草坪上看星星,只是天上的星星又多了一颗,那是她的傻瓜哥哥,紧挨着他的爸爸妈妈,他们都在天上着她呢……
亲情是什么?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我们离不开亲情,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我们依赖亲情,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有如寒冷的小麦盖上了洁白的雪被,温暖如春,幸福如蜜。
当生命的第一声号角吹响,亲情就是那**漾在母亲眼眶中的泪水,是那绽放在父亲脸的笑痕;当生命之舟开始摆渡时,亲情就是那拨动着清水推动小船向前的双桨,是那守候在空中为小船指航的灯塔;当生命之舟即将靠岸,亲情就是那静静的港湾,是那拥抱着你的那默默的流水。
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情的船要靠在爱的港湾,亲情的楼要建在爱的基石;亲情的泉要流在爱的大地,亲情的星要亮在爱的苍穹,亲情的花要开在爱的园圃。
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洁却永恒;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轻柔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落日,缠绵却又绚烂;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模糊却又隽永。亲情,亲情!亲情……超越了时空,编织了人生最美丽的彩虹。
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亲情就像一片夏日里的绿荫,总能在炎炎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亲情,就像一缕秋日里的阳光,总能在萧瑟的风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田;亲情就像一场冬日里的白雪,总能在污浊的旅途中,涤尽跋涉者的征尘。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相互关怀。
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亲情是父母额上增多的白发,是父母眼中无限的关怀和盼望,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觉与温馨。是的,世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间的亲情。
亲情,是你生病时的探望与呵护,她使你在黑暗里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增强你战胜病魔的决心;亲情,是你顿挫时的鼓励与支持,她使你在绝望中感受到无私的胸怀,鼓舞起你继续前行的信心;亲情,是你得意忘形时的棒喝,她使你在骄横无比时感受到严厉的目光,保证你正确前进的方向。
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亲情是一汨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安的人领略到诗般的恬静;亲情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到得爱的庇护;亲情是一道飞架在天空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馨。
亲情,是一盏明灯,给浪子回头照亮了道路;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飘泊的游子一个平静的港湾;亲情,是一碗心灵鸡汤,给受伤的心灵一声呵护;亲情,也是一把利剑,给不知悔改的人一招力劈华山。亲情就是人类心灵最深处,无法磨灭的烙印,就是人类最纯洁,最真挚,最热情的感情的升华。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
孝是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和范畴,是在中国古代劳动民众中影响最广泛的思想观念。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论语·学而第一》中讲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有若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犯上,那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也是没有的事。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就形成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爱的根本吧!”
实际上孝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上古的舜,到孔门的曾参、子路、子骞,再到汉朝的“以孝治天下”,一直到今天,孝敬父母的各种故事在人间传为美谈,成为世间温暖的见证。如果说,一个人对生我、养我、育我的父母,尚且没有孝心,对血缘关系密切的兄弟姐妹也没有敬兄爱弟的悌情,为了一己私利,可以置父母于不顾,甚至虐待、遗弃、不赡养;为了争夺遗产,可以兄弟反目,甚至斗殴、凶杀。那么,这种既无仁心,更无人性的人,史不会对别人有仁心和道德心,对社会有正义感和责任感。
那么,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多余的、有害的,必然会受到他人、社会的孤立、排斥,以至制裁。
古时有这样一个故事: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反观我们自己,不用说尝粪便,光是功名怕都难以舍得呢。这故事读来真让人惭愧。
我国古代有一首《劝孝歌》,里面有两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句直白而深刻,孝是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水,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又会对谁付出真心呢?如果说黔娄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下面的王祥则真是至仁至孝的楷模了。
王祥是汉末琅牙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因遭世乱,扶母携弟在庐江隐居30余年。母卒后,才应召入仕。魏时,曾封关内侯、万岁亭侯、睢陵侯,拜司空、太尉、侍中等职。人晋,拜太保,晋爵为公。享年85岁。
原来王祥的生母在他年幼的时候即已去世。他的继母朱氏很不喜欢他,只偏爱自己的儿子,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不仅失去了母爱,还失去了父爱。但他生性至孝,虽然成天被父母驱使,干各种杂活,却从不叫苦叫累,态度十分恭谨。父母如果有病,他就整天不解衣睡觉,在左右伺候,汤药熬好了,还必定亲自先尝一尝。
尽管如此,他的继母仍然欺负他,待他很凶狠。然而,王祥却始终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来孝顺。继母朱氏常常要吃活鱼,王祥总是想办法满足她的要求。有一次,天寒地冻,朱氏又要吃活鱼。但三九时节.哪儿也找不到活鱼。王祥却不死心,来到结了厚冰的河面上,不顾寒风嗖嗖,脱下衣服,躺在透心凉的冰上,准备凿开冰块捕鱼。忽然冰块自己裂开,从水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赶忙抓住,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做好给他继母吃。乡里人都说:从来也没人能在大冬天结了这么厚的冰河里凿冰捕鱼,王祥这个小孩子却做到了,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啊!从此就留下了“卧冰求鲤”的美谈。
王祥平时侍奉继母非常恭敬小心。他们家的庭院中有一株李树。结的果实特别甜美。朱氏常常命令他去守护。有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王祥虽然害怕,但他不离开,抱着李树哭泣。
王祥的弟弟王览,是朱氏所生。他只有几岁的时候,便很懂事。看见母亲鞭打王祥,就抱着哥哥哭,不让朱氏打。稍长大些,就规功他的母亲对哥哥好些,朱氏才有点收敛。朱氏常常毫无道理地支使下祥干这干那,在这种情况下,王览就跟着王祥一起干。兄弟俩娶亲后,朱氏又常常虐待王祥的妻子,让她干这干那;王览的妻子也和嫂子一起干。朱氏见王览夫妇总和王祥夫妇同甘共苦,一起干活,无计可使,以后也就不再乱支使王祥夫妇了。
王祥在父亲去世后,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大。朱氏不但不高兴,反而嫉恨在心。一次,她秘密在酒中下了毒,想把王祥毒死。王览发现了,就径直去取酒。此时,王祥也疑心酒中有毒,争着把酒夺过来,不给王览。朱氏见兄弟俩争酒,怕事情败露,急忙把酒抢过去,不给他们。从此以后,凡是朱氏赐给王祥的食品,王览总是要先尝尝,以防出事。朱氏害怕下毒毒死自己的亲儿子,就止住了在食品中下毒的做法。
但是朱氏并没有放弃杀害王祥的念头。一天王祥因有事独睡在一张**。朱氏以为机会来了,半夜里悄悄地拿把刀摸进屋,对着被子狠命连着砍了好几下。这时正好王样出外小便,因此只砍破了被褥,并没有伤着王祥。王祥回来一看,被褥被砍破了,知道是继母恨自己恨得要命,就跑到继母房里跪下,请求继母把他处死。继母起先吓了一跳,后来听了王样的一番话又羞又愧,深深感动,醒悟过来,真正感受到王祥对自己的一片孝心,甚至愿意为自己的错念去死。于是把王祥扶了起来,流下了悔愧而又感激的眼泪。此后,爱王祥就像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一家人日子过得很和睦。王祥尽心赡养继母朱氏,直到给她送了终,才答应别人的邀请,出去做官。
虽然看起来,王祥的至孝行为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甚至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我们所看到并应当予以效法的,是他以孝为本的做人准则。他的这种精神能够感化原本歹毒的继母,把它放到当今社会,肯定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苦,他才淳谆教导世人:孝是回过来还报的爱,这种对父母爱的回报,一定要趁早,否则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巨大的遗憾。
你要感谢你的父母,因为他们无偿地把你养育成人,让你读书,从而有机会获得一个工作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高地厚的。想想看,如果没有父母,你能活到现在吗?他们节衣缩食,让你吃最好的食品,上最好的学校。在你生病的时候,他们为你难过,为你哭泣。在你读书成绩不好时,他们为你的前途忧愁,四处奔波上下打点。在你刚刚参加工作工资很低的时候,他们还接济你,宽容你暂时的“啃老”。父母对你的爱甚至超过了他们对自己的爱,超过了你对自己的爱。所以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格来批判“养儿防老”这一说法。难道他们几十年对你的爱就不值得你用更多的爱来回报吗?
这种回报就是所谓的“孝”。任何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有一点点良心,就需要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因为父母的爱是无偿的,所以我们的“孝”,也就是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偿的、天经地义的。如果你连最爱你的父母都不爱,你还能爱别人吗?
当父母老了,做儿女的应当理解他们,对他们要有一点耐心。更不要嫌他们终日唠唠叨叨,前言不搭后语。你眼中的唠唠叨叨,其实都是父母为你好。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比如有一个人执意要卖房炒股,父母劝他不听,结果把房炒没了,真是追悔奠及。
当父母吃饭时嘴漏,把饭菜与口水流在衣服上时,千万不要责怪他们。请想一想:当初他们是如何把着手给你喂饭的。
当父母说话时忽然忘了主题,请给他们一点回想的时间,让他们想一想再说。其实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够在身旁听他们说下去,父母就很满足了。
孝敬其实并非物质和金钱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时时牵挂着父母就行了:饭后给他们端杯热茶,阳光灿烂的日子陪他们出门散散心和邻居聊聊天。等你结了婚生了孩子,记得常回家看看,父母就会很开心了。
回报父母的爱,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理由,不存在时机问题,等到他们越来越老的时候,自己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他们为自己操劳了一辈子,应该享受欢乐的晚年了。
孝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心修养。
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参悟,不断地开阔心灵的领域。这便是曾子突出强调的“吾日三省吾身”,讲求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
浅谈父母之道
什么是“父母之道”?
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修养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方法、技术,是操作性的知识。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高的价值标准,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纵观各派学说,“道”是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是最高的智慧,是普遍的规律,最重要的行为则。
“道”的鼻祖是老子,是老子学说的核心范畴。老子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一般有三种用法: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二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三是指社会关系准则。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儒家极其重孝。“孝”是仁义道德的核心,“孝道”是儒学之本,尽“孝”不仅是儒者的人生首要责任,更是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
《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即在言谈举止一切细节中,都要体谅敬顺父母。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丧”,即父母亲去世后儿子应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官享受和娱乐,专心守丧三年,表达对逝去至亲的诚挚哀伤与怀念。《论语·阳货》记载,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时间太长,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认为宰我的想法说明了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挚之情,是“不仁”之人。这段记载的原文如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在孔子看来,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做法是“天下之通丧”,这并不是勉强而为,而是出于对父母的深挚感情。
生养死丧,慎终怀远。孝子不仅在父母有生时躬行孝道,在父母过世后追思祭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还要在精神上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的未竟之业。《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认为,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儿子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的是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按照父亲的志向去做事情,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
有些人颇为疑惑。如果“孝”就是无条件地按照父亲的意愿和方式行事,这不是也太没有原则了吗?如果父亲是个为非作歹之徒,难道也要继承他的遗志去胡作非为吗?如果父亲胸无大志、不学无术而且道德败坏,难道儿子还不能改变“父之道”吗?
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很多话,大都是只言片语,如果不能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其具体语境,就很难体会那些话的真实含义。孔子曾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非常推崇西周时期的开国父子君臣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文王是父亲,武王和周公是兄弟。在儒家的重要典籍《尚书》、《礼记》等中可见,周代以人伦道德持家立国、平治天下。武王是大孝子,对父亲文王极为孝顺,周公不仅孝顺父亲,对哥哥武王也十分敬爱,武王病重时,弟弟周公曾私下许愿,请求祖先的在天之灵允许他代替哥哥去死。因为文王父子们真正履行了以“孝悌”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开创出“郁郁乎文哉”的几百年西周文化和政治盛世。这是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历史背景资料。
孔子自信“文王既没,文不在此兹乎!”他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人自命,绝非等闲之辈,而是想要“为东周”,即继承并复兴文王、武王和周公父子们所开创的文化,通过实践人伦道德来平治天下。这个理想在儒家典籍《礼记·大学》中被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孔子以降的历代君子儒们的共同人生志向。孔子赞美武王“善继父之志”,“善述父之事”,即善于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了父亲开创的事业。暮年,孔子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觉得自己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过周公了。周公是他的人生楷模,复兴周公在西周时期建立的文化政治大业,是孔子的人生志向。可惜他没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这个志愿。《礼记·檀弓》记载,在离世前七天,一向敬天重德、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孔子不免感叹“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他自知时日无多,担心“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时候,大概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推测,孔子对自己父亲的所知很可能远远不及他对几百年前文王父子们的了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宋国是殷商的后裔封国,商被周取代之后,商代的后裔们被分封到宋国,承续祖宗的礼器和对祖先的祭祀。孔子是殷商的后裔,却热爱赞美讨伐并取代了自己祖国的西周开国君臣们和他们建立的文化事业,这说明孔子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眼界开阔、胸襟博大、善于学习继承人类优秀文明的理性的人文主义者。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史记》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按照这个记载,孔子是“野合”的结晶,父亲年老体衰,母亲是青春少女。“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孔子生下来不久,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孤儿,寡母将他抚养成人。《礼记》记载,直到母亲去世后,孔子才打听到了父亲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处。孔子向慕周礼,崇尚孝道,而母亲在生时他居然始终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象他含辛茹苦的单身母亲的窘境与难言之隐。这位母亲大概很少跟儿子谈父亲。可以说,当孔子谈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时,他不是在说一个自己几乎毫无印象的父亲,而是在说一个理想的、能行仁义之道的父亲,也就是一个像周文王那样了不起的父亲。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但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句话。孔子论孝,其实往往多以心意出发。其实,我们不妨把这看成一种做人之“道”:不忘本,不改志,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因变故而改,不为外界所动。就像郑板桥笔下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青松那样,做一个真正高尚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狭窄的世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并闯出广阔的天地来。
上了年纪的人大都记得“虎标万金油”。这种薄铁盒包装的带有刺激性气味的药品,曾经行销整个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区,它的市场相当于全球人数的一半以上。八年抗战期间,它是全中国未沦陷的大后方最吃香的普通药品,它也正是已故华侨胡文虎继承父业后奠定华侨超级富豪基业的第一大成就。胡文虎曾因此获得了“万金油大王”的美称并饮誉世界。
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安县,1882年出生于缅甸仰光。他的父亲胡子钦,精通“岐黄之术”。1860年左右从故乡万里迢迢来到仰光创业,开设了“永安堂”药行,主要经营药材业务。
1908年胡子钦逝世,没过多久,胡文虎将店里所有的现款共几千缅币全部兑成港币,带到香港。此消息一经传出,许多胡子钦先生生前的亲朋好友议论纷纷,认为胡文虎在父亲死后,无人管束,携款到香港花天酒地去了。
然而,人们没有想到,当时20多岁的胡文虎去香港恰恰是为了继承父亲的事业。父亲在仰光开的药材店,几乎所有的药材均由香港进货,然后再从仰光汇钱付款。胡文虎想到以前同父亲做生意的香港老板,必然对自己的还账信用有所怀凝,因此他专程到香港替父亲偿还全部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