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送小菜,三年赚百万(1 / 1)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读者朋友对这个成语一定不会陌生。其实在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方面,同样也涉及到多种因素。如果从会计数据加工的第一个环节——会计原始凭证就出现失真,那么到后来的一系列数据,要不失真也不行了。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北京市西郊,有一个该市数一数二的大型蔬菜、海产品批发市场,每天都有无数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披星戴月从这里批发时令蔬菜、生猛海鲜,再经过他们的手,送到京城各处酒家、饭庄。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靠送菜挣差价,不但辛苦劳累,而且也赚不了几个钱。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正是依靠自己的起早摸黑,养家糊口略有结余。而其中却有这么一个“异类”,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仅仅给饭庄送菜就成了“百万富翁”。

1996年春节以后,来自江西农村的2位小伙子跟随同乡来到了北京,一位是23岁的杨斌,另一位是27岁的罗业庆。在老乡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就成了给饭庄送菜行列的一员。

开始的时候,2人只能专门去寻找别人不愿去的偏远小饭庄,拾遗补缺。可是送菜时间长了,精明能干的小个子杨斌,就盯上了位于石景山区的一家规模较大的饭庄。他发现,这家饭庄至今还没有固定的送菜人,于是通过自己的公关,终于得到了饭庄老板的首肯,从此,杨斌和罗业庆就成了饭庄的固定送菜人。

话说这家私营饭庄的厨师长沈凯,是个26岁浓眉大眼的北京小伙。职业高中毕业不久就来到了这家饭庄,凭着几分聪明很快就干到了厨师长的职务,工资也从每月的几百元涨到了2800元。

自从当上了厨师长,沈凯手中的权力还真是不小,从原材料的收货、验货,到控制菜品成本,都由他把关。沈凯认为,现在做厨师长的哪有不占一点小便宜的?于是,在和杨斌商量以后,沈凯开始在收货凭据上做文章了。

饭庄的收货凭据一式三联,一联上交财务,二联给送菜人,三联由厨师长拿着。饭庄财务每月月初和杨斌结算上个月的菜钱。这样,沈凯每次在给杨斌开收货凭据的时候,就直接将收货的数量“上浮”一些,财务与杨斌结算以后,杨斌再把“超额利润”返回给沈凯。

刚开始的时候,沈凯在收货凭据上的改动较小,只敢把3斤改成5斤、5斤改成8斤,后来见无人过问,胆子也就慢慢地大了。相应的,杨斌每月给沈凯的“上交”,也从最初的几百元,到最后每月固定给沈凯4500元。沈凯手里没钱了,就会随时想到找杨斌要,连自己和女朋友每月的手机话费也都由杨斌包了。

沈凯以为,正是因为自己主宰了杨斌送菜的命运,杨斌才如此乖乖地听话。然而一直到案发以后沈凯才知道,就在杨斌大把大把给自己送钱的时候,精明贪婪的杨斌却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从和沈凯打交道以后,他的涂改行为刺激了杨斌,也教会了杨斌。从1997年9月开始,杨斌就变本加厉地涂改收货凭据。例如,当沈凯只敢将5斤改成8斤的时候,杨斌就敢在8的前面再加上1,或者在8的后面添上0。由于每次都是由杨斌将第一联送交财务的,使得这样的虚报冒领一时变得十分容易。

和杨斌一块送菜的罗业庆本是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只看到每天和杨斌一块送菜,却不知道杨斌怎么的就富了起来,心中感到很是纳闷。直到1998年春节,杨斌回家过节,将“工作”全部移交给罗业庆负责的时候,罗业庆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等到杨斌春节以后回来,罗业庆威胁要告发杨斌,向杨斌一次性索要了30万元。从此,2人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杨斌家中的老父亲,逢人就夸儿子能干,逢人就说这北京人的钱就是好挣,卖菜都能卖出这么多钱来。

后来,杨斌忘乎所以了,涂改凭据的时候连复写纸都不用了,直接就在上面改写,终于案发。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被告人杨斌、罗业庆提起公诉,指控杨斌参与诈骗119万余元,罗业庆参与诈骗69万余元;以职务侵占罪对沈凯提起公诉,指控他利用担任某饭庄厨师长的职务便利,多次骗取本公司人民币15万余元据为己有。

法院在2001年2月2日开庭审理了此案。

杨斌、罗业庆、沈凯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胆地在饭庄捞钱,和这家饭庄的财务管理存在漏洞有很大关系。每次结算,财务拿着一联和杨斌手中的二联核对,如果没有出入就结账。虽然每个月饭庄也会做一些诸如清库、盘账、核算等会计事项,然而这些都是“纸上谈兵”,仅仅是停留在账本上进行操作。饭庄开业之初,生意非常火爆,但是自从1997年沈凯当上厨师长以后,经济效益越来越差,任凭老板使出浑身本领,仍然没有摆脱效益下滑的局面。饭庄长期亏损,老板还一直以为是经营不善造成的呢。

这家饭庄的会计报表年年都有,可是,这些方面的数据哪一笔是真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