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改变历史的书(1 / 1)

书生本色 傅光明 1144 字 1个月前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与书为伴,生活也因之变得丰富多彩,充实而有情趣。书还是一种 “极有力的工具与武器,其动力有时强大到足以影响历史发展的方向”。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与书为伴,生活也因之变得丰富多彩,充实而有情趣。书还是 一种“极有力的工具与武器,其动力有时强大到足以影响历史发展的方向”。有些书对人类 心灵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对社会、对时代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确实是其他东西无法比拟的 。1929年,马尔柯姆?克莱和伯纳德?史密斯合著过一本《改变我们心灵的书》其中包括: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亚当斯《亨利?亚当斯的教育》,杜纳《美国历史上的边疆》,米 摩纳《社会传统》,列宁《国家与革命》,史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等。1945年,英国作家 奚普写过一本《震撼世界的书》,他选定了十本:《圣经》、柏拉图《共和国》、圣奥古斯 丁《上帝城》、《古兰经》、但丁《神曲》、莎士比亚《戏剧集》、班扬《天路历程》、米 尔顿《请愿》、达尔文《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1956年,纽约新美国图书馆公 司出版了罗伯特?唐斯博士的《改变历史的书》,介绍了16本对世界命运发生巨大影响的书 。社会科学类十种: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恩《常识》、史密斯《国富论》、马尔萨斯 《人口论》、梭罗《不服从论》、斯陀夫人《黑奴吁天录》、马克思《资本论》、马汉《海 权论》、麦金德《地缘政治学》和希特勒《我的奋斗》。自然科学类六种:哥白尼《天体运 行论》、哈维《血液循环论》、牛顿《数学原理》、达尔文《物种起源》、弗洛伊德《梦的 解析》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以上这些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宗教、物理、医学 、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极有代表性。有谁从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中寻觅出对中国历史乃 至世界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或具有改变作用的书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书。

(原载《今晚报》1993年1月28日)

贯通古今 耳目一新

――评《中国文学通典》

辞书应是常销书,不应是一锤子买卖。

近年来,文学类的辞书出了不少,却多似孪生兄弟,体例及条目设置大都相近,甚至相 互抄袭,使读者望而却步。这个时候再出版辞书可真有点费力不讨好,但新近出版的四卷本 《中国文学通典》颇为引人注目。辞书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重点科研项目,确是一套构想 、设计独到,内容丰富、厚实,且有新意的学术工具书,绝非一般草台班子所能为。更难能 可贵的是,它没有板起学术面孔,完全可以当成一般文学爱好者学习文学知识的入门读物。

这套辞书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类文体分卷,摒弃了以往惯用的多种文体杂糅一 书的老套,为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试想,近600万字合成一书,即使分为多册,光检索 目录即相当费时费力。从著述角度看,我国有许多专家是致力于某一文体研究的,按文体分 卷,也为提高辞书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编纂者真为读者着想,每卷不仅有依时序编排的目 录,且又按作家作品,总集选集、文献资料、书种、现象、思潮、社团、流派,以及术语、 奖项、文件等,予以分类,另还编印了音序目录和依笔划为序的目录。读者翻检起来十分便 利。

它在体例上的构思显与其他辞书不同。不仅为方便专业工作者,更是为方便一般读者, 使其对重要作家及代表作有系统的了解,辞书编者特意将作家及其代表作组合在了一起。例 如在《小说通典》里,“郁达夫”条列于先,随后便是《沉沦》、《茫茫夜》、《采石矶》 、《茑萝行》、《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迟桂花》诸条。若将这些条目一一读下来,对郁达夫的生平业迹及文学成就便有了相 当的了解。

辞书取名通典,着实在“通”字上用心,每卷内容都始自先秦,下迄90年代中期。“通 ”还表现在包罗万象,将大陆、台港和海外华文作家作品,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 学现象尽量网罗其中。一般读者生疏的作家作品,在“通典”中也能查到相关的资料。“通 ”从时间上纵贯古今,从地域上则是凡有华文文学存在的地方,皆在其列。

这部通典能站住脚,还在于它的新。以现代小说部分来说,沦陷区文学过去常因史料匮 乏,搜集困难等原因,而被忽视,这当然主要与研究者的观念形态受历史条件的约束有关。 编著通典时,恰逢北京有学者已启动沦陷区文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部分在通典中得到反 映。举李克异为例,熟悉《归心似箭》的读者,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沦陷期间一位颇有 建树的小说家。他当时的笔名是“袁犀”,其代表作《泥沼》、《森林的寂寞》、《贝壳》 、《面纱》在“通典”中均有专条。

读者还会从“通典”里认识一些新面孔,如现代作家还珠楼主(李善基)、王度庐、耿小 的等,而建国后出版的多达六七十部的文学史中,都从来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殊不知,还 珠楼主是武侠小说大家,其《蜀山剑侠传》蜚声海内外;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在当时印数也是 相当可观,称得上是当红作家;耿小的长于写滑稽小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但直到近些年才 有几位年轻学者冲破旧观念的樊篱,下功夫去探讨他们创作上的成败得失。 “通典”及时 请这些学者撰写相关条目的释文,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文学通典》自启动到出书,历经五年,可谓特色鲜明,成绩突出。当然也有不足 ,我觉得明显的一点是几乎没有涉及澳门文学。希望再版时能补充进去。

辞书应是常销书,不应是一锤子买卖。优秀辞书过几年就应修订一次。我当然愿意看到 “通典”能不断修订,完善,成为中国辞书出版的传世之作。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