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悠然梁遇春(1 / 1)

书生本色 傅光明 902 字 1个月前

梁遇春把世上人分成两种,对世界的黑暗一种懂,一种不懂。没谁来到世间而体味不到人生 的种种悲哀,却非所有人都懂得这悲哀对人生的价值。

梁遇春把世上人分成两种,对世界的黑暗一种懂,一种不懂。没谁来到世间而体味不到 人生的种种悲哀,却非所有人都懂得这悲哀对人生的价值。其实作家也有两类:一类以“世 路如今已惯”的心情振笔挥毫,并总先有个必须写作的理由或高尚的初衷;另一类虽也精通 世故,可早已“此心到处悠然”,其文字常是情动于衰,由兴而起止。读前者文如瞻仰纪念 碑般肃然起敬,自然叹愧弗如,誓要发奋图强。而读后者文则如冬日傍晚与挚友围炉对聊, 无论处在怎样的烦恼,书中的点滴话语都会带给你温暖和愉快。

梁遇春显然是后者。他极爱睡懒觉,曾让慈爱的祖母颇为失望,上大学又受了四年教授 的白眼,可他还是以“热爱艺术”的精神我行我素。据说古代有个词牌名叫“臣爱睡”,是 位臣子为表白他淡泊名利,在宫廷酒席上献给皇上的。梁遇春只在聊天式的文字里告诉你迟 起的大快乐,怎样由此度过有趣的一天。他的慵懒并无半点“劝谏”或“言志”的意图,即 便再勤奋不贪睡的读者,也能从中分享别一种人生快慰。

躺在**不肯起来,静听流莺巧啭,细赏花影慢移的梁遇春,古怪念头特多:他羡慕莎 士比亚偷过人家的鹿,布朗宁拐走良家少女,是因为他们像流浪汉一样行为糊涂,心肠热乎 ,顽皮大孩子般毫无机心、万事随缘,只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正儿八经的绅士则对任何 事都怀着无可无不可的心情,极力避免使别人感到不悦或震颤。梁遇春不喜欢这种人,试想 大家都绅士了,互相将就,世界固然和平,那却是死国的和平。他绝不甘心做绅士,不怕自 己的话在别人心湖里激起波澜。相反,倘若触动了读者的神经,他倒可以暂时避开人生的惨 淡无光。梁遇春甚至觉得,风尘女子是世间最可爱的女人,因为她们看透了一切世态,学会 了万般敷衍,可若真真爱上一个情人,那份情要比深藏闺阁绣幕中未经世故的女子强烈百倍 。

同这样的梁遇春聊天,时时处处能感到他是何等的悠然。人生他不一定识得透,或许想 法还很偏执。犯过案、受过牢狱之苦的人,会比他更识得世间的险恶;应酬官场终被贬逐飘 零异乡的人,所体会到的炎凉世态要比他赖在**想象到的更深刻;用理性大脑和辩证法思 考的人,认识事物会比他更全面;怀了鸿鹄大志,执着追求人生目标的人,比他更具坚毅的 意志和健全的神经。但饱受生命之苦的人不一定能像他一样落笔从容,光顾了仇恨会妨碍思 考人生可爱的一面;理智发达的人,心灵**先天不足,坚定的终极目标会使他们忽略生活 的姿彩,连神经都刚毅得失去了敏感。

梁遇春不鼓励他的读者去做智者、勇士或人生的楷模,他自己也向来没有过要做英雄、 伟人和全知全能者的愿望。他只是一个喜欢娓娓道来的散文家,只想向他的可爱读者露出孩 子般的笑脸,或流下不识愁滋味少年才有的“无根的泪痕”。他深知人生的矛盾,而他的可 爱正在于赞美这些矛盾。他说青春美在易逝,如果它是永驻的,谁还会想去紧紧抓住;夕阳 正美在临近黄昏;天下乐趣全是烦恼带来的,烦恼使人不得不希望,而希望是包治百病的良 方;泪水是对人生的肯定,因为追忆似水流年才会有伤逝的清泪。这就是梁遇春,他的美在 于他对矛盾和痛苦的肯定,对流逝的肯定,对人生的肯定。

读梁遇春也会生出悲哀,他26岁便悄然去了天国。上帝真不公正。正在他赞美那些怕青 春长留、相约情死的人们时,自己竟在青春朝露中长留了!而有多少人在金钱物欲的驱动下 无谓奔碌,虚度了溢采华年。梁遇春一生仅留下两薄本散文集,总共才60余篇作品,但他完 全算得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散文大家,其作品的知音始终代有新人。再看看我们今天不 甘后人,眼睛盯着读者钱包的勤奋文字匠们,动辄就攒出洋洋百万言的宏篇巨著,却如过眼 云烟,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没有重读一遍的勇气和兴趣。

梁遇春在他《春醪集》序中把自己比成偷饮春醪的人,醉中做了许多好梦,还是被命运 之神带上坟墓之途。读他的文章又何尝不是,简直有点饮鸠止渴的味道。越想超脱烦恼,做 自由的骄子,越觉得自己不具有梁遇春的豪情。不是谁都能像他一样勇于肯定人生。九泉之 下的梁遇春先生听了我这话,一定会回答:痛饮甘美的毒药,总比平淡无味地过一生要好! 死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活得像行尸走肉。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1999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