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帮人要帮到点儿上(1 / 1)

一个人,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润物无声地影响别人。自济之后,就有了济人的泉眼;自化之后,就有了化人的光芒。

了凡认为,自济和自化的过程,就是改过和积善的过程。对于改过,他有一种发自灵魂的急迫与执着,讲了这样一段话: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大致的意思是,譬如像前一天喜欢发怒,应该想到:人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碰到他人短处的地方,按照情理,应该要怜惜他的苦恼,原谅他的不足;若是有人不讲道理冒犯了我,那是过错在他,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本来就没什么怒可以发的呀!又想到,天下没有一无错处的豪杰,也没有怨恨旁人的学问;因为人若是真正有学问,就会更加谦虚;而且能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哪里会怨恨别人呢?所以怨恨别人的人,定无学问。因此,一个人做事如果处处不能称心,那都是因为自己的道德没有修好,应该反过来自我检讨。有没有对不起他人的地方?要是能够这样存心用功,那么别人毁谤我,反而变成磨炼我、成就我的教育场所。我应该欢喜地接受别人对我的批评,还有什么怨恨呢?还有,听到别人说我坏话而不生气,尽管坏话说得像火光冲天,也终将在虚空中因为无物可烧而渐渐熄灭;若是听到别人说坏话就气愤不已,哪怕你挖空心思去为自己辩解,结果也像春天的蚕吐丝一样,把自己牢牢束缚,自讨苦吃。所以生气不但毫无益处,而且危害巨大。至于其他种种的过失和罪恶,也都应该依据道理细细去想。这个道理一旦明白,也就自然而然地不犯过失。

这番理论就是了凡检点自己和尽力积善的内生动力。他是真正悟透行善本意的高人,一心为心,一心求净,一心向德,几十年苦中作乐便无苦,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要做”而非“要我做”。他做的善事,虽然一一记于功过格内,但并不向外彰显,也不内心叨念,一直追求着“内不见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布施的钱”的一心清净之境界。所以,他在未及回向的情况下,也能一件善事顶上一万件善事的功用,即使仅用布施的一斗米,也为己为他种下了无边的福。

以德感人,以文化人。感动之后,重点在化。这个化,既有理念上的点化,也有困惑中的开化,更有言行里的雾化。

这是《了凡四训》写得最为详细的一部分,论点论据,条分缕析,而且他在书中列出了济人的十大关键词: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为了不使这样的提炼显得抽象,他又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什么是与人为善呢?舜在没有成为首领之前,在湖边看见年轻渔夫都跑到湖水深处捕鱼,只给那些上了年纪的渔夫剩下了水急水浅的地方。水流急了鱼就停不住,浅滩水少鱼也比较少。舜就想了一个办法,也跟着去捕鱼,看见喜欢争抢的渔夫,就把他们的过失掩盖起来;看见谦让的渔夫,就四处赞扬他们,一年以后,年轻渔夫都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了出来。

替人掩过,是不是与前面提到的养痈遗患矛盾呢?会不会又回到了情理法的顺序中去?其实不然,过有百种,其害不一。如果只是人性之中共有的杀伤力不强的小毛病,完全可以通过自省的认识和自律的力量矫正过来。像关于捕鱼地点的选择问题,只是爱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替他掩盖起来,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倒会因为有所顾忌而逐渐收敛。若是扯破面皮,反而容易催着他破罐破摔。当代校园提倡的赏识教育也正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爱敬存心呢?电视连续剧《潜伏》中有句著名的台词,眼前放着两根金条,你能分清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龌龊的吗?君子与小人也是如此,不可貌相,只有存心,才是他们不同的标志杆。君子只有爱人敬人的心,不论亲近与疏远,尊贵与卑微,聪明与愚笨,有德与无德,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也都有血有肉有感情,哪一个不该爱他敬他呢?所以,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解众意,就是能解圣贤之意,因为圣贤希望世界大同,人人安居乐业,所以,只要我们处处爱人敬人,使世人个个平安幸福,就是在替贤行道。

什么是成人之美呢?一块含玉之石,随手一扔的话,也就瓦片一样一文不值,但是如果好好雕磨的话,就能变成珍贵之宝。人也如此,全靠劝导提引。看见别人做好事,或是怀有抱负的可造之才,就要用心引导他,用力提拔他,想办法夸赞他,激励他,扶持他;要是有人非议他,还要替他辩解分忧。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而且这个江湖还常常是善者少,不善者多,这种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总是小人得志、老实人吃亏,所以,所有知人善任、辟邪显正的行为都是最大的功德。成人之美的美,地基在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风清气正。

什么是劝人为善呢?人人皆有良心,只是常常为了名利,不但忙碌不堪,而且昧心而为,导致在不择手段中堕落。所谓良师诤友,就是要有勇气及时提醒身边的朋友注意修正自己的人生航向。韩愈曾说:以口劝人,只在一时,时过境迁即忘,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听到;以书劝人,流传百世,而且可以传遍寰宇。所以,成善书以立言,是最大的功德。

劝人是门艺术,也要因人施劝。对固执倔强之人,言语相劝,效果不佳,往往成为废话,这就叫失言;对性情温顺之人,尽可好言相劝,否则容易错过劝人为善的机会,这就叫失人。无论失言还是失人,都是自己智商余额不足的原因,还要多在自己身上找毛病。

什么是救人危急呢?人世之间常有患难颠沛,一旦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感同身受地换位思考,能帮一把是一把,能帮什么帮什么,不拒锦上添花,更喜雪中送炭。崔子曾说:恩惠不分大小,只要在别人危急的时候赶紧去帮助就行。

什么是兴建大利呢?有力量的人就应该做有利益的事。大到辟渠灌田,要想富先修路;小到施粥送饭,救济饥人,均属此列;而且只要有机会,就要劝导众人,协力而为,共同为自己的家园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哪怕是被人毁谤,也不必在意,俗语说,难不成听了蝲蝲蛄叫咱就不种地了吗?所以,怕辛苦,怕别人说闲话都不是推托不做的理由。

什么是舍财作福呢?佛家善行,布施为要。布施不难,只有一个舍字,内舍六根,外舍六尘;布施又最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将拼了心力甚至性命换来的钱财再捐出去,是无数凡人迈不过的一道坎。万事开头难,只要舍出惯性,不仅对内治了小气的毛病,对外救了别人的急难,而且消除贪念私心后心中获得的安然之感千金难买。

什么是护持正法呢?法是有灵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准绳。法有正邪之分,只有正法才能承天地造化,引众人成功,拨人间迷雾,解千万束缚,逃污秽之境,上光明大道,所以,凡是圣贤的寺庙、图像、经典、遗训,都要加倍敬重并砥砺传播。

什么是敬重尊长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敬父母,乃人伦之首。必须保有一颗深爱父母的心,和父母说话时,声要和,气要平,一旦修养成习,就是自然而然的上佳性情,也是以和气感动天心的根本办法。

什么是爱惜物命呢?就是一句话,不能让本来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变得麻木与冷硬。

了凡所说的这十个方面,既不空洞,也不难懂,而且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其实,济人就是积善,而济人,首要的便是济人的心、意、行。

苏东坡与方外知己佛印禅师过从甚密。一天,两人同游杭州,东坡见一峻峭山峰,问:“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两人走到天竺寺,东坡见寺内观音菩萨手拿念珠,问:“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呢?”

佛印说:“拿念珠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呀。”

东坡又问:“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这个禅宗公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三种一贯相通的生活智慧,与其说是点醒了苏东坡,不如说是点醒了芸芸众生:只有心境宁静,才不至于在红尘中迷失。

从理念上引导,著书立说宣讲,都是济人、化人的大境界。

马祖道一禅师26岁时在衡山传法院整日坐禅。当时,怀让禅师住持般若寺,得知马祖是可造之才,便前往传法院见他。一见面,怀让就问:“你整日坐禅为了什么?”马祖答:“为了成佛。”怀让听后一言不发,取块青砖在庙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您磨砖干什么?”怀让答:“我打算把它磨成一面镜子。”马祖更加困惑:“石砖怎能磨成镜呢?”怀让反问:“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马祖顿悟,俯首请教道:“依您之见,怎样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怀让问马祖:“比如牛驾车,当车子不走的时候,是打车呢,还是打牛呢?”

马祖无言以对。怀让继续说:“你坐禅的目的是为成佛,那么禅并不限于坐卧的形式。因为佛法无所不在,没有固定的形相,所以,仅靠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明心见性与不执著物相都一样可以悟道。”

佛印禅师、怀让禅师以启发式的通俗之语诠释了深奥的人生哲理。作为鼻祖级的济人大师,他们的学说给了无数人得道明理的方法,即使站在生死之间,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像下面的这则故事。

有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仍一步步向前走,终于找到一间摇摇欲坠的废弃小屋。在屋前,他发现一个吸水器,就用力抽水,可是滴水全无。忽然,他看见吸水器旁有个水壶,壶口被木塞紧紧塞住,上面挂着一张纸条: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请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

他小心地打开水壶塞,里面装满了水。只是他面临着生死抉择,如果把水倒进吸水器后仍不出水,他就可能因为浪费了这壶救命之水而葬身沙漠。煎熬般的思索后,他决心按照纸条上要求的去做,见证奇迹的一刻出现了——吸水器中果然涌出了泉水。他喝个痛快后,小憩片刻,重新把水壶灌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又加了两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两大主题,改过与积善是人生的两大主题。了凡用心总结的十大要点,就是能让人拨云见日、励志修身的宝典,这是帮人的要点,也是自助的核心,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每个人都是一个星球,照耀着其他星球的同时,也接受着其他星球的照耀。我们的内心,就是在化与被化、济与被济的过程中,逐渐地丰满与清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