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1 / 1)

53岁寿终,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明朝,虽不算短寿,但也足以令人扫兴,特别是精确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於正寝”的推算,在孔先生捻须道出的那一刻,了凡的生命就已经开始了分秒迭变的倒计时。好在他的内心还算强大,除了“余备录而谨记之”,倒也并未失态,今天的人们当然无法得知了凡当时的心理活动,也许他在暗自慨叹“这就是命,由它去吧”或者“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后来,是云谷禅师的点化,才让他没有陷入孔先生的巨大暗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观点。

历代君王为求长生不老,童男女,炼丹术,灵芝仙草人参果,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却谁也逃脱不了疾病和意外的结局。尽可能延长生命的长度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了凡自不例外,只是,当他开始品味“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真谛时,他对绵延福寿反倒少了些许功利的色彩,转而曲径通幽,从外围去除影响寿命的业障,结果,按照孔先生的推算,他本该53岁寿终,但是在云谷禅师的引领下,他潜心修为,及至74岁告别人世。

了凡多活出来的这21年,也就是7665天,恰恰说明了“日拱一卒”的功效以及“功不唐捐”的回报。

这是我20年前写的一篇随笔,题目叫《今天,你叩问良心了吗》,曾被千百次地转载,今天,全文照录在这里,是想说明一个要想修为自我,与人为善、不昧良心是第一准则的道理。

在毕业15年的时候,我们的中学同学搞了一次聚会。座位是精心安排的,正好和上学时一样。席间,两个男同学谈得非常尽兴。他们一个在走仕途,一个下海经商,都算业绩不俗。这时,那个做买卖的同学感慨地说:“无商不奸这句话我原来是不全信的,直到自己进了这个圈子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生意场上不相信眼泪,你不奸,不但未必有人说你好,还会吃很大的亏。”另一个吃机关饭的同学谈起自己的处境时,半怨半愤地说:“在我们那里,不会逢迎的人是吃不开的,这与其说是经验之谈,不如说是教训之谈。头几年,我自视清高,撞得头破血流,后来学乖了。其实,刚开始转变时我也不情愿,现在想通了,与那些数不清的实惠比起来,尊严又值几个钱?”

这个话题,勾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自己的经历和见解,都说面对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我们是否还需要美德?以前总觉得自己是潮流的代言人,跟不上时代是上辈人的事情,现在是不是轮到我们的观念落伍了?

这时,我们班的老班长、现在是一家中医院儿科骨干大夫的女同学凑过来问:“怎么做、做什么都是你的选择、你的自由,关键是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叩问良心了吗?”

一句话,问得现场一阵安静。

沉了一会儿,这位女同学讲了一段她自己的经历。

因为她所在的医院是这座城市里最权威的中医院,每天患者如织,数不清的医药代表也将这里列为首攻对象。在高额回扣的许诺下,确实有的大夫违心地开了不少大处方。一位知近的同事就曾向她悄悄地表露过不安,但是那种不安很快就在利欲的熏染下消散了,但是她不。她说:“倒不是我多高尚,而是看着那些孩子痛楚的眼神和父母拮据的生活,实在下不了笔。我可以缺钱,但绝不能缺少良心的安宁。”

她分管的病区里有一个农村来的小女孩,11岁,病得很重,家里很穷,她的父母轮流从乡下到医院陪伴孩子,夜里就睡在楼道。女孩的父亲很纯朴,也很勤快,天天帮着保洁员在楼道里打扫擦洗。有一天,女孩的父亲拦住她,说:“大夫,我们知道现在时兴送礼,可我们实在是没钱,孩子挺喜欢您的,就绣了个小药枕,给您留个纪念,您可别怪我们不懂事呀。”

她看着这个稀罕的礼物,原来那是一个红色的绣着两只鸳鸯的药枕,大红的布、金黄的线,两只鸳鸯交颈弄波,真是让人喜欢得不行。她接过来说:“这礼物,我要好好收着它。”

在她的精心调治下,女孩的病一天天好起来,治病的费用也被她降到了可能限度的最低点。将要出院的时候,女孩的爸爸突然跪在她面前,说:“您的恩情,我们一家子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农村人不会说话,就叫您一声菩萨吧。”

从那以后,一声常常响在耳边的菩萨、一只一针一线总关情的药枕,像两只眼睛,时刻盯着她的良知。她说:“一个人一种活法,我可能影响不了别人,但我能管住自己。”

故事讲完了,又是一阵安静。每个人都在咂摸着其中的滋味。

曾经有人这样说,做事情要是仅仅对得起良心,未免起点太低。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叩问良心,那他不论做什么,都至少不会偏离人生的航向。

为了兑现自己做完三千件善事的承诺,了凡日日检查一天的言行,过则改之,无过加勉。毅力,不舍,坚持,成了了凡从那以后的关键词。曾有人对来自世界的几百位成功者进行大数据分析,尽管他们成功的来路和归途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同,那就是“坚持”:坚持专注地做一件事,坚持在一个领域深耕不辍。他们的成功雄辩地印证了“一万小时”定律的正确性,如果在某件事或某个领域坚持“一万小时”,那么就可能大概率地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叩问良心得来的是内心安宁,日拱一卒换回的是我自向前。对于一个人的修为而言,这是一片树叶的两面,一面沐浴着阳光,一面亲吻着大地。

有过车行千里经历的人,都能切身体会到“不怕慢、就怕站”的道理。一所私立中学在校门口立了一块校训展示牌,上写: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改进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校长说,这是我总结的人生经验,这三个一点点看似平淡无奇,然而能坚持做到一点,一生的成就便不可限量。日拱一卒之所以具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就在于那种“迈小步、不停步”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日复一日的量变不知不觉地过渡到了质变,就像一部广告片中的旁白所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一个生活过行走过的地方都会刻在生命里,化成身上独有的气质。”

得大自在被许多人视为终极目标,期冀在大自在中享受灵魂的洗礼与放飞的自由。得大自在本是佛教之语,谓进退无碍,心离烦恼,出自《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自在自适,不假他求,不须外物,自我圆满,这是佛家的“得大自在”,以大自在印证圆满的存在,以大自由发散生命的悦乐。这种大自在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选择性地、智慧地去食人间烟火。

有句话说得好,一切圣贤,莫不遵道而贵德。佛不会赐给众生自由自在,佛只是与众生分享他的自由自在,从而激发众生对于个体生命圆满的渴求,从而引导众生自己去得到自由自在。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显然,了凡从云谷禅师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中悟得了深味。他经历了内心的白昼和夜色之后,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完整之人,既知昼的亮,也懂夜的黑,最关键的是,他从此彻底放低了自己,正式向以前的臭毛病宣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愿之后,心境一下子平和下来,再不急于求成,而是用时光慢慢雕琢他的心灵。他清楚地知道,彼岸就在那里,需要他日拱一卒地去接近。

观大自在,行大自在,得大自在,是多少人的追求与梦想,但只有那些心有春天的人,甘于用“功不唐捐”“日拱一卒”的人,才可能看见四季花开,迎来属于自己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