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有些秀非作不可(1 / 1)

1569年,35岁的了凡幸会云谷禅师,得到了宝贵的功过格。对于他来说,功过格可不是什么好看的摆设,而是每日不离的伴侣,也是每日辛苦的功课,像一面镜子,反射他的言行,记录他的点滴。他对儿子天启说: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於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馀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做一件事,都会用笔记录下来;你妈不会写字,每做一件事,就用鹅毛管在黄历上印一个红圈。像给穷人送饭或者放生这样的事情,有时一天能做十几件。到了癸未年八月,我许下的三千件善事目标已全部完成。

妻贤夫祸少。了凡夫人夫唱妇随的善举感染着也烘托着她的先生。从此,这一对幸福的赢家、道德的富翁开启了他们精彩的下半程人生。

了凡用去11年完成三千件善事,效率已近日行一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了凡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不可能言行间没有一点瑕疵,所以,在这11年中,他的功与过,是一个积攒、抵消、再积攒、再抵消的艰难过程。

由于没有影像技术,我们无法用镜头还原古时百姓的真实生活场景,但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中,还是能够捕捉并且拼接出古人的一天到底是怎么度过的——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古人的生活多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崇“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农民们活得很是辛苦,除了耕作上缴赋税,还要去服每年的兵役和徭役。不但全年无休,而且战乱时,服兵役的往往有去无回;停战后,朝廷又大兴土木,徭役更是累折了腰。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陈述: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这样的情境是不是很凄惨,即使累折了腰、操碎了心,结果还得靠出售好宅好地甚至卖儿卖女才能凑得上该交的租子;

作为精英阶层的士人,日子过得相对滋润。官员们只是上午处理下公务,下午和晚上基本属于个人时间。其他非公职士人更是自由,所有的时间都是业余时间,书画、诗文、品茶、熏香、饮酒,一天,就在这种小情调中一闪而过。

下面是曾国藩写于咸丰九年(1859)三月廿七日的一则日记: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三次,传见哨官三人。接家信,澄侯一件、沅甫一件,系初八送纪寿信之回音。翻阅《四书》一遍。用白绫写《论语》《孟子》中最足警吾身者,约二十馀章。中饭后,习字二纸,温《滑稽传》。夜温《大宛传》,未毕。思人心所以抗扰不定者,只为不知命。陶渊明、白香山、苏子瞻所以受用者,只为知命。吾涉世数十年,而有时犹起计较之心,若信命不及者,深可愧也。

明代的了凡的一天,不会像汉代的晁错描述得那样悲苦艰辛,也不会像清代的曾国藩那样日理万机,在没有考取公务员之前,他还是个自由职业者,时间宽裕,忙闲由己。邂逅云谷禅师后,他不再为膝下无子而愁眉不展,而是一面深刻地检讨自己,一面将心思转到了那册功过格上。可以想见,了凡的一天也是十分充实的一天,除了和夫人聊聊天甚至帮夫人择择菜,其他时间都被他用在了读书、作文和行善上。

他许下的三千件善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他都要在一盏油灯下,摊开厚厚的功过格,回放当天的所作所为,然后客观地将其记录在对应的方格内。

那是具有强烈仪式感的一刻,带给了凡的是发自内心的素净与平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修为是寂寞之道,有时还是磨难之旅,枯燥到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不可能坚持下来,因为单调的重复和机械的累加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使得曾经许愿要做的一切变得毫无意趣。而慈善又恰恰是一项计件的工作,帮一个是一个,做一件是一件,正因为不断地重复,才会逐渐增加分量,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敬畏感和成就感。

了凡的坚持证明了云谷禅师的眼力。11年,他面对那册功过格,风雨无阻地、庄重静穆地、心无杂念地夜省自身,将整整三千道画在了功格之内,这是何等的虔诚与定力?

雨果曾说“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的确,长与常,就像两把尺子,量出的是一个人的毅力与耐力,也鲜明区隔开了成功者与平庸者。厌旧与恋旧,移情与专情,永远相伴相生,大千世界里,三分钟热度者的比例肯定远远高于持之以恒者。曾有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拥有像他那样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回答:“来,我们学一件最简单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1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笑着说,这么简单的事,谁都能做到啊。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上次我要求同学们每人每天做100下甩手动作,坚持做的同学请举手。”九成同学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又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甩手运动?”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同样成为哲学大师的柏拉图。

导致三分钟热度的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变换的内容来刺激和保持对于生活的热情,一旦这个内容定格,就会因为失去新意而失去兴趣,除非在内心深处将这个内容重复成一种习惯、一种依赖甚至一种信仰。

《马拉松人人都可以》的合著者之一、被称为“跑步总裁”的丁祖昱在此书的“序”中写道:跑步的意义就是让自己的一切呈现恰到好处的状态,在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同时,控制体重,身体变好,也有更多的成就感,而这种积极的力量又会反射到工作中。跑步的魅力就是在无数次撕裂自己、接近极限时获得对自身的重新认知,学会与自己独处,得到一种可贵的自省和重塑。而支撑跑步的身体各项机能就如同爱人一般,你需要持之以恒地与之温存,不可冷落,不能急于求成,花时间精力深入了解,费心经营,它就会给你回应。

当把一项事业、一个执着锻造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融会成身体的一部分时,曾经的麻烦、郁闷、苦累就可能裂变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快乐,成为个人世界里的阳光和空气。可能有人质疑这类仪式感的举动是作秀,其实,人生就是一场秀,只要一以贯之地作下去,不偷工减料,不半途而废,不改变初心,就会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和理念,在高处规整着人生的方向。一场秀,如果能持续地作上一辈子,就会成为一种标志,一种传统,甚至一种文化。这样的“秀”,不是为了在朋友圈秀造型博眼球,而是为了让自己时刻处于清醒的敬畏状态之中。今天,我们强烈呼唤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其中的很多规仪,都是被多年割断和遗忘的“礼仪秀”,敬辞少了,谦辞丢了,统统被打入了繁文缛节之列,取而代之的,是“屌丝”“撕逼”之类从前只能猫在犄角旮旯的不雅字眼高调地招摇过市,成为时尚的标签。与时俱进并非等同于背叛优秀的传统,标榜个性同样也不能不履行“作秀”的义务。了凡视若瑰宝的功过格,又何尝不是一场检点自己行为的秀?外人眼里的苦行僧了凡,几十年如一日地流连于功过格之间,随着正能量红道的不断累加,他内心的快乐一定也在与日俱增,而正是这种快乐,才让他的人生变得厚重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