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云谷先生不但是位悟道的禅师,还是个善于开展思想工作的大师。他知道了凡对《易经》深信不疑,就不断援引其中的精髓去阐释道理。
他问了凡:“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
意思是说,《易经》是君子立命依托的典籍,教人趋吉避凶,这就说明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又如何趋向吉祥,如何规避凶险呢?《易经》开宗明义地表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道理你都相信吗?
云谷禅师的寥寥几语精准地点中了了凡的穴道,他对禅师拜而谢之,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同时,把他认为的从前所做的错事、恶事,不论大小轻重,一律到佛前知无不言,和盘托出;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愿求取功名,誓言做足三千件善事,以此报答天地祖先的恩德。
正所谓“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云谷禅师见了凡孺子可教,且其心可鉴,其志可嘉,于是,水到渠成地取出一册功过格来。在云谷禅师看来,功过格就是让了凡突破命运的最有效工具,所以千叮万嘱了凡照着功过格上的方法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每天所做之事,不论善恶,都要记录在此,善言善行记在功格下,恶言恶行记在过格下。
功过格是一种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的道德自律工具,类似的发明最早始于宋儒,只不过一开始不是用簿册,而是以豆代之。宋代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述,赵中岁常置黄黑二种豆子于几案间,以黄豆记善,黑豆记恶,每兴一善念,则投一黄豆于器皿中,反之则投黑豆。这大概可以视为功过格之滥觞,这种做法后为道教所用,作为道士自我约束言行、积功行善的修养方法,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人认识到可以凭借双手改变命运的划时代的精神成果。不容否认的是,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功过格是在了凡随后的大力倡导下,才终于大行于世。
关于功过格,历朝历代均有论述。虽然说法不一,但是意思相仿,都在强调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得咎,告诫人们要积德向善,因为头上三尺有神明,人之作为,神明看得一清二楚,一旦劣迹斑斑,就会灾病缠身,减其寿数,而坚持行善的人,则会被善气包围,被福德跟随,各种邪祟远离,神灵护佑,人人敬仰。
《抱朴子内篇·对俗》和《玄都律文》更是将其细化到了具体的数字上:“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三十善,所求者得。”
有观点认为,净明道的“自录”正是后世道教功过格的雏形,其《太微仙君功过格》立功格三十六条、过律三十九条。各分四门。其中,功格有救济门十二条、教典门七条、焚修门五条、用事门十二条。过律有不仁门十五条、不善门八条、不义门十条、不轨门六条。要求“受持之道常于寝室床室,置笔砚簿籍”“临卧之时,记终日所为善恶。”
此外,比较著名的功过格还有《十诫功过格》和《警世功过格》。《十诫功过格》吸纳了宋明理学家的修养内容,称“学道乃身心性命之事”“以十戒定功过”,即“杀、盗、**、口恶、口舌、绮语、妄语、贪、嗔、痴”。《警世功过格》认为儒正心,道存心,佛明心,会通三教,修心为本。称“变化气质,归于纯粹”为一千功,而“心怀阴险”为五百过。
这么多典籍中记载着功过格的各种规定,虽然角度各异,但是殊途同归,说的都是仁民爱物、忠君孝亲、崇信三宝(道、经、师)、人做天看。作为宋明之后中国古代的道德价值标准,这些规定固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在那个科学尚处蒙昧的时代,由敬畏带来的修心、修身、修为理念至今也不过时。
这些典籍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复强调功过的巨大效用,前者增福增寿,后者折福折寿,前者福荫后代,后者祸及后代,而这,正是对普罗大众最有吸引力和威慑力的地方。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实际情况却恰恰是人皆畏死,谁都想活到“人之寿命一百二十岁”,谁都想将最好的生活留给自己的子孙,所以,为了求功拒过而“吾日三省吾身”才有了深厚的民众基础。
云谷禅师授予了凡的功过格没有空洞的说教,写的都是量化的指标,功格内包括准百功、准五十功、准三十功、准十功、准五功、准三功、准一功,比如准一功的具体描述为:赞一人善。掩一人恶。劝息一人争。阻人一非为事。济一人饥。留无归人一宿。救一人寒。施药一服。施行劝济人书文。诵经一卷。礼忏百拜。诵佛号千声。讲演善法。谕及十人。兴事利及十人。拾得遗字一千。饭一僧。护持僧众一人。不拒乞人。接济人畜一时疲顿。见人有忧,善为解慰。肉食人持斋一日。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己杀不食。葬一自死禽类。放一生。救一细微湿化之属命。作功果荐沉魂。散钱粟衣帛济人。饶人债负。还人遗物。不义之财不取。代人完纳债负。让地让产。劝人出财作种种功德。不负寄托财物。建仓平粜、修造路桥、疏河掘井、修置三宝寺院、造三宝尊像及施香烛灯油等物、施茶水、舍棺木一切方便等事。自作功果以下,俱以百钱为一功。
看看,这是何等的详细,就连夸奖一个人的优点,不能对乞丐说不,送僧人一碗粥,悄悄掩埋正常死亡的鸡鸭鹅等等大事小情,都一一算在记功之列;
过格内包括准百过、准五十过、准三十过、准十过、准五过、准三过、准一过。准一过指:没一人善。唆一人斗。心中暗举恶意害人。助人为非一事。见人盗细物不阻。见人忧惊不慰。役人畜,不怜疲顿。不告人取人一针一草。遗弃字纸。暴弃五谷天物。负一约。醉犯一人。见一人饥寒不救济。诵经差漏一字句。僧人乞食不与。拒一乞人。食酒肉五辛,诵经登三宝地。服一非法服。食一报人之畜等肉。杀一细微湿化属命以及履巢破卵等事。背众受利,伤用他钱。负贷。负遗。负寄托财物。因公恃势乞索、巧索,取人一切财物。废坏三宝尊像以及殿宇、器用等物。斗秤等小出大入。贩卖屠刀、渔网等物。自“背众受利”以下,俱以百钱为一过。
以上叙述接近白话文,简明易懂,可做记过处分的毛病亦很常见,这些功与过,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稍不警醒或者稍加懈怠就可能越过红线,在过格里画上一道。
500年后,功过格以另一张面孔出现在湖南长沙,此时的它更名为“道德银行”。2002年1月7日,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创建中国首家“道德银行”,这是2001年《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颁布后的一个新生事物。20世纪90年代初,望月湖街道就已入选全国文明社区,一支几千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活跃其间,世情、社情的变化导致这支队伍逐渐萎缩,所以,社区在党员“志愿者服务时间卡”的基础上,参考义务献血制度以及国外义工制度,导入银行运作模式创建了这间“道德银行”,并迅速风靡全国。
2007年10月,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成立湖南省高校第一家“道德银行”,推行与此前城市社区中的“道德银行”不同的“约束性”考评管理机制,也就是参照银行运作模式,将学生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好人好事以“道德币”形式,登记在学院开办的“道德银行”存折上,成为学生个人的“道德资产”,直接影响其各种评优评奖结果。
城南学院的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时,需要留下签名证明自己的参与。随后,由专人对其统一认证并评定应予发放的“道德币”数量。具体标准是,各类志愿服务1-3个/小时;无偿献血6个/次;拾金不昧2-15个/次;爱心捐助2-20个/次……“道德银行”的存折设计简单,户名即人名,账号即学号。按照《学生手册》规定,学院将学生每学年获得10个“道德币”作为评优评奖的基本条件。一学年之后,全部“道德币”清零。
虽然组织者认为,“道德银行”奖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让学生的道德观念有了明显变化,8000多名“储户”平均志愿服务时间都在五小时以上,但由于志愿服务必须实名认证等规定颠覆了我们长期提倡的“做好事不留名”传统,也引发了激烈争论。质疑者认为道德行为不能源于“私利”,“道德银行”的成立会促使人为了“私利”而去完成“道德任务”,或是为了完成“道德任务”而去做道德之事,致使道德行为掺杂水分,再有,“道德银行”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质,而被强迫的道德很难称其为道德。
“道德银行”的创意者和了凡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只是因为时代的变迁,更换了不同的道具。质疑者的观点并非一无是处,但一个成熟的社会,总不能因为存在另外一种声音就阻滞一心向善的探索脚步。
了凡的功过之格,在于日记;长沙的“道德银行”,在于日存。记和存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回忆与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心灵净化的过程。假设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万件事,实际上这里边也有个总量控制和能量守恒问题,多做一件恶事就会少做一件善事,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如果能够每天浏览功过格,每天进出“道德银行”,就会少一些浮躁的时间,多一些思考的时间。混淆是非的人,不计后果的人,没有前瞻性的人,没有顾后心的人就会逐渐减少。在这里,“瞻前顾后”可不是贬义词,而是心智健全的标志。很多人,在事业和生活上出了偏差,都是对于功过缺乏基本判断和敬畏的结果,只顾着唯我地一味向前,向前,从不顾及严重的后果,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从不在乎可能的影响,所以,了凡矢志践行和推行的功过格,就是要对每个人当头棒喝一声:我们是不是跑得太快了,我们需要点一脚刹车,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积功无须功利,功利自在其间。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实业家古河市兵卫经过数年考察,筹资买下废弃的足尾铜矿,被旁人笑为愚蠢之举:矿山如果有铜,政府怎会轻易放手?
为了凑足开矿资金,古河市兵卫四处游说,但是有钱人一听是足尾铜矿,马上摇头婉拒。郁闷的古河市兵卫正坐在破旧的办公室里发愁,这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待看清来人后,他惊讶得站了起来。
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第一银行董事长涩泽荣一。落座后,涩泽荣一问道:“最近是不是在为足尾矿的事发愁?为什么不考虑贷款?”
古河市兵卫苦笑一声:“我现在除了这座别人认为已无油水的矿山,一无所有,拿什么做抵押呢?”
涩泽荣一说:“这样吧,我借给你一万两黄金,不需要任何担保。”
拿到这笔钱后,古河市兵卫一头扎进矿山,和矿工一样睡工棚,钻巷道,日夜挖掘。两年过去,尽管开采一直没有中断,却始终不见铜的影子,公司的资金也在一天天减少,古河市兵卫却毫不气馁,他知道自己现在最大的本钱就是耐心和意志。抱定死在矿山的决心后,他和矿工经过四年苦战,在一万两黄金即将耗尽之时,望眼欲穿的铜,终于被挖掘出来。
仰仗储量惊人的铜矿资源,古河市兵卫成为日本有名的矿山大王,并由此创办了古河财阀。当他连本带息还上涩泽荣一一万两黄金的贷款时,问了一个一直压在心里的问题,“为什么您敢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把这么一大笔钱借给我呢?”
涩泽荣一答道:“你在古河太郎左卫门手下工作的时候,表现出色,后来,由于政治动**,商品滞销,古河太郎左卫门欠下巨债。在那个树倒猢狲散的时刻,你却挺身而出,拿出全部积蓄为主人还债。商学是一门仁学,只要人不看错,经营就不会有风险。你是个有信义的人,对我来说,你的信誉就是最好的抵押品。”
这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人生的储蓄罐里,每一枚硬币的名字都应该叫做“诺”,而这个“诺”,也应该工工整整地写在功格的第一个格内。世上的每个人,其实都有两个储蓄账户:一个是有形的财产账户,存在银行里,只有自己知道,依靠密码支取,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另一个是无形的道德账户,存在社会里,无须密码,人人可见,是我们的立足之基。这两个账户关系微妙,互为依托,而且常常是后者的厚度决定着前者的长度,也就是从商者常说的“想做生意先做人”。
功过格看似只是一本簿册,实则是一个人的道德清单和人生清单。了凡做了三千件好事,又在功格里认真地划了三千道,从而换来了圆满的结局。人生如纸,而且最初就是一张白纸,第一任老师父母,第二任老师学校,第三任老师社会都会在上面画着不同的图案,做着不同的记号,涂着不同的色彩。启蒙之时,家长在白纸上画上“诚实”,孩子的心里就会长出“诚实”;受教之时,老师在白纸上画上“善良”,孩子的心里就会长出“善良”;成年之时,社会的画笔开始凌乱,泥沙俱下之中,就要凭着自己的定力和德行画好自己的人生清单,在反思、改过、完善中,让“功”这个“1”后面的“0”不断增加,让“过”这个“1”后面的“0”不断减少,以道德的正数换取人生的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