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人,他们的人生定位与他们所能享受到的东西是相匹配的,享有千金之产的必定是千金人物,那些饿死的也必定是饿死人物。老天爷只是根据每个人的属性来决定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刻意地去干预。
乍一看,这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血统论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些人,怎么就得荣华富贵,而有些人,怎么就要饿死街头?
其实,这不过是云谷禅师的形象举例而已。他的本意是在启发了凡时刻保持向着“德应配位”方向进发的姿态。有一首叫做《生来不安分》的歌曲这样唱道——
他们是他们
是乏味的大部分
我们是我们
天生不安分得认真
拒绝沉闷的人生
天生不安分
与众不同的人生
……
生来不安分,是为了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改变平庸的现状,寻找更加精彩的未来。按照云谷禅师的说法,只有成为千金人物,才有资格享有千金之产,只是这个“小目标”,有可能要穷其一生的奋斗。
但是万事开头难,开头最关键。最近,有一篇帖子被海量转发,虽然里面没有任何说教的道理,却留给人们长久的思考。这篇帖子是一位父亲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题目是《参加完幼儿园毕业典礼,发现小孩差距已经拉开了》,大致内容如下:闺女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基本每个小孩都至少有两到三次上台的机会,我观察到闺女班有四个小孩,两个非常有文艺天赋,群舞中明显身体非常协调;一个做主持人,说话节奏把握得很好,口齿非常清晰,还有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声情并茂。后来闺女确认,这几个小朋友认字是班上最多的,而且完全能自己看书,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老师最喜欢,在幼儿园被老师点到回答问题的次数最多。后来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聊这个事情,才发现,跳舞好的一个小姑娘做任何事非常专注,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讲故事的小朋友,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自己先学习一个小时,哪怕家里有很多其他小朋友来玩,也是学完之后再干别的,已经养成了习惯。老实说,认字多少,算术咋样,我一点也不看重,从小就养成这么好的习惯,这才是最大的差距啊!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去广东参观一家中国家具界龙头企业时的情景。与总裁聊天时,他反复强调企业最为推崇的孝亲文化,一再说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这时,一个年轻人敲门进来,满头汗水,一身木屑,总裁给我们介绍这个穿着背带工装裤的年轻人是他从英国名校留学回来的儿子。年轻人轻声细语地向我们一一鞠躬后取出一组文件转身离去。总裁看着我们吃惊的样子,说,儿子一回国我就让他下了车间,从最基层做起,和工人一起搬搬扛扛,和技术员一起写写画画,如今已经一年有余,基本熟悉了各个环节。他现在能够吃下多少的苦头,将来就能够管理多大的工厂。
所以,不能因为有些富二代长成了惹是生非的纨绔子弟,就戴着有色眼镜去抹黑这个群体。很多家族企业,反而更加注重全方位历练孩子的各种能力,确保他们拥有与千金之产相匹配的人生积淀,将来居于高处而不跌。这些能力的获得,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必须夙夜修为,点滴集成。
得不到千金之产的人,反思主观的少,抱怨客观的多——谁让他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呢?我要是赶上了那个年代或者遇到了那个贵人……这是典型的不给成功找方法,只为失败找理由。解析那些千金人物,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使继承了家族的产业,马上跟来的就是守业的考验。有的年轻人一番苦苦打拼后有些绝望地发现,“我苦苦追求的上限,不过是人家的起点”,于是,意志一下子消沉下去,其实,大凡千金人物,除了各种能力的历练之外,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平和心态的养成,否则,没有足够的涵养,多大的产业也无法装得下、留得住。
这是不是有些跑题?无论何时气都是惹祸根苗不假,可是这和享千金之产有什么必然联系?
联系大矣。虽然了凡没有详细描述他善怒的频率和程度,但是既然他将此短板列在个人缺点的第二位,足以说明他的暴脾气非同一般。
人生就像一场戏,
因为有缘来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
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
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
儿孙琐事由它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
神仙羡慕好伴侣。
我见过很多人将这首《莫生气》恭恭敬敬地打印出来,有的还要虔诚地施以塑封,然后放置在家中或是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用以时时提醒自己以此为镜,笼罩住一身的臭脾气。但结果似乎并不如意,我们越是突出强调的往往正是我们最为欠缺的,虽然《莫生气》摆在那里,却没能形成一道情绪的屏障,我们还是闲气、赌气、闷气、怨气、戾气换着花样地生气。
微信上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考试结束后,儿子拿成绩单回家。爸爸:数学1分。儿子感到背后有些发凉。爸爸:语文0分。儿子感到一场不可避免的暴风雨即将到来。这时,爸爸深深吸了一口烟:儿子啊,你有点偏科啊。
存在即合理。这个短小的段子之所以被如此之多的人点赞转发,说明它戳中了人际交往、代际沟通中的一个痛点——家长普遍存在的育儿急躁症和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言不合就变脸的涵养缺乏症。
有一中一外两个故事说明着情绪控制的重要性。
1839年6月3日,销烟英雄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海滩点起的一把火让他的骨气彪炳史册。儿时的林则徐,才思过人,脾气急躁,常因琐事不遂心意而发怒。有一天,他的父亲林宾日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从前有个判官,非常孝敬父母,每当遇到不孝的犯人,就要特别重判。话说有那么一天,两个大汉扭送来一个年轻人,控告他是不孝之子,时常打骂母亲。判官一听,大声喝道:“来人呀,先给我打他五十大板!”年轻人还没来得及申辩,就被打得皮开肉绽。这时,一个老太婆拄着拐杖闯上堂来,说:“请大人救救我们吧!刚才有两个强盗溜进我家偷牛,被我儿子发现,想把他们扭送官府,不料,反被强盗捆走了。”判官这才明白冤枉了老太婆的儿子,他急忙叫人去搜寻那两个大汉,但他们早已逃之夭夭。
这个故事让林则徐深有所悟,发怒是人的本能,制怒是人的本事。走上仕途之后,他在书房醒目处挂起亲笔书写的“制怒”横匾,时时提醒自己克制忍耐,修炼大成。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找到林肯,气呼呼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性的语言指责他处事偏袒。
“可以写封信骂他一顿。”林肯建议。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是得好好训他一顿。”
但当斯坦顿把信叠好准备装进信封时,林肯却拦住了他,然后对不明就里的斯坦顿说:“这封信不能寄出去,而是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写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吧。”
军事界和管理界有一个共同的忠告,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任何决定。道理很简单,无论是谁,心态一旦失衡,必定导致判断失灵和动作失准。
了凡将善怒列为导致生不出儿子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生气的危害远不止这些。《淮南子·本经》说:“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损性亏本的征兆)矣。”《黄帝内经》更是明言“怒伤肝。”《洛杉矶时报》也曾报道过一项新发现,称生气将对身体健康造成长色斑、脑细胞衰老加速、胃溃疡、心肌缺氧、伤肝、引发甲亢、伤肺、损伤免疫系统八大损害。
“百病由气生”的说法绝非耸人听闻。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人体的这七种情志都会让元气在体内处于一种紊乱状态。研究表明,长期生气者,身上会留有不同的痕迹。
北京一个抗癌俱乐部的成员经过认真反思,得出这样的结论,罹患肿瘤,除了先天的基因,后天的“气、急、累”也是导致患病的重要原因。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爱生气不但对化解矛盾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彼此误会,弄僵各方关系;即使爱生气偶尔有些效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效果,需要很长时间去修补情绪上的补丁。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可生活中就是不乏这样的人——要么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即使是月亮惹的祸,他也“认领”成他的错,“一鼓作气”,生个没完;要么用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两次甚至多次在同一条河流跌倒,好像不弄成个落汤鸡,就对不起自己的脾气;要么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明明是自己出了问题,却怨天怨地,迁怒于人,结果伤害了他人,拉低了自己。
凡人百病皆由气生,人生百困亦由气生。道理虽然好讲,制怒谈何容易?因为,除了脾气特别暴躁之人,大多数的愤与怒都出自忍无可忍的不公、不义、轻视和伤害。工作的压力,事业的挫折,感情的不睦,人际的纷争,人人难以幸免,也正是这些元素,合成了一团又一团的闲气、赌气、闷气、怨气与戾气。
闲气是最没意思的气,一地鸡毛蒜皮,只是不停地在小你、小我、小他里兜圈子,对象不是家人就是同事。溯其根源,还是我们的格局不够大气,常常被羡慕嫉妒恨的阴暗心理包裹,也会不自觉地陷入“气人有、笑人无”的泥沼。因为在亲近的人面前无须遮掩,所以,这种家长里短的气最容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赌气是一种病毒,在体内蔓延之后会迅速形成必须报复而后快的欲望。一位储户由于不满银行等候时间过长,扬言“以暴制暴”,果然等轮到他办理业务时,独霸一个窗口,然后每次取款一元,分成100次取出了100元。这笔本应半分钟办结的业务足足办了一个小时。明知储户赌气,银行也很无奈,只是苦了其他储户,在他的赌气中,废掉了自己的时间,而那位陶醉于一次取出一块钱的储户,除了旁人的不屑,又额外收获了什么呢?
闷气是隐而不发的气,也是最为伤身的气,会导致食不甘味,眠不坦然。这种气多发于夫妻之间,“冷暴力”的伤害远甚于“热对抗”。有记者曾采访曾仕强教授,提问“您和夫人在家也闹矛盾吗”,曾教授用他那标志性的嗓音慢悠悠地答道:“不吵架的是邻居。”可见,夫妻拌嘴是连《易经》也拦不住的事情,只是,吵出来等同于宣泄,藏起来无异于流毒。
怨气里面夹杂着恨。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气,其间有真正的不公,也有想象的迁怒。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然后又看全世界都不顺眼,觉得世人人人负我,我做什么都是理应的补偿。
戾气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路怒症即是一例。本是性格绵软之人,好好的绅士淑女,一旦坐在方向盘后,便会莫名地烦躁,无端地起火。还有更为可怕的**犯罪,完全颠覆了以往只有深仇大恨才可能取人性命的印象,也许仅仅为了一个座位,也许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俗谚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惆怅盹睡多,以上这五种气的主人,想必都不会有清爽的心情,而如吃了枪药一般,时时不逊,处处伤人,最终人见人躲。
制怒是个技术活儿,仅有决心远远不够,想达到了凡的高度,至少需要那么五件“法器”,才能取得“了凡制怒五式”的真经。
一是涵养。这可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需要经年累月地提升。就像苏东坡所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而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了凡的涵养,是在一遍遍的反省、忏悔之后得来的。活了几十年,他终于明白,逞一时之快,争一时之光,不但没有什么意义,还容易挤窄自己的心胸。那些虚名,并不比树叶在树上待得更久,那些冲动,倒有可能带来一张买不起的“单”。
二是达观。很多的怒,都是钻牛角尖钻出来的,要么患得患失放不下,要么杞人忧天操闲心。君请记住,明天的事,勿多虑;今天的事,不困扰;昨天的事,由它去。
三是淡定。相信那句话,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现在有个时髦的说法,叫做“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为什么不好,就是当现实与设想拉开了距离,于是,心思飘浮,方寸大乱。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定力不足,好比一个拳师,扎不稳马步,自然容易被推动。
四是充实。大志在胸,就不会纠缠末节。一册功过格,让了凡的生活变得目标明确,内容充盈。他的心思和精力完全转移到三千件善事的指标上,无心亦无暇再去在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就是这样,当以前特别较真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时,就会潇洒地向曾经的郁闷、不平乃至愤怒的情绪挥一挥手。
五是调控。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过,这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很多的**犯罪,都是一言不合导致的一击致命,这样的双输结局,当时为什么没有及时的点刹?被愤怒彻底冲昏头脑的根源就在于极端缺乏情绪调控的能力,那一刻,断片到了法律、亲情、人生成本统统空空如也的地步。不是旁观者冷漠,这些人的处事原则,决定了他们的人生结局,而他们事后的眼泪,是最无用处也最不值得同情的浊水。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这不就是主张没有原则地一味隐忍和逆来顺受吗?“怒”要是这么好“制”,是不是也就不成其为“怒”了?
非也。人立天地之间,大是大非前,该出手时就出手;鸡毛蒜皮前,该简单时就简单,这不仅是做人的智慧,也是做人的境界。什么样的心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一个锱铢必较的人,永远成不了千金人物,因为格局、气场和接口统统不对,所以,公民的素质养成中,制怒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它就像你身体里的疾病一样,你不防患于未然,它就置你于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