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从斯诺那里学到一条至理名言:冗赘散漫是文章的大敌(1 / 1)

特写要尽量克制好发议论的冲动。契诃夫从不拿笔下人物当代言人,也不使用“话外音”。尽管特写在艺术上低于散文,它也应该通过形象来表达观点和思想。

写作高手从来是把议论溶进作品里。萧乾也常在特写里发发“议论”,但他从斯诺那里学到一条至理名言:冗赘散漫四文章的大敌。因此,他明白要尽量克制好发议论的冲动,有议论宁可另外写成随笔杂文,尽可能不夹在描写中。他在这一点上,特别喜欢契诃夫。契诃夫从不把笔下的人物当作自己的代言人,也不使用“话外音”。尽管特写在艺术上低于散文,它也应通过形象来表达观点和思想。

《冷眼看台湾》和《琼岛不是太平岛》两篇特写,实际上有点“议论特写”或也可叫“特写议论”的味道。但读来并不枯燥,这主要取决于萧乾完全把“议论”植根在扎实的事实基础之上,“议论”的色调也就随之淡化漠然了。而且,他很会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特写,也容易让人忽略他到底是在发议论,还是在“特写”。他的这两篇特写就是巧妙地以议论“海岛中国”来观照“大陆中国”。

《冷眼看台湾》分成四节,第一节“弧形的悲哀”记录萧乾由上海而台湾,再由台湾而广州这段弧形飞翔给他带来的猛烈刺激。被日本人**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在战后人民开始有了政治自由,经济、文化建设正在复苏,社会秩序良好。它虽比不上现代化的西方,却引起他的敬重和羡慕。而在大陆,物价飞涨,褴褛的妇孺遍布街道,“杂志封禁,文人逋逃,黄色的文化和官方的训词填满了智慧的真空”。第二节“两大投资”表明,国民党治下的台湾,尚不如日本人统治时期的台湾。日本人对台湾的工业和教育投资,使它由一座荒岛变成了“帝国”宝库。而大陆的教育文化经费还不及整个预算的百分之三,军人政府忙于内战,也根本顾不上工业建设。

第三节“政治试金石”以台湾摆脱日本人奴役后的社会政治现状为依据,剖析大陆的社会政治。首先,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人对大陆的国共纷争深恶痛绝。这自然也是他本人的态度。第二,台湾最渴望从大陆得到的是自由,因为在日本统治下,他们的物质生活远比大陆平民好,可独独没有自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更是无从谈起。言外之意,国民党给予自己同胞的自由,还不及日本人。可见,当时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军事独裁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第四节“一个挑战”,真称的上是向传统中央集权观念的“挑战”。它提出台湾应享受相当程度的自治。“比起台湾,大陆中国是个文盲国;比起台湾,大陆中国是个原始农业国;比起台湾,大陆中国是个消费国”。

《琼岛不是太平岛》有个副题是“为在沙滩上盖大厦的傻子们呼吁”。萧乾在第一节“两个比不到六”里,描述海南岛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一直是个亘古荒岛,日本人占领海南,抢掠**之后,经过六年时间,把它变成了“实力的宝库”。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的接受大队不是利用那些日本人遗留下来的机器设备,继续开放海岛,而是凡能搬走变成分文的,都尽量搬走了。他借此讽刺国民党不仅不会搞建设,而且伸手接现成的时候,竟至如此愚蠢昏聩,终使琼岛又成为南海一孤岛。第二节“悲剧的雏形”,是以海岛透视大陆。海南反映着大陆的一切,是大陆中国的缩影,物产丰富,工业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可中国人民的经济命运完全“残喘**在军事政治的蛮干下”。“一个在国内挎枪的统治者是彻底失败了的统治者,也就是说,统治永远不会成功的”。因此,萧乾希望大陆中国结束军事独裁,停止内战,填补政治社会的裂痕,致力国家的经济建设。

这两篇实际上带有政论性质的特写,巧妙地把对海岛中国(台湾、海南)社会现状的描述,同剖析大陆中国的政治现实熔为一炉,反映出萧乾对战后中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再次表现了他反对独裁专制,反对国共内战,向往和平民主的自由思想。这已经不是在简单地向读者报告,而是向民族控诉,向寰宇祈祷。其笔锋的力量愈大,情感愈深,读者心头的压抑与忧愁也会愈显著地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