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要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一定睁开眼睛正视独裁主义这个祸根(1 / 1)

它践踏正义和自由,用恐怖、腐化、谎言的手段进行统治。它藐视人权,最终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争。

1945年7月,英国大选刚一结束,萧乾就风尘仆仆地赶往柏林采访波茨坦会议。10月,再由伦敦赴法兰克福,后经维尔茨保到纽伦堡,采访对纳粹战犯的审判。纽伦堡关押着包括戈林、里宾特洛夫在内的23名纳粹战犯。一个疑问爬上脑际,他要探究,为什么一个并不起眼、然而胆大妄为的野心家,只要纠集上一帮死党,竟能掌握住一整个十分优秀的民族之命运呢?一个出过众多伟大诗人、思想家和音乐家的德国,怎么就听任一个混世魔王这么去摆弄?

这一次,萧乾在德国南部旅行采访8天,踏访了慕尼黑的古今遗迹,达豪集中营,巴伐利亚的美法占领区,对战后德国的国内形势、社会状况、民众心态以及一些现实社会问题,有了深入、透辟的认识、了解。萧乾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三访德国,在这一基础上写成著名的长篇特写《南德的暮秋》。它分成五个部分,十八小节,以日记体的形式,全景报道和反映了战后德国的景况。

“蒂王别墅”意味深长地描绘了威斯巴登这中欧别墅遭受战争摧残的景象,典型再现了战败德国的社会风貌:塔尖倾斜的教堂,倒塌的和平女神像,红衣披发的德国女郎陪伴着美国兵在街头闲**。威风疾驰的美军吉普与在饥饿寒冷中局促的德国人形成鲜明对照,只有不懂事的学童背了书包依然天真地蹦跳着。

“军事政府”的报道焦点是德国的重建,着重描写美军政府辖下法兰克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培植新德国的工作,一是教育改革,二是扶植政党。萧乾注意到各政党都能在对外承认战罪、负责赔偿的同时,对内团结,协力重建。

“吊莱茵河”写萧乾在闲适心情下漫步莱茵河畔巧遇中国青田商人,赞扬他们聪明机智,靠本事赚钱吃饭,心中不忘祖国。另外,萧乾还关注到尚生活在苦难中的战败国人民,他们无暇远虑国家的命运,抱着一种只求个人家庭平安的朴素心理。他们对纳粹同样恨之入骨。

“战犯开审”形象再现了审判战犯的肃穆场面。萧乾通过详细描述审讯过程,展示了纳粹战犯犯下的种种罪行,令人触目惊心。他最后以富于辩证哲理的总结,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终将赢得一切,历史的审判是无情的。

“离开威城”是萧乾在纽伦堡观看战犯的记录。这座被英、美轰炸机扯得稀碎的古城,关锁着25名原纳粹党魁,历史将审判这些**全欧十年于兹的暴徒。萧乾留意去写一些战犯的神态,他访狱时,透过门上的小洞,看到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坐在一把大椅子上,显得很疲惫,眼里却依然闪出一股犀利的凶光。萧乾感到压抑,感到郁闷,更感到历史的绝妙讽刺。他怀着沉重的心情缓步走出监狱大门,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不禁由心底发出一声慨叹;人类的浩劫常是由几个丧失人性的家伙制造的,但他们终将逃不脱历史的公下场裁决。

“公审之前”开头一段文字毋宁是对当时动乱的国内政局的“公审”,他由美国《花旗报》看到国民党挑起内战的消息,慨叹中国自庚子年起,不曾有五年以上的和平与宁静。强烈的反战渴望和平的情绪溢于言表。接下来写他去监狱看那23名罪魁,里边有捉拿打杀犹太人的屠手,**波兰的统帅,征服奥地利的先锋,他们不仅是德国人民,更是世界人民的罪人。

“女裁缝自述”借一位德国女裁缝的“自述”,由点及面,以一件微乎其微的生活琐事反映战争带给德国人的悲剧命运及战后德国人巨大的心理负担。这位战前过着优裕生活的36岁的女裁缝,战争使她变得一无所有。先是受到一个狂傲的美国兵的强奸,接着,又把爱主动献给比自己少10岁的美军撒姆少校;最后,撒姆少校匆匆离去,没有留下地址,回到妻子身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她无法理解这一切,却把渺茫的希望寄托在慕尼黑一位相命太太身上,依然痴心恋着撒姆少校。

“暴徒发祥地”是萧乾参观访问慕尼黑的纪实,主要描述三处景观:“纳粹党正牌摇篮”的啤酒馆,已改装为美式体育馆,显露出历史的莫大讽剌;1938年张伯伦和达拉地出卖盟友,“废纸签字”的地方。萧乾着墨最多处,是对人间地狱达豪集中营的描述,这座杀害了无数人民的“杀人工厂”,是纳粹德国所有集中营里规模最大、刑具最齐备的。萧乾按参观的先后顺序,依次描述了可怕的刑场、焚身炉、狗撕活人的跨院、毒瓦斯室、吊打间、尸灰贮藏室。纳粹党人在这里谋害了28万无辜男女,以德国人为最多。萧乾以铁的事实,揭露德国法西斯的暴戾凶残、嗜血成性、惨绝人寰,令人触目惊心。

“由湖畔到山脚”内容上可分三层。一是描绘暮秋时节阿尔卑斯山脉琦丽优雅的风景,这里没留下太多的战争痕迹,依然富有田园情趣,村人们怡然自得。但美国兵的摩托车提醒人们,战争不会遗忘任何角落。萧乾望着蔚蓝的天空,望着无知的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历代野心家都从不为子孙着想,凡罪都可赦,唯有贻误后世子孙的罪不可赦。二是萧乾运用寓庄于谐的讽刺技巧,评价美军骁将巴顿。这位叱咤风云、令敌丧胆的将军,不谙政治,以为“德国政党之门户歧异有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何必铲除纳粹主义呢?”原来这位以足球前锋精神打胜仗的将军,对战争固无了解。三是以对比的手法通过叙述具体的生活现实,反映出普通德国人深重的屈辱感。战争意味着毁灭,还给人类带来两种相反的结局:一方背负着由政治愚盲而战败的枷锁,一方在品着胜利的甘果。但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难以弥补的损失和代价。

“登极峰”和“巡礼日”两节,将写景与战争带来的悲剧纽结在一起,美丽的阿尔插斯风光背影下,点缀着发愣的德国女孩、侍候美军少校的德国妇女和刚从战俘营放出来的德国青年。萧乾目睹此情此景,心底升起一股怅然的沉思:一个国家灭亡了,它的一切也随之失去了光彩,正如南德这片具有中古朴素美丽的锦绣风景区,已经成为征服者的伊甸园。

“阿山公路上”和“失窃插曲”两节则记录的是法占领区的情景。比起美占领区,这里显得萧条,油料短缺,补给差,全靠美军慨助。但到处飘扬着法兰西胜利的三色旗,连旗杆、屋顶、机身都是三色的。就连周围的农田阡陌上一望无际的点点禾捆都似向风中的三色旗屈着膝。萧乾是想暗示,法国人的这一举动具有狭隘的国家主义色彩,因为比起英、美,这些亡过国的法国人更以一种骄傲的姿态对待同样遭受了战争创伤的德国人,使他们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萧乾向一位旅客老板问起法占领军的政绩,那人无奈地说,打了败仗,还有什么好说的。表现出深深的屈辱感。而当萧乾一踏上法国土地,却见人人脸上写着“自由”。是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个人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失去了“自由”。

《南德的暮秋》是萧乾特写中的鸿篇巨制,目的是要让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有点印象,看看一个恶魔般的法西斯政权,为一个伟大民族招致来怎样的凌辱与毁灭。它比较全面地报道和反映了战后德国的社会风貌,对德国人民屈辱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描写,深刻揭露纳粹法西斯对人类犯下的罪行以及给本国人民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灾难。

萧乾敏锐地扑捉特写素材,对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战后德国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普通德国人的悲惨境遇,做了真实生动的记录和反映。他善于从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发现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内容,使其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南德的暮秋》还集中显示出萧乾在特写艺术方面的超凡才华,他把自己对国际政治清醒的分析、调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出色的文学表现技巧,巧妙地渗透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画面上,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萧乾在特写中最常用的是“素描写生”式的白描技法,无论是广阔的历史画面、生活场景,还是人物形象、现实细节,他都能用朴素、清晰的形象和图画来表现。他的特写大多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形象性。

萧乾的特写“皮薄馅大”,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庞杂的新闻采写记录的高妙剪裁上,他总能鲜活地“抓拍”到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写镜头,然而把它们巧妙地组接起来,构成一幅立体的画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篇特写语言朴实、清新,富有新闻的准确、凝练和文学的韵味、诗境。他把作家的创作才华和文学的表现手段,完全融入新闻特写的写作中,产生出极强的表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