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真是个大题材,只是我初出茅庐,笔力很嫩(1 / 1)

虽然写了点感人事迹,却没能表现那工程的宏伟。我当时只是想:公路是用壮工们的白骨铺垫而成的,所以我称他们为“历史的原料”。

日本对中国展开全面进攻以后,封锁了中国的海上运输线,国外的援华物资运不进来。为使中国的抗战得到国际支援,政府决定在中缅边境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一条滇缅公路,一道用血肉筑成的抗日长城。它成了接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大动脉,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香港沦陷,它就更成为咽喉了。1939年春,萧乾经河内赶到滇缅公路,采访在那里流血流汗,艰苦奋战的筑路民工,写成《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发表在同年6月17日至19日的香港《大公报》。

通过采访,萧乾了解到,成千上万用保甲制度征来的民工,是自制干粮,跋山涉水徒步赶来的。“罗汉们老到七八十,小到六七岁,没牙的老妪,花裤脚的闺女”。公路穿过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受着国民党和土司的双重压迫。他们顶着烈日,在各种瘴毒猖獗的地带挥动着锄头。萧乾被一幅幅悲惨壮烈的场景感到了。他要用文字画出那壮阔的图景和民力的伟大。“义勇军进行曲”的悲壮歌声在他的心胸跳动、回**,他终于为“铺士,铺石,也铺血肉”的筑路民工,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搏斗的悲怆交响曲——《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这部旨在表现筑路劳动壮阔悲惨的情景和展示千百万伟大灵魂的“交响乐”,可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罗汉们”是序曲,它宛如一部雕塑的音乐史诗,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人造奇迹和创造这奇迹的罗汉群像:“973公里的汽车路,370座桥梁,140万立方尺的石砌工程,近2500万民工的抢筑”。这些数字雄辩地说明,滇缅这条国防公路是用2500万民工的血肉筑成的。接着,萧乾在炙热的太阳,险峭森凉得可怕的崇山峻岭,亚热带古森林植物等自然背景上,用白描勾勒出千千万万筑路“罗汉”的身影。

第二乐章“桥的历史”表现筑路工程的艰难和牺牲精神的伟大。它选取修筑胜备桥和惠通桥这两处筑路工程中最艰险的地段,具有典型意义地展现了民工是在怎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如果有人要为滇缅路建一座万人冢,不必迟疑,它应该建在惠通桥畔”。在胜备桥下桥基的那个傍晚,刚好大雨滂沱。“那是壮烈凄绝的一晚:千百个路工手牵着手,男女老幼紧拉成一条受难的链索,面着这洪泛(**的坟土!)绝望地哭喊”。结果,洪流吞噬了三四十条生命。

接着,萧乾又以“工笔”描述了那些“负木料者”在庶天蔽日的原古森林中,披荆斩棘寻觅、砍伐、抬运栗木的艰难情景,以及炸崖开路的惨烈凄绝。在崖上的工人跌落江中,“像只鸟儿那么嗖地飞了下去。随之,怒江自然起了个漩涡,那便是一切了”。最惨的莫过于炸崖者连四肢五脏都被炸到了半空。再有,路工死于贪婪的死神——穿黑袍的瘴毒的数目也很惊人。如云龙一县即死五六百,筑梅子箐石桥的腾越石工二百,只有一半生还。

如果说前两个乐章是全景式和半全景式地展现主题,那第三乐章“历史的原料”则是把特写镜头定格在三幅至为感人的典型画卷上,实是为牺牲者奏出的深沉哀怨的挽歌。龙路段上一位已快六十的老人带着儿孙三代同来修路,他向路工讲演这条国防大道的重要,并引用历史上举国抗暴的事迹。他最后被瘴毒夺去了生命。临死,他还望了望那行将竣工的公路,清癯、皱纹的脸上,浮起一片笑容;赵阿拴因一时疏忽,在笑声中,同他的五个伙伴被炸到空中,然后落下江心去。萧乾着重写了“金塘子那对好夫妇。男的一天挣四毛,打炮眼,女的三毛,工作是负火药箱”。一天,在打完规定的六个炮眼后,男的见太阳还没落下峰尖,尽管女人催他该歇手了,他仍然坚持再打一个。他根本不考虑什么报偿或额外酬劳,完全是凭了一颗纯朴的心,是基于对祖国的赤诚。由于疲劳,他忘了在炮眼上敷上沙土,结果没爬出多远就被炸碎了。火星触着药箱,女人也被炸倒了。临死,她还用搭在胸脯上的手指着腹部,断续着说“救救这小的……”。一幕幕的惨绝图景,使萧乾感动不已。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者的白骨,是构筑一段历史不可少的原料。在他的心目中,这才是抗日战争的脊梁骨,是历史的栋梁。

为写好这篇特写,萧乾在这条正修建中的公路上奔跑了三个月。他形容比他后来在西欧战场上还要危险的多。他经常看到死亡,有从险恶的山路上翻车葬身山谷的,更多是由于“瘴气”而突然倒毙。在长达1000公里的滇缅公路上,他看不到一辆推土机,一条那么长、那么艰险的公路,竟然光是靠着胳膊拉、肩膀挑,赤手空拳修筑起来的。他感到这真是个大题材,他要努力用文字去表现这人力的伟大,这民气的不可战胜。

萧乾以深邃的眼光对广阔的现实素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提炼,运用精湛的构思,巧妙的布局,以悲天悯人和满怀崇敬的情怀,讴歌了筑路民工朴素的爱国热忱和伟大的牺牲精神,表现了宏大的主题,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产生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与以前的特写相比,此篇更精于归纳剪裁,笔墨简练而生动传神,有一股激**的气韵。三个乐章融会贯通,相生相衬,互为补充,宏阔壮大的场景和撼人心扉的小画面达到和谐的统一。以文学笔法写新闻特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把新闻的真实性、深刻性同文学的形象性、艺术性融为一体。《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在这方面尤为出色,它在报道筑路工程这一新闻事实的同时,塑造了一组筑路者悲惨壮烈的形象。它标志着萧乾的新闻特写在艺术上已经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