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特写实际上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道,因此真实比什么都更重要(1 / 1)

所以我从不为了加强效果而虚构什么。一旦掺了假,读者对它的真实性就要打个折扣,效果也势必大为削弱。

萧乾接到胡霖从香港发来的电报,与施蛰存结伴,经安南赴香港。《安南的启示》记录的就是这次安南之行的见闻和感受,对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下的安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并从中得出几点针对国内的启示。首先,中国文化是伟大的,它对安南的灌溉犹如长江、黄河,虽时而泛滥,时而污浊,却是逃不掉的。尽管法国对安南实行殖民统治,比英国人更精于文化侵略,但中国文化的浸**对安南所产生的影响太深远了。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接受了一大笔中国文化遗产的日本人,却对中国拿起了血腥的屠刀。第二,法国担心安南人受日本人的利诱,采取一种放任主义的态度,很少干涉他们的生活习惯。在唐人街上,甚至可以看到法文和安南文的《第一届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经过》和节选的《资本论》。对比来看,日本人却是在用法西斯式的屠杀来对待中国人民,军国主义比殖民主义更可怕。萧乾对这两者自然都深恶痛绝,它们给受压迫人民带来的是国家的沦亡。更可悲的是,国民党独裁政府对待自己的人民还不如殖民主义者对待其属民。第三,安南具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一切,美丽的山河,现代的文明,却缺乏独立国人民应有的自由,安南人失掉的是自己的文化和自由,若不把“民族”放在眼前,“作通盘的打算,文明也许正是噩梦”。换言之,倘若中国人不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协力抗战,它将同安南一样,不仅会丢掉自由,更会丢掉养育了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这是萧乾深为忧虑的。第四,安南的悲剧其实是中国悲剧的缩影,高等“越人”整日过着欧化的生活,绅士般出入白人社会,他们害怕听到争取自由的话,对生活在底层、过着猪猡般生活的穷苦同胞漠不关心。在中国,不也有那么一类“高等华人”,纵情享乐,骄奢**逸,连侨居安南的同胞都关切和支持祖国的抗战,而他们却在浓浓的抗战烽火中,偷安一隅,置国家利益、民族危难于不顾,真是民族的败类。

这篇特写的目的是借写安南以醒国人,暗喻国人要以民族为重,团结起来,抗击日本的侵略。不然,中国将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像安南人一样,在奴役下默默忍受亡国之恨。

在香港,萧乾结识了好友黄浩。黄浩受中共和八路军的委托,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和天津从事地下抗日活动,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参议员。这次来港,一为在侨胞中宣传抗日,进行募捐,二为购置急需的医药器材。他向萧乾讲述了许多关于八路军奇袭日军的事迹。萧乾根据其中之一写成了《一个破坏大队长的自白》,发表在1939年1月16、17两天的香港《大公报》。后来,他又改题为《一个爆破大队长的独白》。这是他唯一正面报道八路军抗击日寇的特写,在国统区引起较大的震动,因为武汉、广州相继失陷,使有些人对抗日失去了信心。而这篇特写却展示出八路军游击战的威力,它以一位八路军爆破大队自述的形式,记录、赞颂了活跃在京郊的八路军游击队神出鬼没、袭击日本侵略军的英雄事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这个时候,萧乾正和雪妮处在热恋中,雪妮向他提出结婚。为摆脱感情的煎熬,努力使自己冷静下来,也是为雪妮,他和黄浩等一起遍访了岭东几县。《见闻》集中有六篇都是这次岭东之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