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刘粹刚之死》这篇特写,我想到报告文学能不能虚构的问题(1 / 1)

我坚决主张,既然是纪实,任何虚构都不应被允许。基本情节必须是真实的,在此基础上,在合理的范围内,应允许作者发挥以下想象力。

《三个检察员》和《刘粹刚之死》是两篇人物特写。前者笔墨显得散乱,感染力不强。而后者是对国民党空军飞行少尉刘粹刚唱的一曲爱国颂歌,昂扬、悲壮,感人至深。

《三个检查员》以顺叙的方式,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处于大后方的盘县、平彝、曲靖三“关”的“三个检查员”。第一位清瘦,脸色黄青,十分健谈,他漫无目的地闲扯,本事全在嘴上,却没有一副“闪电一般的眼睛”。第二位严厉得有点不近人情。他身材颀长,颧骨微高,嘴岔有些下垂。在受检者眼里,他像个“雷公”,硬硬地用手指点戳,粗鲁地问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他是在滥用威风,把尊严当成个人的娱乐了。萧乾在他身上花的笔墨太多了,他也许是要警示那些检查员不要像他那样,现实生活中是和蔼的一面,一到职业工作上,就凶神恶煞般令人害怕。他眼中理想的检查员形象反倒是用墨不多的第三位,说不定他是刻意如此也未可知。这位检查员诚恳,懂礼貌,不多说话,但富于机智。

萧乾从不为增强特写的艺术效果而虚构什么,他认为特写最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不是文字,而是英雄事迹本身。他在困居昆明时采写的《刘粹刚之死》便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触,真实再现了抗战英雄刘粹刚以身殉国的经过。他并没有去罗列刘粹刚的生平,而是通过采访刘的夫人许希麟,“抓拍”到英雄之死的悲壮一幕。

全篇洋溢着爱国主义**。刘粹刚这位接连鏖战了七十多天,击落敌机十三四架的空中好汉,为保家卫国,宁肯牺牲个人家庭的温馨,告别新婚的妻子,驰骋蓝天,谱写着抗日爱国的衷曲,显示出崇高的精神境界。萧乾从刘粹刚“八·一三”以后第一次回家休假写起。

刘太太是位深明大义,胸怀祖国,理解丈夫的好妻子,夫妻俩知道如何节制自己的感情,他们用坚实的鼓励,相互的尊敬,代替了一般小夫妻的缠绵缱绻。为揭示这对恩爱夫妻的爱国情怀,萧乾还引用了他们的通信。刘少尉告诉妻子:“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我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们是生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你应当创造新的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你永远记住在人生旅途上遇着我这么个人,我们为公理而战争,我们为生存而奋斗,我们会胜利的”。妻子在回信中写到:“万勿因我之念你,而有所分心也。否则,麟实为国家之罪人矣。我们不要骄,不要馁,所要的只是一副健全的体格,一颗坚定,忍耐,精细的心……现在你已交给了国家,我不应再以私事来紊乱你为国御悔的心。粹刚,现在不是我们的时候,诚如你所说,我们的时候在杀退了倭奴,恢复我河山,我中华民族永存世界的那一天”。在他们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萧乾还选择了一个细节,以突出刘粹刚激昂的情绪和旺盛的斗志,他不愿听“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低哀的曲调,哭声不能救国,只有去战斗。所以当部队要他带机几天后掩护八路军反攻娘子关时,他再次告别了支持、理解和爱他的温柔妻子,拖着疲倦的身体上了飞机。飞机没油,需要迫降,他毅然把唯一一颗照明弹留给了战友,“中国空军的道德放了光明”。自己却因保护飞机坚持不跳伞,撞上高平县的古城楼壮烈牺牲。一颗英雄、崇高的星陨落了。

这是篇人物特写中的范例,它把人物的英雄事迹,战争的残酷场面和温暖的家庭生活编织在一幅巨大的画面上,展示了刘粹刚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丰满的高大形象,既有较强的文学性,又有较强的艺术性。今天读来,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震撼力,使人不禁为英雄落泪。

以前唐和严家炎两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把这篇特写当成了描写国民党下层爱国军官抗日事迹的小说,“反映了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推动下国民党下级军官和士兵的抗日热情,它表明了中华民族不甘做亡国奴的顽强战斗精神……不足的是,萧乾这篇作品对导致刘粹刚牺牲的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缺少暗示,多少影响了小说反映现实的深度”。这样的分析无疑是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牵强附会。

到了80年代初,北京有家报纸在纪念“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时,又以整版篇幅把这篇特写重登了一遍。据说,这是惟一一篇写到国民党空军掩护八路军反攻的特写。刘粹刚正是在掩护八路军完成反攻娘子关的战斗中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