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1 / 1)

西汉末年,自从王匡、王凤等人聚集在今湖北当阳东北的绿林发动绿林起义,新朝末年樊崇等人发起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后,很快就又陷入混战局面。绿林军拥立西汉皇族后裔刘玄做皇帝,建年号为更始。刘玄进入长安后,大封功臣,整天寻欢作乐;而殊不知,这时候赤眉军又立了另一位西汉皇族后裔刘盆子为皇帝,同时整顿军队加紧向长安进军。

就在这两路大军混战之时,刘秀趁机壮大自己的队伍,打了12年仗,最终结束了近20年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公元25年刘秀称帝,年号建武,史称光武帝。

由于连年征战,刘秀对战争产生了厌恶之情,急需安定人心、稳定统治秩序。一方面,他亲自参加过这么多年的农民起义,当然知道如果政府过度剥削和压迫百姓,百姓就会官逼民反;只有爱惜民力,才能让他们安心生产和生活,才能确保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他当然也知道农民战争会给百姓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天下太平是众望所归。于是,他在平定了陇中蜀地后,便决定借鉴西汉初期的治国经验,在经济凋敝、社会动乱的局面下,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数民族国家。

光武帝一生小心谨慎,在位33年中大兴儒学、推崇气节,所以整个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主要历史回顾※

首先来看,光武中兴为什么叫“中兴”呢?原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奉行的都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一个姓氏崛起而后建立国家的过程称之为“兴”。容易看出,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就叫“兴”;因为刘秀是刘邦后裔,也姓刘,所以他建立的政权也只能叫汉[1],这个过程本该称之为“再兴”(汉朝的第二次兴起)的,可是刘秀却偏要称为“中兴”,意思是说,他不但挽救了颓废的汉朝,并且还希望刘氏江山以后能“一兴再兴”;自己的这次“兴”并不是最后一次“末”兴,而只是其中的一次“中”兴。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看,不要说“一姓多兴”了,就连“一姓再兴”也仅此一例,别无他人。

那么,刘秀究竟做了些什么才形成光武中兴局面的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

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偃武修文,励精图治

这主要是,刘秀即位时已经差不多有20年的兵荒马乱了,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据说当时的人口还只剩下原来的1/5。所以,刘秀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恢复农业和人口增长,让百姓休养生息,实实在在过几天安稳的日子。所以,他大力裁减官僚机构、合并郡县,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

中央集权,归于尚书

这主要是,刘秀假借优待功臣贵戚之名,给他们以高官厚禄,顺便就解除了他们的军政大权。他虽然也同样设三公[2]之位,但一切行政大权都掌握在受皇帝直接指挥、直接向皇帝禀报的尚书台手里。

精兵简政,裁减冗员

这主要是,公元30年刘秀下令精兵简政、裁减官吏,裁并了400多个县;同时,废除过去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军队,废止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地方防务改由职业军人担任。

经济上

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释放奴婢、刑徒

这主要是,西汉后期失地农民沦为奴婢、刑徒的人很多,这也成为后来推翻王莽政权力量中的一部分。刘秀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一连下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纠正过去失地农民就要被沦为奴婢的现象,让他们重新回到荒芜的土地上去耕作。不但如此,还规定所有虐待、杀伤奴婢者都要治罪,表明奴婢也是有人权的,地位至少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刘秀还多次颁布省减刑罚的诏令,释放刑徒为平民百姓。

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这主要是,刘秀亲眼目睹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腐败等种种弊端,即位后马上就整顿吏治、提倡节俭,选拔贤能担任地方官吏,整个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轻徭薄赋,与民休戚

这主要是,东汉初年又出现了与西汉初年同样的情形,战争带来的生产凋敝、人口锐减急需通过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来得以恢复。所以公元30年,刘秀颁布诏令重新恢复西汉前期1/30的税制。

丈量土地,抑制豪强

这主要是,刘秀本身就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夺得天下的,所以他深知成也豪强败也豪强。尤其是东汉初期豪强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这既影响农民利益,也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于是他在公元39年颁布诏书,命令各郡县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户口,把田分给贫苦农民,一方面核实和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另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加强政府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

不用说,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触犯到了豪强势力的利益,于是遭到抵抗。这时候刘秀下令处死10多名度田不实的郡太守,没想到引起各地豪强势力的强烈反弹。聪明的刘秀一边妥协一边恩威并用,很快就平息了乱象。于是,度田形式成为东汉朝廷定制,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无论是垦田还是人口都有大幅度增加,也由此奠定了东汉前期80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文化上

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独尊儒术

这主要是,刘秀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儒家开国皇帝,建立的东汉195年基业就可以看作是儒家学说在统一战争中最成功的一次实践。

他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做法,东汉建立后就在洛阳兴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他还经常到太学去巡视,并且和学生进行交谈。在他的倡导下,许多郡县都积极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了多家私立学校。

重视图书文化建设和皇家藏书

这主要是,战乱期间有许多官府藏书流散到民间,而他每到一地总要亲自关心此事,几十年间朝廷的各藏书阁就汗牛充栋了,藏书规模和数量均超过西汉,奠定了东汉国家藏书的基础。

[1]西汉和东汉本质上是一个朝代,都是汉朝;只是后世为了区分它们,才分别称之为“西汉”和“东汉”或“前汉”或“后汉”的。前汉国都在长安,后汉国都在洛阳,因为洛阳位于长安之东所以称之为“东汉”。

[2]“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从周朝开始就有了,但历代的职位名称各有不同,刘秀时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