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圈地运动的最终结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这主要是圈地运动后部分失地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或进入农场成为雇佣工人;与此同时,由于圈地运动破坏了家庭手工业,这样也就势必为工业生产创造了国内市场。正是在此基础上,英国成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国家的工业领头羊。
二是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扎根农村,农村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化。这主要表现在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营方式两个方面。
圈地运动把英国的土地所有制从原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改造得非常彻底,这也是后来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相比而言,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俄国、日本、德国等就没有它做得好——因为改造得不彻底,农村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是缺乏劳动力就是缺乏国内市场,总是少了点什么,出现一条瘸腿。
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使得贵族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从而摇身一变成了新贵族;农业资本家再雇佣失地农民创办农场和牧场,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上缴的已经不再是封建地租而是利润分成了;失地农民进入农牧场后,则从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耕农了。
三是土地的集中使得农业资本家在劳动力投入、品种改良、生产工具改进、土壤改善等方面有了更多积极性,这无疑对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是加快了英国的城镇化进程。这主要是因为突然有大量的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就必然会使得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大增加。
资料表明,圈地运动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的城镇居民,比例从原来占总人口的3.1%迅速提高到8.8%,扩大了近两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城镇化建设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五是为后来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阶级条件。
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或以资产阶级思想指引的革命运动。显而易见,不能形成资产阶级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要领导者,即圈地运动发家致富的地主贵族(新贵族)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并且,由于这些新贵族在经济利益上与资产阶级是一致的,所以促使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结成了联盟,共同领导革命。这也是有助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六是催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但开展得早、而且发展迅速,到19世纪中期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个工业国家,很快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圈地运动中出现了大批自由劳动力,他们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圈地运动中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物质条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又为国内市场创造了需求。
七是一部分失地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为圈地运动的最大受害者。换句话说,正是这些农民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才成全了地主贵族的原始积累,为后来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打下基础。
并且进一步说,即使是那些在圈地运动中获得小面积土地的农民,也是很吃亏的。这些小农户在土地重新划分后得到的地块往往比较贫瘠,并且由于面积小、资金少,很难进行土壤改良、采用先进的耕作方法,结果就慢慢地失去竞争力,最终不得不卖掉土地、退出竞争,成为资本主义农业“大鱼吃小鱼”的牺牲品。
另外就是,圈地运动之前的那些公地,本来是“集体财产”,无论是谁都可以在上面养畜牧羊、打草砍柴,维持生计的;可是圈地运动后这些公地有主了,原来靠此勉强度日的农民便失去依靠,结果要么更加贫困,要么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或沦落街头。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几种人的贫困基本上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很少出现被人强占份地或用暴力赶走的情形。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土地,所以也就不存在被人从自己土地上赶走这一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