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1 / 1)

择校,顾名思义就是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个别的择校现象,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说的就是孟子的母亲为孩子寻找一方成长的净土,三次搬家,这也是一种择校。可是,择校现象在我国轰轰烈烈地遍地开花,则发生在20世纪末。

总体上看,择校的原因主要有这样4种:

一是人口流动。孩子随家长到异乡谋生,就需要择校。当借读费低于教育成本时,永久性居民也会自愿“流动”而择校。

二是家庭变故。家长婚姻破裂、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两代人分居,都会产生择校需求。

三是生活富裕。富裕家庭在生活高消费的同时,也想让孩子实现教育上的高消费,甚至把它当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四是文凭期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上大学、上重点大学、轻而易举地上重点大学,择校,可能就是实现这种期望的一种途径。

择校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永远不会消失。即使不择校,也会择班、择师,甚至择宿舍、择其他条件。

在大多数家长心目中,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小学,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初中和高中,考上理想大学——这就是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三部曲。要唱好三部曲中的哪一部都不容易,关键要理智,有成效。

问题恰恰在这里,目前盲目择校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

秀秀死了,择校费还潇洒地活着

在秀秀的百字遗书中,“我没有办法……我是一个差学生……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尤其是“差学生”、“死”、“节约”、“10万元”,这些字眼像刀一样剐人双目。尽管“差学生”只不过是她成绩单的写真,“死”的含义她还懵懵懂懂,“节约”的要义她更是理解错了,“10万元”的概念也只是她对择校费的道听途说——但显而易见的是,义务教育被钱异化的图像并不虚幻。

择校费究竟是一种什么“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这表明,秀秀上初中根本不需要自己掏腰包;“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又表明,择校费根本就是一种莫须有。然而事实上,秀秀死了,没有任何人对她板着冷面孔,她就自我“放弃”了,而且“放弃”得是如此彻底!

一切向钱看,早就不再是贬义词。如果还有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看待教育的纯洁和神圣,那就错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以一种成功企业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在一个以钱的多少衡量成功与否的社会中,说教育界向钱看,一点也没有贬低和挖苦它的意思。相反,它还会非常坦然:向钱看又怎么啦?

只是,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的社会之本,无论钱多钱少,人人都希望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每年都有多少万贫困大学生,每年都有家长因为无力交纳高昂学费、愧对考上大学的子女而自杀,每年都有花季少女为了读书去做家教、做促销,甚至陪酒、陪聊、拼命打工……高昂的择校费、学费,让许多孩子面对学校大门望而却步。

不了解情况的人会轻飘飘地说,择校并不是必然选择,你可以不择校嘛!话虽然不错,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的公办名校都在日渐抬高“钱槛”,民办学校也在日益确立优势,双重夹击之下仍在履行义务教育的学校越办越差,这就逼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市场之路花钱买学,逼迫他们越来越远离义务教育。

家长当然可以不让孩子择校,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孩子受到的是越来越差的劣质教育,家长忍心吗?孩子甘心吗?

择校问题最突出的是中学,而且已经从高中演变到了初中,初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校”。这通常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实际上也就是中考、高考升学率最高的学校,为了保证生源,在校内或校外另设一所学校,每个年级设4~6个班,每年小学毕业考试一考完,他们就公然招收分数最高的那些学生,再以考试的名义将那些一窝蜂涌来的孩子挑最好的留下。一般招收2~4个班,剩下的就等着你自费。到了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了,那就更可以毫无顾忌地公开喊价了!为什么?因为现在一个县就只有五六所“完中”,即使这样,将来最终还要合并成2所。僧多粥少呗!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名校招生在各小学、初中都设有专项“奖学金”——除了极少数学生是通过硬碰硬的成绩进入的以外,大多数都是通过各种“线人”介绍的。你的学校每考取一个学生到我学校,我就奖给你300~500元。为了多拿奖金,这些老师于是就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渠道给学生和家长传递某种信息。就像医院门口的“医托”,这里姑且也可以称之为“教托”!本来对老师就奉若神明的孩子和家长,哪里还知道这背后有这些黑幕,于是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上了“贼船”!

这些违法行为就发生在教育局的眼皮底下,难道他们会看不到吗?非也。原来,各校的择校费收入有相当一部分要上交给教育局。知道了这一点,你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吗?

一份统计报告表明,从支付能力看,我国目前的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5年来教育系统的违规收费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

应该提醒注意的是,这并不表明这些家长都有钱。要知道,一个家庭人均年收入几万美元,从中拿出1万美元来支付孩子的择校费,与一个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人民币,从中拿出3500元人民币支付择校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绰绰有余,后者就可能要全家勒紧裤腰带!更何况,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年均纯收入还远远不到3000元人民币!

择校支出,除了一目了然的择校费以外,事实上还包括为了在小学毕业时的小考、初中毕业时的中考、高中毕业时的高考,能够多考那么一分,而天天补习到深夜的补课费在内。

除此以外,以前择校要考“奥数”,现在规定“奥数”不能考了,则流行起了考PETS(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用于这方面学习和考试的费用,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权钱交易,择校热一浪高过一浪

择校,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其中充斥着权钱交易,严重损害了义务教育本该有的教育公平。可谓是“有权的用权,有钱的出钱”,各显神通。家长无权无势又无钱,如果孩子成绩不是特别冒尖,就只能靠边站。每当择校旺季,处于矛盾焦点的名校校长无师自通学会了玩“失踪”。

有权的用权,借势压人

9月3日,新学年已经开学上课了,可是南宁市某名校的校长室里还是大摇大摆走进一位30来岁的家长,他手里拿着“上级部门”的签字,问校长到底收不收他的孩子。校长表示,此事实属难办。这位家长当即掏出手机:“喂,××长吗?这个问题很麻烦哦,看来×部门的协调能力不行啊……他就是不收,您看怎么办呢?”聪明的校长见势不妙,赶快溜之乎也,只剩下那位家长继续对着手机喊:“看来我还要找×××长出面才行,看我怎么收拾他!”

按理说,义务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教育公平,因为教育毕竟不同于买汽车、彩电,有钱就可以买好的,没钱就只能买差的,甚至不买。择校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教育公平的拷问。

关于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看看我们教育部的人,哪个家长不在择校,他们的亲戚、朋友,不也在择校吗?”(人民网,2003年3月10日)据说,全国只有安徽省铜陵市完全没有择校现象,因为这里的“学校只有远近不同,没有好坏之分!”

有钱的出钱,明码标价

每所学校的择校费都是明码标价的,一分钱也不能少。学校肯收你的钱,是看得起你,家长感谢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讨价还价?

以南京市某双语学校为例,收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建校费,另一部分是学杂费和生活费。按照该校收费标准,小学生每年建校费8000元,中学生每年10000元。学杂费和生活费合在一起,小学生每学期7500元,中学生每学期8500元。照这样计算,一个小学生每年要交2.3万元,中学生每年交2.7万元,9年下来合计25万元左右。而在普通学校接受9年义务教育,一个学生的全部费用也就是3~5万元,只是民办学校的一个零头。

可是家长的普遍心态是,“即便砸锅卖铁,向亲戚朋友借,也要让儿子上名校。不择校怎么行?现在明摆着的事实是,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基本上找不到好工作。”只要孩子能进这类学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谁叫现在是一个孩子呢?还不是像一句口号所说的那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社会竞争太激烈,总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人家吧?

普通家长也想让孩子择校

择校,决不是有钱人家的专利。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择校还只是少数干部以权谋私的个别现象,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全民观念。说得明确一点,就是人人都想择校,关键是看有没有这个能力。即使失业在家的家长,也想给孩子选一所好学校。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哪!

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全国各地600位家长的调查结果,可以证明这一点(人民网,2005年5月24日):

孩子升初中,您会为孩子选择不是户口所在地的学校吗

会,46%

不会,31% 看情况,还没有考虑好,23%

是什么原因导致您为孩子择校(多选) 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83% 学区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33%

随大流,56%

择校时主要考虑什么因素(多选) 选择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68% 选择社会认可的学校,72% 选择有亲朋好友在的学校,26%

一般采取什么方式择校 交择校费,84% 为孩子转户口,13% 就近买房,3%

容易看出,明确表示不为孩子择校的比例只有31%;而在择校原因中,却有高达56%的比例是“随大流”,其盲目性可见一斑。

危险信号,高考的惨烈提前预演

一浪高过一浪的择校热,使得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逐渐前移到中考、小考甚至幼儿园入学上。这是一种危险信号。

成都市一位16岁的女孩,平时学习成绩不错,是学校“三好学生”,而且在美术和写作方面有特长。她的中考目标是,能够考上自己现在就读的这所重点中学的高中部。考试结束后,她估分490分左右,而重点高中录取线为480分,应该没问题。可是结果出来只有405分,连普通高中录取线(428分)都没达到。受此打击,2005年6月29日,她突然在自家单元楼7楼楼顶一跃而下,自取灭亡。

类似于这样的悲剧已经不少。有人说这是孩子的性格悲剧,但更多的人认为是体制悲剧:中小学教育以高考为目标,而高考又以一次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仅仅是一次考试的偶然失误,就把一些优秀学生排除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之外。这样的悲剧,过去在高中毕业生中屡见不鲜,而现在已经频繁出现在初中毕业生群体中,实际上反映了中考已经成为高考的一种预演。

例如,目前的中考也像高考一样,录取时分几个批次。首先是省级及以上重点高中享有优先录取权,其次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录取标准基本上也是按照一次性考试分数,从高到低排列。

这表明,中考和高考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考的激烈程度完全不亚于高考。同样是在成都,2005年某重点高中面向全省招两个外地班,可是报名日期还没结束,报考人数就超过了2000人。

从本质上看,中考和高考都是应试教育。谁的老师好、谁的作业练得多,谁的考分就高,在中考和高考录取时就胜人一筹。完全可以说,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了多少年,可是应试教育与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过去,考大学是中小学生的奋斗目标,而现在,不仅是考大学,就连考高中也成为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奋斗目标。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也从过去的升学率(包括本科和专科)变成了现在的“三本率”(只包括本科、不包括专科)。

这样的竞争态势,使得家长和孩子一开始就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能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谓素质教育,大多只执行到小学高年级。高中生考大学、初中生考高中,分数就是孩子的主宰。而现在,这一做法已经延伸到小学升初中择校上来了,想要择校的小学生,有谁敢不把分数放在眼里?

应试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压力水涨船高、越来越大,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前浪”已经到了哪里?已经到了小学生入学、幼儿园入学,甚至胎教那里。一些名牌小学、名牌幼儿园的择校和择园,一点也不比名牌初中、名牌高中的择校来得容易,甚至更牛。

一些小学和幼儿园,请一个在当地外资企业工作的外国人来教孩子几句英语(也不知道这个外国人是干什么的,语言是不是标准,反正从他们嘴里出来的就是“英语”),然后挂一块“双语学校”、“艺术幼儿园”的招牌,择校费标准就是每人几万元。

许多家长就是冲着这样的招牌,趋之若鹜,根本不知道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恰恰相反,家长还一味要求幼儿园让孩子提前学文化,否则就威胁要“转园”。

平时家长在一起交流的,也是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殊不知这是一种揠苗助长。

可是,即使揠苗助长你也得“长”,否则别人的孩子会做的题目,你的孩子不会,在选择名牌小学时就会被淘汰出局。

在天津市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在做这样的题目了:“1个苹果相当于2个桃子,1个桃子相当于6个香蕉,问:8个苹果相当于几个桃子、几个香蕉?”这样的题目,家长也得费一番脑筋,这实际上是小学低年级的“奥数”题。可是,幼儿园就在教孩子们了,没办法,因为一些名牌小学入学时就要测试这样的题目。你不教,孩子择校时就会名落孙山;你不教,家长就不把孩子送到你这里来。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幼儿园要生存,就要满足家长口味。

即使如此,该幼儿园小班、中班都有3个班,可是每年到了大班却只剩下2个了。另外一个班的班额,都被名牌小学开设的学前训练班吸引过去了。

贵族学校,培养不出真正贵族

家长都想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可是却不知道好学校在哪里。在许多家长的头脑中,初中以下包括小学、幼儿园,民办学校一般就是好学校。他们的办学理念新、资金实力雄厚、能够聘请到一流师资,当然,收费也更加自由自在。而好的高中,一般都是公办的,是一些老牌的、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店”。

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于是乎,家长纷纷把孩子往上述学校送,打破头也要挤进去,以为这就是“择校”。

民办学校过去一度被称为“贵族学校”——学费昂贵,只有“贵族家长”才能承受得了;点石成金,学生毕业时就能成为“贵族孩子”。

然而,由于它们的年龄还小,企业文化不定型,家长对它们捉摸不透,它们有的自己也不知道发展方向,甚至年年都要换老板、年年都要换校名。家长把孩子交给这样的学校,既花了冤枉钱、又耽误了孩子前程的不少。

2000年9月,上海市有位家长看到太湖之滨某私立中学的广告做得铺天盖地,不需参加任何考试,只要交5万元赞助费,就可以在这里读书。这正符合这位家长的心愿:他工作忙,没有时间,但有钱。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如果要参加入学考试,恐怕还不一定会录取呢!

儿子入学后发现,原来学校宣传资料上承诺的公寓式住宿、全天候热水供应等,有时根本就没有。孩子们大冷天到卫生间冲凉水澡,为此经常感冒。更让父亲心疼的是,儿子经常在电话里说吃不饱。每隔十天半个月,父亲就要从上海开车给儿子去送方便面、饼干、牛奶、感冒药等,似乎这所学校不是在鱼米之乡的太湖之滨,而是在太平洋上的一座荒岛上!

儿子在这里读了5年,读到高二,可是连上海普通中学的同类试卷居然也有很多题目不会做。为此,父亲下决心要把儿子重新转到上海。这5年中,他已经花费了18万元,也不管它了。

可在上海联系了几家高中,一听是这所中学的,都不接受。原来,上海市教育部门把该校列入了“黑名单”,认为该校“上海部”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上海市的教学要求。最终费尽周折,只能把儿子转到浦东新区一所民办中学。即使这样,上课时儿子还是很多内容听不懂,为此家长只好请了几个专职家教给他补课。

这位家长有几位朋友的孩子都在这所学校读书,情形大同小异,也都在忙着往上海转学。据悉,这所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15年一贯制,上海学生约有2000名,超过学生总数的1/3。

安徽省有位家长当初看到该校“中国规模最大的民办中小学之一”、“省示范初中”、“江苏省星级高中”等金字招牌后,当即决定把儿子送到这里来读书。儿子同样经常在电话里诉说自己“吃不饱”,让她感到很纳闷。

为了保证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的营养,家长们开始一箱一箱往学校里送牛奶、饼干,殊不知牛奶、饼干是“违禁品”——该校硬性规定,不许在校“吃零食”。

当初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哪里知道会是这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