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现象的普遍化,可谓见仁见智。作为家长,重要的不是对此进行理论探讨,而是怎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至少是不耽误孩子的前途!
有则寓言说,一群老鼠为了防备猫的袭击,开会研究对付猫的对策。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建议:“在猫的脖子上挂一只小铃铛,这样,只要猫一过来,大家就会听到铃声,马上就跑。”
大家一听,这个建议妙不可言,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一只鼠前辈问:“那么,由谁去给猫挂铃铛呢?”大家想来想去,还真的找不到这合适的人(鼠)选。
现在的择校问题也是这样,常常会有类似于这种看似正确却无法实现的创意。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首先实现教育均衡化,才能实现就近入学。可是在我国,中小学之间的差距如此巨大,却在大力推广甚至强制实行就近入学,不但不合情理、推广不动,而且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长又怎么办呢?家长无力改变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为了孩子的前途,有以下几点应当注意:
人人喊打,看见的是米老鼠过街
择校现象,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是喊着喊着,突然发现这只人人喊打的“老鼠”,居然是一只人见人爱的“米老鼠”——人人喊打,可是没人能狠得下心来;否则必犯众怒。
择校,就是这样一只米老鼠。恨归恨,但心里还是喜欢。归根到底,它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自主行为。既然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相差悬殊,绝大多数家长都有择校需求,又怎么可能禁得了呢?
在欧洲,择校现象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时至今日,这项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实施也极为广泛。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由政府立法提倡择校,通过发放“教育券”等形式,营造类似“市场”的某些机制。所以,如果一定要把取消择校说成是“与国际惯例接轨”是不符合实际的。
作为家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完全可以并且应该为孩子选择一所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这是人之常情。至于说,为了实现目标,一些家长不择手段地采取各种措施、利用政策漏洞变通,虽然“不光彩”,可是也能理解。谁叫你的政策有漏洞呢?
例如,在浙江省温州市,为了孩子能进一所名牌学校,又不违反“就近入学”的原则,居然有15个家庭把户口迁到该校附近的同一个公共厕所。看起来这是一则黑色幽默,但家长这种良苦用心人人都能体会得到。
户口迁入公共厕所,真是幽默得可以
发现这个政策漏洞后,该市马上把就近入学依据确定在房产证上。这样一来,虽然拿不到公共厕所的房产证了,可是又有谁规定,孩子所住的房屋产权证就必须是父母的呢?有什么样的法律规定,孩子不可以住在房产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住宅里呢?
再说了,政策规定就近入学,初衷是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义务教育;可是,也没有法律规定不就近入学就是违法、非法的呀!
如果说,不就近入学就是择校,那么显而易见,就近入学也是一种择校,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择校——不管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强行把这个地区的孩子划作这所学校生源,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薄弱学校的作用。
在我国,择校搞得各方面都很累,名声也不好听,但总的方向是在走市场导向之路。从最初严格禁止择校,到2002年不得不承认高中择校的存在,并对择校生实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实际上就标志着政府的政策在松动。不过到目前为止,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依然持否定态度,但显而易见,遏制是遏制不住的。
道理很简单。无论是以分数择校、以权力择校还是以金钱择校,归根到底其成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学校的非均衡发展,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过大。全球设施最好的中小学在中国,最差的也在中国,没办法不让人择校。
二是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只有上好学校才能成才,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成功。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靠批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前些年各地为了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强行推动的“电脑派位”等方式,现在还能看得到吗?这种做法保护落后,势必无法推广,取而代之的是允许择校。自由择校,更能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真正公平。而就近入学,充其量不过是形式上的公平而已。
择校本身并没错,所以,家长用不着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条件允许,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难道不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吗?
什么时候,“你看看我们教育部的人,哪个家长都不在择校,他们的亲戚、朋友,也不在择校”了,就近入学就可能是真正公平并易于推广的制度了。
条件许可,还是要选择优质教育
什么投资,也比不上对人才的投资。具体到一个家庭,孩子就是家庭要培养的后备人才。一些家长哪怕讨饭也要让孩子读书,他们更相信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
只要条件允许,家长应当让孩子尽可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知识改变命运
在英国苏格兰,有一位心地善良的贫困农民弗莱明。一天他在田间劳动时,忽然听到附近的粪坑里有人发出呼救声,便赶忙跑过去,救起了这个哭泣的男孩,救了他一条命。
两天后,一位绅士驾着一辆华丽的马车来到弗莱明家。原来那不是别人,就是那位男孩的父亲、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是特地前来向他重谢的。农夫一再强调,救人是凭良心,决不收礼。
丘吉尔尴尬之际,突然看到一位英俊少年从外面进来,得知这孩子就是农夫的儿子后,便对他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么就请允许我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读书吧,我会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他也像你一样心地善良,将来一定会成为令你感到骄傲的人!”
弗莱明见丘吉尔诚心诚意,便答应了他的这个提议,因为这确实是他需要的。后来,丘吉尔供他读完了伦敦大学圣·马丽医学院。
他,就是1928年发明青霉素,从此结束了传染病无法治疗历史的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1945年,他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那位从粪坑里被农夫救起来的孩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爵士。
这个故事有些传奇,但能够说明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亚历山大·弗莱明没有这次机会,仍然在这个闭塞乡下读书,很可能一辈子就只能重复他父亲走过的一条老路。
地域决定命运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择校生而言,这里的“高”,就是教育质量高;这里的“低”,就是录取分数低。由于各省市每年高校招生的录取分数线各不相同,就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高考移民”现象。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择校生的流向问题。
轰动全国的2005年海南省高考理科状元李洋,就是一位来自湖北的“高考移民”。由于这个身份,16岁的他被强行剥夺了清华大学的录取资格,然后又戏剧般地被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录取,并且意外地获得44万元奖学金。
北京市某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C,偶然间与该公司的搬运工D闲聊了一会,结果发现,两人不但同年同月出生、同一年参加高考,而且当年高考时两人的考分也是一模一样!
他们两人考的都是文科,都是考了480分!只不过C在北京,当年北京的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是465分;D在湖南,当年湖南的专科分数线为492分。就这样,同一张全国统一高考试卷,由于地域不同,两人的命运有了天壤之别。C顺利进入了一所重点大学,一毕业每月工资就是几千元,现在当了部门经理,月薪过万;而D名落孙山后只好外出打工,走遍了半个中国,现在为了每月几百元钱的工资而四处奔波。
正是这种相同的分数、不同的命运,牵引着一部分人把择校当作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触目惊心的事实是,最新调查表明,在最近几年高校录取的新生中,农村生源所占比重已经由过去的30%以上,下降到15%左右。即使在城市生源中,也存在着优势阶层子女读大学的比重上升,经济、社会层次较低的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比重在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两点:其一,优势阶层家庭的孩子择校比例更高,总体上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更多,更容易考上大学;其二,上述概率统计对于个体而言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也就是说,无论你处于哪个家庭阶层,只要学习努力、考试分数高,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个人完全有机会超越家庭、地域所带来的限制。
当然,这种超越也许会要求孩子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但这种努力过程本身就是一笔人生财富,对孩子的成才是有帮助的!
有的放矢,目光要瞄准门当户对
综上所述,本书并不反对择校,反对的只是盲目择校。因为盲目,所以不顾家庭经济条件,不顾孩子学习成绩好坏、择校后能不能跟得上,执意要把孩子送进某个学校;甚至仅仅是为了家长脸面,就要和别人在某方面一比高低,这些都脱离了择校的本质。
不要在择校上寄托太多愿望
许多家长联想丰富,总想把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统统交给孩子来实现。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他们的“还愿”工具。殊不知,这样一来适得其反。一方面,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另一方面,孩子感到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而不是自己,从而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当家长把孩子送进某一所好学校,自然就会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值。家长再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为了你读书,花了多少多少赞助费”等,让孩子特别反感。
有位孩子特别喜欢无线电单片机,从小就爱摆弄这个东西。到读初中时,家长把他送进一所民办初中,让他精力考高中,然后考大学,绝对禁止他接触这类东西。孩子感到学习特没劲。
这对家长都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他们迫切希望孩子能为自己“扳本”。他们甚至在公开场合说,儿子今后一定要上大学,不管是自己凭真本事考上去、还是家长用钱买,总之非读大学不可。可是没想到,孩子连高中录取分数线也没达到。
孩子小心翼翼地向家长提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不能上一所对口的无线电技校?家长的回答是“坚决不行,否则我们的脸往哪儿搁呀!”随后就给择校,去另一所中学复读初三。结果第二年还是没考上理想高中。无奈之下,只好上了一所职业高中。
进入职业高中后,孩子的心情变得积极开朗起来,学习上如鱼得水,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他表示,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名“高级蓝领”。也许,这才是他的正确定位。
不要迷信学校的单方面宣传
学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教育质量上,同样体现在对外宣传上。是否注重并善于宣传,是学校名气大小的原因之一。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决不要随意轻信学校的自吹自擂。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家长或孩子在该校旁听几节课,再作定夺。
上面提到的那所私立学校,学生及其家长择校后叫苦不迭,就是一个教训。
2005年5月29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先生,在“中国(徐州)无差别教育高峰论坛”上,就着重提醒有意给孩子择校的家长:“与其冲着考高分、带着择校的孩子踏破名校门槛,不如找准孩子的优势发展方向、投奔‘对口’学校。”他认为,孩子的文化课学得好,是一条路;动手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也有金矿可挖。说得更通俗一点是,单就文化课来说,“死读书考高分并不能代表成功。孩子愿意学习、愉快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这才是成功”。
他特别提醒准备为孩子择校的家长,切不可迷信校方宣传的一面之词,“盛传的好学校,教育质量未必特别好,教学方式也未必适合孩子的胃口。”
不要揠苗助长
重点学校、名牌学校招生都有自己的最低分数线要求。家长如果认为自己手中有权、有钱,一定要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一般来说,它们也只敢收比分数线略低的孩子,例如降分10~20分,决不敢来者不拒。否则,你反而要当心了。
这也是一种门当户对,分数上的门当户对。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考试分数悬殊过大,就表明他将来进入这个学习环境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很可能会一直成绩垫底(俗称“拖鞋跟”),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实际上被淘汰的有不少)。
如果是这种情况,这样的择校就不是帮孩子、而是害孩子。如果孩子被淘汰出局,不得不留级或转学,对他自尊心、自信心方面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即使没有被淘汰,成绩总是处于最后几名,无论在老师还是家长眼里,都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也是整天灰溜溜的。
这就像工厂里的电镀工艺。所有的半成品(孩子)进入同一个电镀槽,用同样的工艺条件(普教)处理,结果是不一样的。虽然出来的产品可能个个闪闪发光,但是如果半成品材质不好,强度就可能不够;底处理不好,会导致镀层剥落。这时候最漂亮的外观,也掩盖不了半成品原有的坑坑洼洼。所以,要想保持最终电镀质量,就必须对原来那些有缺陷的半成品,逐个进行加工处理(特教)。也就是说,最理想的择校是因材施教。
本书作者认识这样两位孩子:E和F。平时两人的学习基础基本相同,中考时的总分也都在610分多一点。E出生在一个普通双职工家庭,没有条件择校,凭分数进了当地一所普通高中。而F的家长是机关里的处长,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进当地最好的中学——第一中学。当年一中的录取分数线是640.5分,由于分数悬殊太大,家长的路子再粗也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赞助12万元,争取到了一个“借读”资格——实际上就是旁听,学校允许你在这里放一张课桌,其它什么都不管。
高中3年过去后,两人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E在合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一切很正常,高考总分635分,进了一所重点大学;而F一进入一中就开始“拖鞋跟”,越到后来越听不懂,越学越没劲,碍于家长和自己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而因为是“借读生”,老师对他不闻不问,最差时每门功课全都不及格,高考时只考了490多分,最后只上了一所大专。
事实表明,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害了孩子,家长也后悔不迭。
主动自觉,自觉的孩子在哪都一样
学习的秘诀千条万条,最重要的一条是学习要有自觉性。自觉的孩子,就像一颗自攻螺丝,后面只要轻轻用力,它就会向前稳步推进;相反,不自觉的孩子,就像一颗水泥钢钉,得用外力猛敲才能进去一点点。两者相比较,是易是难立见分晓。
回到择校的话题上来。绝大多数家长都有一种“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成才”的观念。其实不然。学习的关键是靠孩子自觉。学习自觉、刻苦的孩子,在名师的点拨下,乘风破浪;学习不自觉、不刻苦的孩子,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将水泥钢钉敲进去一点点。因为,这些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外力。
目前的择校风中,就含有相当大的非理性成分。家长不是根据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择校,而是盲目跟风,从而无形中在许多方面提高了孩子的成才成本。
例如,舍近求远,上学要横穿整个城市,每天花在路途中的时间要达一两个小时。如果这个时间用在孩子的休息或与家长的交流上,该有多好?
还有,重点学校、名牌学校人满为患。每个班级人数在六七十人以上,甚至超过100人。这样,人均占有教育资源就会相对减少,每个孩子得到老师的关爱也很少。尤其是学习处于中游的孩子,老师基本上不闻不问。而在普通学校,这个问题就不突出。
最后,择校生和非择校生的心态会不一样。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环境,至少也要熟悉半年。如果新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造成群体性分离。总起来看,择校生的心理问题更多。
请记住,家长要让孩子择校,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上的自觉性。自觉性强的孩子,有了名师指点,如虎添翼;即使不择校、在普通学校读书,学习成绩也会遥遥领先,根本不用家长担心。
沈晨凯上小学、初中时,都是按规定就近入学的,进的是一般学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薄弱学校。按照一般人的说法,这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然而,他的最大优点是学习自觉性特别强。在择校风、家教风盛行之时,他完全不为所动,凭自己的发奋努力,通过中考保送到市重点,然后经过高考进入清华大学。
【名言】
别看火车是个充满力量的庞然大物,其实它很可怜,只能按照别人给它设计好的路线行驶,不能越轨半步。火车一路前行,你能听到它“呜——呜——”的哭泣。
——郑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