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女富豪的特征(1 / 1)

不甘平庸、胆子大、脑子活、能吃苦、擅长把握机会。

2002年3月号的财经类杂志《科学投资》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女富豪”。她们是:陈丽华、张璨、杨澜、侯丽萍、何然、李桂莲、沈爱琴、刘迎霞、尹爱萍、雷菊芳。

评选主要依据这样3个标准来进行:这些女富豪的事业发展主要在内地;个人财富主要是自主创业而非继承;在个人创造财富的同时对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其个人奋斗经历对其他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启发借鉴作用。

根据《科学投资》的调查,中国女性的创富历程相对于男性要更曲折、更加艰苦,财富积累的数量在总体上也不如男性。从这些“中国十大女富豪”来看,她们的共同特征是不甘于平庸、胆子大、脑子活、能吃苦、擅长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下面我们以中国十大女富豪中的沈爱琴为例,来看一看她是怎样取得创业成功的。

从小就想创办企业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

57岁的沈爱琴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初中文化程度,个人财富6亿元。在《福布斯》公布的中国“首富”排名中,沈爱琴位于第85位。

1975年,沈爱琴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丝绸厂,经过20多年苦心经营,它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国内领先的丝绸产品供应商——万事利集团,每年有大量产品出口。2000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

1946年的冬天,沈爱琴出生在杭州城外一个普通的蚕农家庭,从小吃尽了人间辛苦。她种过田、割过草,农村的贫穷落后以及农民的辛苦劳作,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记忆,所以她心中一直有个个人创业的愿望,希望能够通过办企业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

18岁那年,沈爱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很早就担当起了县里的重要职务。

1975年,有过大队干部经历的沈爱琴,具备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勇气和自信。她临危受命,接下了濒临倒闭的杭州笕桥绸厂。17台老掉牙的织机、22位刚刚放下锄头的工人、外加4万元的资金和10多万元的债务,沈爱琴就这样开始了创业道路。

苦心经营,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从此以后,沈爱琴带着这些员工外出学习、拜师学艺。通过招聘国营绸厂的退休骨干分子和全乡具有纺织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人,这个小厂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沈爱琴的家乡。当时的绸厂还不会生产服装,产品全部是丝绸面料,而且大多是被面。

为了打开市场,沈爱琴经常和员工一起背着绸缎奔向全国各地,介绍和推销产品。后来,他们在北京东安商场设下了销售专柜,从而一举成名。因为当时杭州的丝绸产品无论在质量和花色上都比北方的产品受欢迎,所以,沈爱琴当年就赚了6万元。一笔不小的数字。

杭州人对丝绸都有一种特殊感情,而沈爱琴尤其如此。因为算上她的女儿,他们家里已经是丝绸的第6代传人了。沈爱琴的祖上就是种桑养蚕的,可是沈爱琴的生意比她的祖上要大得多。

可不是吗?目前她的浙江万事利集团建成了中国最现代化的丝绸织造、印染、针织、制衣工厂,拥有21家中外合资、全资及控股企业,涉足服装、丝绸、制衣、生物科技和房地产开发五大产业,并且在香港和美国设有分公司。产品不但畅销全国,还出口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在目前丝绸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万事利的一枝独秀实属不易。

尊重人才,胸怀全球

万事利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沈爱琴爱才、用才是分不开的。

沈爱琴的副手是一位男性,从她创业时就一直共事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他们不但性格脾气不合,而且那位副总还经常为了工作上的事和她唱对台戏。但是,沈爱琴知道这是个人才,从来不和他计较。

有人说沈爱琴现在是“富婆”了,应该享享福了。确实,作为一个有钱的女人,沈爱琴过着令人羡慕的“富婆”生活,但是25年来沈爱琴坚持每天自己做早饭。她认为,幸福和金钱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这么多年来,沈爱琴的家人从来没有为钱的事情吵过架。

沈爱琴喜欢出国,但那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开眼界。

除了丝绸之外,万事利集团还经营水产养殖,曾经有一段时间万事利的甲鱼行销全国赚了大钱。

现在,沈爱琴又把下一个创业计划瞄准了生物养殖,正在研制新型饲料喂养深海食用鱼。

谈起《福布斯》给她的排名,沈爱琴兴趣不大。因为她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管理一个企业,而这个企业的财富是全社会的、股东的、国家的。如果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企业就无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