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其实,发财也是如此。
最近有一种流行说法,说“29岁是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me out(过期)了。这就是所谓的“29岁现象。”
那么,怎样在29岁的青春岁月“保质期”内有所突破、创出一番事业来、顺便也使自己成为一个富翁呢?从学生时代开始创业是其前提之一。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其实理财也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赶快用知识经营一份自己智慧的人生,这是一个黄金季节。
年轻没有失败,年轻就是本钱
25岁的滕云,是湖南大学建筑专业的在校研究生。上课时他是学生,而下课就成了湖南省最大的建筑模型、电脑建筑画基地老板。
1994年,年仅19岁的滕云挤过高考“独木桥”,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风景秀丽的湖南大学,就读该校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如愿以偿地跨入了他向往已久的设计之门。
在大学一年级,滕云就开始拼命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然而他比别人更多忧虑的是,在校学习成绩再好毕业以后也会成为历史。因为社会上更需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实际能力。所以,他开始有意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1995年11月的一天,滕云下课以后路过学校宣传栏,看到了一则关于湖南大学体育馆的设计投标启事。他忽然感到,自己本身是学设计的,这不是一个好机会吗?
当晚,他回到宿舍里一夜没睡,想来想去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投标成功了是一大成果,即使失败了也是一大收获。”虽然那时候他刚上二年级,还从来没有建筑设计经验,但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
多少个夜晚,当别人进入梦乡的时候,他却夜不能寐苦苦学习和思索。由于不懂电脑,所以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在纸上画图,然后复印、过塑、装订。半个月的努力、投入资金1000多元,结果他的投标方案并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垂头丧气。
时来运转,一举成名
滕云正式接触电脑建筑设计是从一个偶然机会开始的。
1997年夏天,江西省瑶金山寺主持释怀庄,在前往南岳大庙的山路上碰上了滕云的一个朋友周琴。谈着谈着,释主持就谈到她的寺庙上来了。她说:“我的寺庙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革时被毁掉,庙里想重新修复,但是付不起设计费,找了许多设计单位希望能免费给寺庙设计,可是一无所获。”听完释主持的诉说,周女士说:“我的一个朋友可以免费做,他是建筑设计系的大学生,可以让他试试吗?”释主持听完以后连忙感激不尽。
不久,经过周女士的牵线,滕云自费坐车去了江西萍乡,开始进行建筑设计。
他买来了大量的古建筑设计书,带回长沙开始设计建筑施工图。半年时间来回往返五六次全是自己掏钱,每次去江西瑶金山寺他还给寺庙捐上一点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花钱买实践”。
1998年6月,滕云在图书馆看书时无意中发现了《中国建筑学报》一则关于举办“首届全国电脑建筑画大赛”的消息,他觉得这时候自己有资本参加全国性的大赛了。回到宿舍以后,他把消息告诉了同学们动员大家一起参赛,结果被别人认为是“疯子”。没办法,最后他一个人赤膊上阵。
在时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滕云付出了旷课的代价,花费2000多元、熬了13个通宵,完成了“江西瑶金山寺玉佛殿”的电脑建筑画。结果成了全国获奖者中惟一的在校大学生,引起了全校乃至全国的轰动。
正是有了这种不怕失败、勤奋学习、勇于创业的精神,才有了他今天这个学生老板的成就。
从追求学术到学生企业家
纳文·恰达(Navin Chaddha)出生在印度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的梦想是要干一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生活的事情,但实际上对他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却是美国发明家托玛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因此,他进了印度技术学院学习电力工程。
1992年,纳文·恰达怀揣750美元来到美国,进入斯坦福大学工程学研究生院深造。他憧憬在成为科学领域一个“举足轻重的教授”的向往中,但是他很快被网络新创企业的雅虎(Yahoo!)和网景(Netscape)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商业前景所着迷。
面对这些企业一夜之间的成功,纳文·恰达突然感到他原先追求的学术道路失去了魅力。
怎么办?他认为,自己再也不能整天埋头于写论文、考博士,等待着有人来发现了。眼前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须成为一名企业家。
在教授们的鼓励下,25岁的纳文·恰达与一名本科毕业生、一名教授一起创办了一家名为Vxtreme Inc.的公司,专门为客户提供通过互联网传播音频和视频数据的软件。由于纳文·恰达在校期间与人一起开发了这项技术,因此公司获得了这项技术授权,纳文·恰达也因此成为首席技术长。这是他在学生创业中的第一份工作。
一年半后企业被微软公司收购
纳文·恰达的头脑非常清楚,他把这个机会看作是一个培训企业家素质的训练营,并且定下了苛刻的时间表,要求自己在12个月以内必须使公司取得成功。如果这个项目失败了,他就准备回去继续完成博士学业。
纳文·恰达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创办和经营一家企业的许多技能,因此他有意识地承担起公司内不同的角色。他成了公司的首席发言人、首席推销员和全方位的鼓吹者。
随着纳文·恰达在多重角色体验中的成熟,他的公司也茁壮成长起来。公司吸收了12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组成了董事会,招聘了一名总裁和CEO,雇员发展到40人。他自己经常连续72小时工作,回家只是为了洗个澡。对他来说,工作并不是工作、而是一种受教育过程。他学习如何筹措风险资金、如何开发一种产品、如何结成商业联盟。
公司开业后的第18个月,意外地收到了微软公司伸过来的橄榄枝,希望以7500万美元的代价进行收购。这样优厚的收购条件,使得26岁的纳文·恰达认为,他原先为了创办公司而推迟自己的博士学业也算是值得了:“对我来说,我把这看作是一个对我存在价值的证明”。
他又找到了重新崛起的方向
公司出售以后,纳文·恰达搬到了微软公司总部所在地工作了,但是他却觉得原来的公司只是成为微软公司的一颗“螺丝钉”,Vxtreme品牌被冷落了,他的软件也只是Windows Media的一部分。原来他是“鸡头”,什么样的关键决定都可以拍板;而现在成了“牛尾”,什么样的决策都要经过上下仔细讨论。
他感到,出售原来企业的决策“虽胜犹败”,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失望而放松自己,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重新找到发挥企业家精神的空间。
他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找到了重新崛起的方向,并且在业余时间里着手创办另一家新企业,这就是后来的iBeam Broadcasting。他每逢周末飞回旧金山,同2位合作伙伴一起筹备这家利用卫星、通过互联网广播视频和音频节目的公司。由于他同微软签有合约,所以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并且也只能在这家公司担任咨询董事会的职务。
作为一个成功的学生创业者,纳文·恰达的确是成功了。他的故事和才华在硅谷早就不胫而走,成为许多企业家寻求帮助的对象。纳文·恰达说:“我从Vxtreme赚到的钱足以使我此生衣食无忧,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居住。”但是,这并不是他的生活目的。
现在,29岁的纳文·恰达与人合办了5家公司,另外至少有8家新企业是在他的大力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凭借自己的7个科技专利以及28个正在申请的专利,他必将会有一番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