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件事 对孩子诉诉苦(1 / 1)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让孩子知道家长赚钱的不易,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让他们“不当家,也知柴米贵”,有利于他们珍爱生活、尊敬父母,在学习方面也会更刻苦用功,对他们的成长利大于弊。

【引子】

现在社会上有两句截然不同的口号,一句是“最穷不能穷孩子”,另一句则相反,“最富不能富孩子”。

按照我的理解,两句话都没错。具体运用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前一句适合于穷人家庭,后一句话适合于富裕家庭。

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存价值。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在他们的心目中,存在便是责任。小时候兄弟姐妹多,吃过很多苦,所以他们懂得尊老爱幼,早早就承担起了一份责任,包括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70年代出生的人,存在便是机会。他们相信,“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自我调节、自我生存意识比较强。

80年代出生的人,存在就是现实。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考上大学还要考研究生、考上研究生还要出国,为的是一个好饭碗。

90年代出生的人,存在就是享受。他们活在世界上似乎只懂得享乐,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责任一说。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90年代以来出生的人。在他们身上,尊老爱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等优良品质不多见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不知道家长赚钱的不易。

我的儿子读小学时,与我有过这样一次对话。他说,将来参加工作后,他“一个月要赚500元(在他心目中,这就是高薪了)。”“500元?不要说成家立业了,就连自己也养不活!”“那就一个月5000元吧?”他马上爽快改口道。“5000元?这点钞票在现在还差不多,等你参加工作时,恐怕就嫌低喽。”“那就50000元!”轻飘飘的口气,暴露出他内心全然没有钱的概念。

有鉴于此,我不得不开始对他注重起金钱教育来。从我所在城市的人均年收入,讲到全国还有多少贫困家庭,逐步对他灌输一些钱的概念,免得什么时候又“口出狂言”。

【家长应该做到的】

家庭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包含对孩子的磨难教育。而磨难教育的实质,就是艰苦奋斗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一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所以,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能够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的家长都是有远见的,孩子的成才也会有更多保障。

让孩子了解生活现实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让他们知道家长赚钱的不易,家里的钱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道理很简单:“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方面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了解家庭现实和社会现实。

例如,虽然在过去的25年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了2003年末的2900万(人均年收入637元人民币以下。收入指“纯收入”,下同),农村低收入人口近6000万(人均年收入865元人民币以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47万(年人均领取696元)。三项合计,我国的贫困人口达1.11亿。但是应当承认,这仍然是一个低水平。

如果按照国际通行最贫困人口标准(人均日收入1美元以下,在我国相当于年收入3000元人民币)测算,该数字为2.13亿(2002年末,根据这一标准测算的印度贫困人口达2.6亿,占总人口的25.3%)。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全球通用贫困人口标准(人均每天生活费用2美元以下)测算,该数字则高达7亿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周围绝大多数人都是贫困人口。虽然2004年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上美林集团发布的2003年度全球财富报告表明,中国内地的富翁(个人房地产、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有23.6万,他们的财富总额达9690亿美元,人均资产410万美元,然而,其人数比例还不到总人口的万分之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学一学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教子做法

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1937),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他创造的财富神话,令全世界为他津津乐道。

洛克菲勒出生在一个乡村,家庭十分贫困。他父亲犯有重婚罪,是个行为**的假药贩子,母亲是个循规蹈矩的清教徒。

洛克菲勒成为世界首富后,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在儿女成年之前不让他们知道自己有钱。为此,他不但自己生活非常俭朴,而且平时对子女灌输的也都是他小时候一贫如洗时的价值观。为了保守世界首富的秘密,他严禁孩子们成年之前去他的办公室和炼油厂。

洛克菲勒在家中实行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妻子担任“总经理”,每个人都有一本账,每天都要记账。

每个孩子都要通过做家务来挣自己的零花钱,其标准是:拍苍蝇2分钱、削铅笔10分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100分钱;一天不吃糖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糖得10分钱;拔菜地里的杂草,每拔10根得1分钱;劈柴每小时15分钱;院子里的小路路面保洁费每天10分钱……洛克菲勒非常得意这一创举。

他曾经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对她说,煤气用得节约一点,每月省下来的费用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

洛克菲勒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时他总要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谦让,他给4个孩子只买一辆自行车;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艰苦朴素,他唯一的儿子8岁以前穿的全是他上面3个姐姐的裙子。

洛克菲勒生活如此节俭,绝对不是没钱。如果他还说没钱,全世界就没有钱人了!这是他的家教方式。事实上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一生的捐献额超过5.3亿美元,他的整个家族捐献额至今超过10亿美元。

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尚且如此,我们普通家庭就更要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了。

热爱财富,但不仇视财富

财富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关心财富、热爱财富、追求财富都没错,然而家长应当警惕的是,应当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以此来教育孩子,不要教他们以偏执态度。

首先,财富不单是指钱,也不单是指物,它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历史上许多盛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人民群众既有创造财富的动力,也有国民财富的承载力。

缺乏创造财富的动力,这个国家就富不起来;缺乏国民财富的承载力,富人们整天提心吊胆,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社会创造财富。

我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脆弱心理。从历史上民间供奉的两位财神看,赵公明是军人,关公也是军人,他们都是杀富济贫的将士,而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创业英雄。

杀富济贫,说到底是对财富的仇视、对社会分配的外力干预,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一种心理错位。而一个仇恨财富的社会,发展步伐必将跌跌撞撞。

探究“商人”这个词,最初就是周朝人鄙视商朝人的称呼,名声不好已经有了2000年历史。在这样的不好名声下,富人中不乏作威作福、穷奢极欲、天怒人怨者。过去《红楼梦》里有贾府主子吃一次螃蟹够庄稼人过一年的描写,现在则有在西安吃一餐“天龙御宴”花费人民币36.6万元的报道。

按理说,只要是花自己的钱,似乎旁人不该说什么,但要知道,每个人尤其是财富大亨的一举一动不可能对这个社会一点没有影响。

如果说过去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患不均”上,那么,现在更令人担心的是拜金主义到处横行。尤其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各种各样丈夫给妻子拉皮条、母亲为女儿找嫖客、只要有回扣就敢做豆腐渣工程的报道,无不在他们心中产生负面效果。

有鉴于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财富观教育时,特别要让他们认识到钱的本质是什么,从而产生一种随遇而安的境界,做到崇拜财富、追求财富而不仇视财富,这样才能急起直追。

人穷志不穷。点燃孩子心中的成功欲望

俗话说,“人穷志短。”还别说,许多家庭就是这样。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发牢骚、讲怪话、怨声载道;平时谈论最多的是各种道德沦丧、贪污腐败,似乎这个社会一无是处;甚至还把反映社**暗面的顺口溜唱给孩子听。

殊不知,如此消极的耳濡目染会害了孩子。孩子久而久之就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难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可以肯定地说,人穷志短,这个家庭毫无希望;人穷志不穷,孩子将来才有翻身机会。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人约翰·富勒小时候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他从5岁就开始工作,9岁时学会了赶骡子。

令约翰·富勒感到自豪的是,他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母亲经常对他们讲:“我们不应该这么穷。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爸爸从来没有改变贫穷的欲望,家中每个人都胸无大志。”

这些话深深刺痛了约翰·富勒的心。他渐渐懂事后,就一心想跻身于富人之列,于是开始努力追求财富。

12年后,约翰·富勒接手拍买了一家公司,并陆续收购了7家公司。

取得巨大成功后的约翰·富勒,在多次受邀演讲中都提到他母亲的上述这段话。他说,“虽然我不能成为富人的后代,但是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要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取得成功的强烈欲望。

而这就是家长应当为孩子点燃的。火种在,希望就在。

穷人家的孩子学习更刻苦

无论是鼓吹“最穷不能穷孩子”,还是“最富不能富孩子”,其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一门心思地学习。

然而实践表明,穷人家的孩子更“知甘苦”,学习也更刻苦。

历朝历代,靠拿死工资吃饭的人日子过得都不容易。即使是饭碗相对有保障的公务员,内部竞争和人际倾轧也很厉害。更不用说我国目前农村还有大约1.5亿的无业劳动力了。仅此一项,规模就超过美国的所有劳动力大军。这一严酷事实,不可避免地将在长时间内压迫着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无法上扬。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种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才有蔚为壮观的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才有许多地方公开扬言:“中国未来50年内,靠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就能参与国际竞争!”

然而他们不知道,廉价劳动力根本就不是一种竞争力。因为“廉”的是员工工资,而不是企业的劳动力费用,这是两个不同概念。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降低劳动力费用,而不是降低员工工资。

廉价劳动力的直接结果是,影响到家长及孩子的消费和投资,大量出现“盲流的孩子还是盲流,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的局面。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最苦不能苦孩子”的说法。穷人家的孩子学习条件虽然较苦,可是他们的学习更自觉、更刻苦、更有上进心,也容易取得好成绩。这也符合“穷则思变”的客观规律。

【经验谈】

1.人穷志不穷,将来才有翻身机会。为孩子点燃取得成功的欲望:“虽然我不能成为富人的后代,但是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2.最可怕“穷人养太子”。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时,要去学校帮打扫卫生;上中学时,要去学校帮洗衣叠被;上大学时,要去学校做后勤保障。这样的家长和孩子都太可怕了。

3.多对孩子叹“苦经”,让他们“不当家,也知柴米贵”,有利于他们珍爱生活、尊敬父母,在学习方面也会更刻苦。

4.多对孩子叹“苦经”,有利于增强家长的赚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