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的幸福,他们呕心沥血甚至愿意视死如归。可更多时候,他们捧出的是“西瓜”,孩子吃到的是“苦瓜”!只有给孩子以真正的爱,孩子才会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引子】
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只要学习好”,家长什么都答应。这些家长认为,这就是自己对孩子的爱。
身为大学教师的张秋刚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家里应当由家长说了算,应当给孩子以怕惧,从而让他懂得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他认为,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他的家庭教育有两项鲜明特点:
首先,他在家中从来不管孩子作业,只管孩子怎样做人,让他懂得是非观念,懂得怎样与人相处。
在学习上,他在孩子面前坚持树立老师的绝对权威,所有作业都必须独立完成,家长从来不辅导、陪读、检查错误,只管作业做完了签字。有不懂的地方,就让他去请教老师。
其次,他对孩子的课外活动有的放矢,并约法三章。
例如,许多家长不许孩子玩游戏,由此“得罪”了孩子,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情绪。张秋刚在儿子张艺读小学3年级时,就给他买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及许多游戏卡。通过打游戏,他很快学会了熟练操作键盘。然后,张秋刚要求孩子,考试分数达到规定目标、作业做得认真,就能在周末玩2小时游戏,如果表现特别好,还可以嘉奖1小时。反之,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不许打游戏,说到做到。
由于家教方法得当,自己勤奋刻苦,张艺可谓多才多艺,音乐、体育都很好,各方面全面发展。由于有两个表姐考上了名牌大学,所以他小时候就嚷嚷着要考清华、北大。2003年高考时,他只填了一个志愿——清华大学电子系,最终夺得“江西省应届考生第一名”、“南昌市理科考生第一名”两项桂冠。
像张艺这样的孩子,所有家长都喜欢。然而要知道,这与其家长的家教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反观我们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可是他们的这种爱孩子并没有得到。更多时候,他们捧出的是“西瓜”,可孩子吃到的却是“苦瓜”!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父母对爱的理解不对、施爱方法不当,或者干脆就是爱错地方!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
【家长应该做到的】
父母的爱在很多情况下是吃力不讨好的。比较典型的一种观点是:父母说,我们对孩子的爱不图回报,是“无私”的;孩子说,父母只知道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太“自私”了。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为此,家长应当了解什么是父母的爱,并明确自己要进行哪些努力。
父母的爱不应当是无条件的
许多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当是无条件的。孩子也这样认为。尤其是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几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包括父母的关怀与照顾。他们觉得这理所当然。
这正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是“无条件”的,所以这种爱“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用不着客气,也不用领情。
在这种“孩子就是一切”的口号下,父母必定会作出更多的自我牺牲。这种自我牺牲,一方面使得父母本身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和发展,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也给孩子带来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唯我独尊”、“我是小皇帝”的错误思想。
从小就使唤惯了父母的孩子,对父母有太多的依赖。如果你不提醒、督促甚至逼迫他做作业,他就会一直看电视、看报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到最后,不是忘了做作业,就是时间来不及了草草完事。而如果你明确告诉他“随便你怎样了,我不管你了”时,他又会缠着你“不行,因为你是我妈妈(爸爸)!”
有鉴于此,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当是有条件的。如果他不作主观努力,一切依赖于家长,家长就会活得很累,可孩子仍然体会不到父母对他的爱。更要命的是,因为孩子不掌握主动权,所以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抵触情绪,认为事事与他作对。
那么,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条件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就像上述这位张秋刚家长一样。
打个比方说,如果孩子心理很清楚,父母希望他们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在为此竭尽全力,他就会躺在那里不动,等着你把他抱着走向目的地。如果抱得不舒服,他还会满腹牢骚。
现在你就应当明确告诉他,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家长只能“跟着、领着、拉着”一起走,而决不抱着。因为小学生已经过了“驮着、背着、抱着”的阶段,应该为自己的将来负责了。
认清两种错误的爱
父母的爱不应让孩子感到一种负担、一种伤害。如果出现这两种情形,就表明这种爱已经进入了误区。
不应让孩子感到负担
有许多家长直言不讳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好,其他什么事都不用做。什么家务都不用做,孩子当然“高兴”;可是这并不能保证学习成绩就一定好。
家长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家长看来,这是父母的爱;可是在孩子看来,却有些蛮不讲理。
有位“望子成龙”的家长,只因读小学2年级的儿子考了79分,出了教室门就咬牙切齿地说:“二年级考79,三年级考69,四年级考59,这样,你小学都不会毕业,更不用说考初中、上大学了!我们对你那么好,什么事情都不要你做,你为什么就考这么一点分!”
在这种“爱的名义”下,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而不是给予切实帮助,这种“爱”近乎无理取闹,只能让孩子感到太大的委屈和压力。更不用说,按照这位家长的莫名其妙的逻辑,二年级考99分以下的学生,小学居然通通都不能毕业!
不应让孩子感到受伤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晚了一些,父母就会马上追问到哪个同学家里去玩了,有没有去网吧?孩子的日记总会遭到父母偷看……在父母眼里,似乎孩子就是“孩子”,不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你是我生下的,身上有几根肋骨我都清清楚楚,还有什么隐私?
所有这些,都让孩子感觉受伤,没有获得应有尊重。既然父母爱孩子,就应当在家里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空间,而不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你对他的爱,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与你探讨,才活得健康、幸福。
教育孩子是父母而不是祖辈的责任
由于社会压力增大、工作太忙,许多父母不得不把更多精力集中于事业,而把上学的孩子完全丢给他们的父母。尤其是农村,许多父母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叔叔阿姨,都担负起了看护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然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隔代教育有许多弊端。
首先,孩子不在父母身边,今天去爷爷奶奶吃饭,明天又只能住在外公外婆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而出现心理问题。无论生活上照顾得如何无微不至,都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惆怅。
其次,现在的孩子都特别宝贝,祖辈对他们宠爱有加,唯恐出半点差错,甚至连大门也不准出。他们既要从孩子身上收获天伦之乐,又时不时要板起脸来“教育”一番。孩子在他们眼里犹如“宠物”,娇惯得不行,在同伴交流、事物认知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专家指出,家长应当明确一个观念,抚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工作再忙,也不是不照顾孩子的借口。祖辈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充其量是辅助教育者,双方应当相互配合,而不能完全包办代替,更不能把“不得病、不出事”作为教育目标。
正确处理好事业和孩子的关系
紧接着上面的话题。那么,年轻父母又怎样来处理好事业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呢?
正确的态度是“分一半爱心给孩子,留一份执着给事业。”借用一句名言就叫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因为归根到底,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来到世上不仅仅是为了生活,也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
能否做到这一点,与下列因素有关:
父母的工作性质
简单地划分,工作性质可以分为技能型和智能型两种。技能型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外显性、扩展性特点,工作较为单纯,所以他们的业余时间有更多兴趣和精力用于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上。智能型工作具有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等特点,他们的思维具有连贯性、持久性,所以很容易冷落那些渴望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
父母的气质类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类型,虽然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相互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可是这种先天的个体差异却会使得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问题(如教育子女)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在孩子身上体验到的父母之爱也会截然不同。
父母的人生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人生目标不同层次的追求。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父母的人生追求不同,必然会影响到家庭建设。
通常地,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事业型、家庭型、娱乐型三类。
事业型父母,他们的事业心强,追求事业成功的欲望高,所以往往会成为“事业上的强者、家庭教育的弱者。”
家庭型父母,他们更多地把工作看作是一种责任和必需,把家庭生活看得很重。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最幸福,也最能学到社会规范。
娱乐型父母,他们一切以快乐为标准、以高兴为前提,在教育子女方面特别主张顺其自然,只管投入、不问收获,很少刻意去追求什么。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受到的拘束最少。
为孩子搭起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
真正的父母的爱,应当是一座使孩子走向自我发展的桥梁。它的实质是一种鼓励、一种动力。在它的关照下,孩子跌倒了能爬起来、能够自己做自己的事、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去满足自己需要、实现自己的目的。
要特别纠正一种错误观念。以为孩子缺什么,父母给他满足了就体现了父母的爱。其实,满足孩子不如只给他一片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让孩子时时刻刻体会到父母的爱,孩子在这种爱中,再把一颗爱心传递给别人,从而在他身上形成一种爱的循环。这样,他就真正学到了做人的真谛。
正如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所说:“子女是既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的人。因为既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解放”,就表明父母的爱是一种桥梁,而不是包办代替。
【经验谈】
1.给孩子最好的,不如给他们最需要的。给他们最需要的,不如给他们最应该要的。这才能体现父母的爱。
2.父母的爱,既包括父亲的爱,也包括母亲的爱。这两者之间有个平衡协调的问题。在单亲家庭,这种不平衡、缺失的爱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双亲家庭,亲子关系失调也很普遍。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需要引起所有父母的重视。
3.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许多学校在小学生中开展过“护蛋行动”——早上上学时,让学生在口袋里放一枚生鸡蛋(外套塑料袋),让它陪着学生度过一天,以此来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
4.父母的爱并不是万能的。韩愈在《韩非子·五蠹》“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的故事中,就以一个不成才的儿子为例:父母怒斥他、乡人责骂他、师长教诲他,都没用;父母用慈爱之情感化他、乡人用优秀言行感染他、师长用先进方法教育他,也不行。后来官兵来抓坏人了,他才有所恐惧,从而改邪归正了。这说明,父母的爱作为道德范畴并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