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件事 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的课(1 / 1)

庄子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让孩子接受生命教育如参加一次亲人的追悼会,让他近距离感悟生命的珍贵,从而珍爱生命,会有利于增强其生存动力,进一步提高其生命质量。

【引子】

天刚蒙蒙亮,在两条马路的交叉路口拐弯处,一位上学途中的初一男生骑自行车横穿人行道,被疾驶而来的混凝土搅拌车刮倒,后轮从头部碾过,当即脑浆迸射,命丧轮下。

一朵盛开的生命之花就此凋谢,旁观者无不感到心惊肉跳。

然而,这只是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中的普通一例。2000年,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44万人,2001年开始每年增加到1.60万人以上,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44人的班级。

调查表明,在交通事故、玩耍受伤、食物中毒、运动受伤、网络交友安全、火灾火险、自杀、毒品危害、性侵害、艾滋病等“感觉危险最大的”12种安全隐患中,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一样,排在前3项的分别是“交通事故”、“上学或放学路上被劫”、“玩耍受伤”,排在最后一项的是“性伤害”。57%的中小学生表示,担心自己在公共场所受到伤害。

专家指出,交通事故虽然排在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第一位,可是要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不难。只要平时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家长平时在叮嘱孩子注意交通安全时,不要总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而要多告诉孩子应当“这样”应当“那样”,以便让他记住正确的行为规则。

有机会带孩子参加一次亲友的追悼会,让孩子,也让自己,感悟一下死亡来临之际将会面对怎样一种情形,想象一下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对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每一天都会有极大好处。

【家长应该做到的】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简单方式,就是带他去参加一次亲友追悼会。由于死者是他熟悉的人,其造成的心灵震撼必将具有教育意义。

让孩子参加追悼会的目的,包括以下几方面:

让孩子了解追悼会的一般仪式

现在我国流行的追悼会的一般仪式是:

开追悼会之前,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堂正中悬挂死者遗像。如果遗体已经火化,则把骨灰盒放在灵堂桌上,上面覆盖红布(如果是中共党员,可以覆盖党旗);如果遗体尚未火化,正中则放置棺材。灵堂四周放置花圈、松柏,两边墙上悬挂挽联、祭幛,正面墙上悬挂写有“×××追悼会”(如果是向遗体告别,则横幅上写“向×××遗体告别”字样)的横幅,白纸黑字。

灵堂布置完毕,就可以举行追悼会了。死者家属站在左边,主要亲属站在前排。邀请参加追悼会的来宾站到会场正中,面向死者遗像或遗体分排站好,每个人胸前都要戴一朵白花。

追悼会的主祭人站在前排左边,一半朝向参加追悼的来宾,一半朝向死者家属,然后司仪:

主祭人就位;

追悼会开始,宣读治丧委员会名单,宣布前来参加追悼会的来宾职务、姓名,宣布有哪些人参加追悼会和送了花圈;

全体肃立(有的还要奏哀乐、鸣炮);

向×××遗像献花圈;

向×××遗像(体)致敬,默哀,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致悼词;

×××代表讲话;

摘要宣读唁电、唁信;

死者家属(或家属代表)讲话,向来宾致谢;

向×××遗像致敬;

礼成(有的还要鸣炮、奏哀乐)。

对孩子进行生死观教育,主要是安全教育

让孩子参加追悼会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要对他们进行生死观教育尤其是安全教育,要他们珍爱生命。

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因素包括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其他安全事故等。导致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应有的安全防卫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表明,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例如,某农村学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学生在一座桥上遇到一辆马车,这名学生不知如何避闪,慌忙中只好跳下河去,结果被河水卷走。类似于这样的意外伤害事故本不应该发生,可是现在却发生了,而且这样的案例还不少见。

过去,国家教育部也曾多次下发文件和通知,要求学校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然而由于“药力”无法直达“穴位”,效果不甚理想。

为此,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1996年开始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把安全教育正式列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并且作为2004年工作重点。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通过教学计划调整,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救训练、消防运动会等形式进行授课,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研究表明,排除那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其他大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加以避免的。

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交通规则,生命之友。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就是交通事故。所以,家长必须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虽然遵守交通规则并非就一定可以完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但至少可以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一方面,现在的汽车普及率大大提高,小轿车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代步工具;另一方面,小学生已经开始骑自行车上学了。

小学生骑车的一大特点是,车速特快,像飞也似的。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车速一快,刹车就刹不住,反应就慢。你不撞人,别人撞你,迟早要发生交通事故。

如果是自行车与自行车相撞,事故的严重程度还要稍微轻一些,如果碰到汽车、摩托车,那就非死即伤。

要求孩子,如果是开电动自行车,时速绝对不能超过20公里。如果是骑自行车,时速绝对不能超过10公里。在骑车的路上,两眼不要看路旁的广告牌,不要双手离把,更不要追前面的汽车。

从安全教育到生命教育

某企业老板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凝聚力,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会定期带领员工参加追悼会,让他们亲临其境感受死亡,以此让他们感受生命的珍贵。

与此相类似,家长也有责任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但仅仅有安全教育还不够。从安全教育出发,还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生命教育层面。

例如,在2004年开始实行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领》中,就包括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方面的指导内容。其重点是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生命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生命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在教师中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加强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生的心理测量表,筹建上海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于行为偏常的学生,《意见》表示要重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管理,帮助他们矫治偏差。

希望孩子善待生命

1990年6月21日,伊朗西北部发生了里氏7.3级强烈地震,死亡人数5万,受伤人数20万,无家可归者多达50万人。

就在这一片废墟上,一位丈夫、公公、婆婆、儿子均在地震中丧生的年轻妇女,牵着一位三四的小女孩相依为命,镇静自若。

她说:“我虽然失去了生命支柱,但是我终究是幸存者,这是上帝给予我的恩赐。不管多么悲痛,都不能改变现实,我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活下去,并且尽可能让年幼的女儿幸福生活。”

美国威廉·詹姆士先生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藉改变心态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生命是十分脆弱的,所以家长必须告诉孩子在珍惜生命的同时要善待生命、理智地生存。

善待生命的第一要义,就是在生活中不要总是抱怨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报载,一名中学生因为不堪作业重负而悬梁自尽,另一名中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自己觉得对不起给她抄卷的同学而服毒自杀……这些孩子禁不住一点挫折和失败,动不动就悲观甚至轻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活着没意思,殊不知这个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在生死之间垂死挣扎呢!

小学生还没有真正走上社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再大,在人生长河中也都是沧海一粟。如果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终将一事无成。

有人说,生命中如果缺少**,就像一架零件坏了的钢琴,永远不会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来。而小学生最富有的,最应当富有的,就是这种**。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永远保持一种昂首向上的**,因为这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善待生命,必然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而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为此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

【经验谈】

1.庄子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一个人只有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和勇气。一旦做到这一点,人的生命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2.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要告诉孩子,绝不能在不经意间稀里糊涂地丢了自己的宝贵性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如果是因为意外事故而死,这样的死就太可惜了。

3.“把我的心脏献给爸爸(妈妈),这是我献给他(她)的最后礼物。”这是近年来欧美地区最感人的一句流行语。许多父母患有心脏病的孩子,都将这句名言刻在胸口的项链挂件上,让父母感到热泪盈眶。让自己和孩子都立下遗嘱,死后捐献自己有用的器官。

4.为了规避和转移风险,家长应当为孩子买一份学生意外伤害险,最好是购买学生团体险。孩子平安无事,家长买个放心;孩子一旦出事,家长可以从中获得部分赔偿。这是一种明智做法,也是一种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