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知了怎样破壳而出,以及它的生活习性,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简便易行。不要小看这样的科学探索,这种纯兴趣的观察研究对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大有帮助。
【引子】
现在的科普书越出越多,可是关于动植物和昆虫类的书却不多见。这并非孩子们不喜欢(事实上他们对动植物的兴趣比对其它科学的兴趣更浓),实在是成人的功利性太重,无法顾及他们这种纯兴趣的研究,以至于孩子们无“书”可读。
科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教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完全可以从和孩子一起观察知了开始。
凡是有农村经历的家长,对知了绝不会感到陌生。现在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少能看到这种昆虫了,尤其是难得听到它不厌其烦的“知了、知了”叫声。
知了的学名叫蝉,全世界一共有3000多种,我国大约有160种。蝉的蛹叫知了猴,也叫若虫、蝉猴、蝉龟、知了龟等。在观察知了猴如何蜕变成知了的过程中,孩子们一定会学到课本上所没有的许多知识。更不用说,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知了学飞》。通过这样的观察实验,必将有利于孩子学好课文。
外国人评价我们的孩子“没有童年”,意即缺少探索自然科学的机会。让孩子观察知了,就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事实上,平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口口声声要孩子亲近自然的。可如果家长连陪孩子观察知了这样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到,又怎么叫他们亲近自然呢?
【家长应该做到的】
在观察知了蜕变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穿插告诉孩子这样几个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告诉孩子在哪里可以捉到知了猴
每当夏日凌晨或傍晚,知了猴便会在树根附近的泥土里慢慢破土而出,然后沿着树根和其他植物往上爬。这时候,守着这些树木和植物就可能逮到知了猴。
知了猴在土中需要通过一个小孔来呼吸空气,这就暴露了它的藏身所在,你可以根据地上的孔眼细加察看其中是否有知了猴。
如果洞不深,或者正好碰巧知了猴在往外爬,只要把小洞扒开把它揪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洞比较深,那也好办,只要往里面灌一些水,或者干脆让孩子直接对准洞口撒泡尿,知了猴一会儿就会知趣地往外爬,你只要在洞口“守株待猴”就行了。
让孩子观察知了是怎样破壳而出的
知了猴在脱壳时,首先在背部悄悄裂开一条缝,随着缝慢慢变长,知了的背部、头部便逐渐露出来。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身上的横纹和两只黑眼睛。
大约半小时后,外表看上去一动没动的知了猴,头部和腹部在不知不觉地向后仰;接着,它伸出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直到最后身体与地面平行、慢慢露出两个小翅膀软软地向下垂着。
这时知了的壳已经没有生命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小知了肉乎乎的身体。这时知了的身体尾部还与外壳连着呢,像耍杂技一样,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
大约再过半小时,就可以看到知了最下面的两条后腿会突然抓住它的壳。紧接着,它的两条前腿也会很快伸开来,配合后腿,紧紧抓住它的壳。然后就是潇洒地抖抖身体,把尾部从壳里抽出来。
至此,知了猴就变成了知了,开始了它的新生活。
仔细聆听,你还似乎可以听见知了在一边舒展翅膀一边说:“嗬,终于破壳而出了,好不容易哟!”
确实不容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知了猴在地下已经呆了三四年,最长的要呆17年。可是在蜕变成知了后,它的生命只5个星期就要不得不宣告结束。
观察知了是怎样发出叫声的
知了的叫声是它鼓动叶翼发出的。在它翼后的空腔里,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在它胸部有一种响板,能够增加声音强度。
为了安置这种巨大的响板,知了不得不把许多生命器官都紧紧压缩在身体最小的角落里。为了节省空间,它甚至把自己的耳朵都“省”掉了(知了是聋子),可见它对音乐是多么热爱!
阴雨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知了的叶翼被水汽沾湿,不容易鼓动,所以它很难发出叫声。
一旦天气转晴,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晴空万里时,知了的叫声就特别嘹亮、叫起来也特别卖力。
因为这时候空气中的湿度最小,知了的叶翼干燥,可以很轻松地通过鼓动叶翼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不过只有雄知了在“夸夸其谈”,雌知了最懂得“沉默是金”)。
也正是因为如此,气象学上才有“雨中知了叫、预报晴天到”的说法。
讲一讲螳螂捕蝉的成语故事
螳螂捕蝉的典故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讲一讲知了学飞的寓言故事
《知了学飞》的故事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故事说,当初的知了是不会唱歌的。有一天,它听见黄莺在树林里唱歌唱得很好听,于是就要黄莺教它学唱歌。
黄莺教知了学发音方法,可是知了总是心不在焉,刚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黄莺要知了学各种唱腔,可是知了总是东张西望,刚唱了几句就自以为地说:“知了!知了!”
就这样,黄莺再也不肯教知了唱歌了,知了后来只好后悔莫及地说:“迟了!迟了!”
告诉孩子知了的全身都是宝
知了猴和知了都是依靠刺吸植物汁液生存的,所以,捕捉知了猴及知了是为民除害。
除此以外,它们还可以为人类作以下贡献:
知了壳是一种名贵中药
知了壳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氨基酸、甲壳质。知了壳学名叫蝉蜕,也叫蜩甲、蝉壳、枯蝉、蝉退壳、金牛儿等,形状像一只完整的知了,不过中间是空的。
知了猴可以吃,而且是十足的“野味”
首先把知了猴用水清洗,然后放在盐水中浸泡,目的是不让它因为天气炎热而变坏,不会因为知了猴蜕皮而影响鲜嫩度。
第二天早上,把刚刚蜕化的蝉放进油锅里一煎,便会香气四溢。用煎饼一卷,就成了全家人垂涎三尺的食物。如果数量太多,吃不了,还可以将知了猴蒸熟、烘干后用食品袋真空包装,保质期可达半年以上。
科学表明,知了猴营养丰富,性寒、味香,具有散风宣肺、解热定惊等功能。对治疗感冒发烧、咳嗽、音哑、破伤风、小儿麻疹、惊痫等症有显著疗效。
知了可以创收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有捉知了猴、知了、捡知了壳出售,为自己积攒学费的传统。在某些地区的乡镇小学,这样的学生占到一半。
无论是知了猴还是知了,目前的市场价都为每公斤30元左右。暑假里,一个熟练的孩子一上午少则捉三四百只、多则六七百只,平均每只能卖0.12元。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积攒起下学期的学费。
知了可以作宠物
知了被卖到城里,就成了孩子们的宠物。把它捏在手里,捏得紧一些,叫声就沉闷一些;捏得松一些,叫声就响亮一些。利用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手捏的轻重来调节知了的叫声,很好玩。
被捏住的知了不甘心束手被擒,这时候它的爪子乱抓乱挠,碰到手心痒痒的,煞是惬意。
另外还可以找一根棉线,把线的一头绑住知了的颈部,另一头握在手中,这样就有了一架现成的“知了飞机”!
讲一讲法布尔及其《昆虫记》
提到知了乃至整个昆虫界,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大科学家,那就是法国散文家、昆虫学家、动物心理学家让·亨·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法布尔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因为贫困,他从小就与鱼虫花鸟为伴,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好不容易读完小学后就给人放鸭,后来通过自学,不但学完了中学课程,而且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物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法布尔在如痴如醉观察昆虫的同时,写出了10卷本辉煌巨著《昆虫记》,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目前在全球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至今仍然非常畅销。该书出版后,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只是没有等到那一天他就去世了。
法布尔在对知了的观察中发现了前人的许多谬误。
例如,大名鼎鼎的拉·封丹在全世界都为他津津乐道的经典寓言“蝉和蚂蚁”中说:夏天来了,知了在树上放声歌唱,蚂蚁却在勤劳工作。冬天来了,知了一无所有,只好跑到蚂蚁家里去讨吃的。蚂蚁讽刺它说:“那会儿你不是喜欢唱歌吗,现在你可以跳舞了。”从而给人留下了一个蚂蚁代表勤劳、知了代表懒惰的形象。
法布尔通过观察得到了另外一个结论:知了在唱歌之余总要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歌喉。可就在这时成群结队的蚂蚁闻香赶来,不劳而获地分享甜汁,甚至还伙同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使用种种伎俩赶走知了。冬天未到,知了就早早长眠地下,根本不可能去向蚂蚁乞讨食物。
法布尔认为,文学家的凭空想象简直是对知了的侮辱。为此,他在《昆虫记》中特别翻译了一篇歌颂知了、鞭挞蚂蚁的长诗以正视听。
【经验谈】
1.让孩子亲近自然要有实际行动,和孩子一起观察知了猴是如何变成知了的就很有意义。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很可能会让孩子铭记一生。
2.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需要从小培养,等他长大了也许就不再有那么浓厚的兴趣了。
3.许多孩子怕写作文,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作文素材。如果孩子有过这样一次经历,把观察经过如实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作文再也不可能干巴巴地无话可说了。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写作文就一定会才思泉涌。
4.纯兴趣的观察研究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外国人评价中国人“没有童年”,实际上就是指我们的孩子缺少探索自然科学的机会。学校里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家长在家里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这样的条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