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件事 清明节和孩子一起去扫墓(1 / 1)

清明是纪念先人的日子。每年清明节带孩子一起去扫墓,告诉孩子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继承先辈遗志,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不失为一次有独特意义的家庭聚会。

【引子】

在我国古代,清明是与春节同等地位的大节。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热闹赛似过年。每当清明来临,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是活人过年,清明则是给死人“过年”。

与此同时,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却又还没到农事、蚕事的繁忙季节,庙会、水会、竞渡、踏青等活动此起彼伏。借此机会,正好可以全家出动郊游(称为“踏青”)一番。不少地区还有清明节栽插柳树、折新柳枝佩戴、“斗百草”、“打秋千”、放风筝的民间习俗。

清明是24个节气中唯一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是4月5日前后。清明节前后的10天内都可以扫墓,如果要修墓或抬骸移葬则不用另行择日,诸事无忌。

在过去,清明节有着浓郁的迷信色彩,现在这种迷信色彩已经越来越淡了,增添了许多精神范畴的文化内容。祭扫祖坟、缅怀亲人,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海外游子回归故里寻根问祖、祭奠祖先等,都是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

除了给已故亲人扫墓外,机关团体、学校还会组织小学生以献花圈等形式祭扫革命烈士墓,同时举行入队宣誓仪式,缅怀先烈英雄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所以,每年的清明时节,家长都要带孩子一起去扫墓,既纪念祖先,又顺道春游,何乐而不为呢?

【家长应该做到的】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我国民间的一大传统习俗。工作再忙,每年清明节前后带孩子一起扫墓不能忘。

古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祖)。”每个家庭、每个人,无论尊卑贵贱,届时都要纪念祖先,牢记自己不是从石缝中蹦出来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甚至还要千里迢迢回乡扫墓,许多地方都会由此发生交通阻塞。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不能数典忘祖的基本道理。

告诉孩子,清明扫墓习俗的由来

一般认为,扫墓活动起源于秦朝或先秦,但时间并不一定在清明。因为秦朝以前“墓而不坟”,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无墓可扫。后来既有了墓也有了坟,祭扫的风俗便有了依托。

很久以前,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20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连,宋朝以后就开始慢慢合并为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扫墓更为盛行,孩子们则趁此机会出外放风筝。

中华民国时期,城里的人多雇小船,携纸锭、享菜、青团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扫祖坟,借此机会踏青。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扫墓的习俗并没有多大改变,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瞻仰、祭扫革命烈士墓(碑)、缅怀革命先烈的新风俗。

最近几年来,人们多于清明时节埋葬先人的骨灰盒。

除了清明节以外,祭奠祖宗的节日还有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俗称“鬼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农历十月初一的“祭祖节”(俗称“十月朝”、“烧纸节”)、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的“除夕夜”等等。

让孩子了解一些现时的扫墓习俗

扫墓当天,首先要除棘草(铲除坟墓上的杂草)、培墓土(培些新土)、(用红漆)描碑文、献纸钱(把纸钱散放些在坟上),然后上供果、点香烛(或只点香)、烧金楮、放鞭炮,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清明节当天不扫墓(传说当天只有和尚扫墓)。当天中午,每家每户都要在厅堂祭祀祖先。

由于目前普遍实行遗体火花,骨灰不是安放在集体公墓、塔陵,就是被埋在树下、撒入江河。在这种情况下,扫墓习俗也就演变为在骨灰盒安放的地方拜祭先人,或者干脆在家中先人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方式扫墓,家长都应当让孩子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这才是扫墓的真正目的。

和孩子一起去祭扫烈士墓

清明节到来之际,各地通常要举办集体扫墓活动,在革命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陵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哀思、颂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集体扫墓活动开始时,一般都是全体默哀,寄托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哀思;然后是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由少先队员举行入队宣誓仪式,向先烈们的英灵郑重宣誓。在通常情况下,这时候还有表彰先进、命名模范团队、向先进团体(个人)授旗的仪式。

如果孩子没有参加过集体扫墓,家长同样可以带孩子单独前往祭扫烈士墓,并尽可能为革命烈士陵园贡献一份微薄力量,这样会更有教育意义。

例如,1980年2月,南京雨花台小学、工农小学(现雨花台实验小学)的师生就向江苏全省少先队员倡议:每人用自己劳动所得的一分钱修建红领巾广场,向雨花台烈士致敬。该省700万名少先队员热烈响应,有的捡废铁,有的縫手套、糊紙盒,有的搓草绳、卖牙膏皮,共捐款700万枚一分硬币,建起了红领巾广场。

当时的刘娟姐妹3人都参加了这项活动。为了攒钱,她们把一个月课余时间都花在垃圾场和工地上,有时为了把木头上的废铁钉取下来卖,要用榔头敲上半天。就这样,她们靠自己的努力捐献了12分钱。刘娟说,20多年过去了,这段往事成为她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2004年清明节,当年参加这项活动的少先队员魏彬,也特地带妻子和孩子到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重温这段经历。他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孩子听听父母当年捐献一分钱的故事,让他接受一次心灵的激**。

让孩子了解自己炎黄子孙的来历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利用清明扫墓的机会,给孩子讲一讲炎黄的传说以及炎黄子孙的来历,也不无教育意义。如果有机会带孩子亲自参加纪念炎帝、黄帝的活动,那就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004年清明,来自海内外的数万名华夏子孙聚集在西安市黄陵县,隆重举行国家级的公祭黄帝活动,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据历史记载,公祭黄帝陵在春秋时期就以官方名义出现,至唐代被列为国家祭典,至今世代相传。

就在同一天,数万名海内外人士聚集在炎帝故里陕西省宝鸡市,以各种方式祭祀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瞻仰炎帝塑像并致三鞠躬礼。作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炎帝和黄帝同为华夏民族始祖。

据文字记载,中国最早的官方祭炎活动在公元前424年就开始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祭炎活动绵延不绝。

观看并参加祭祖习俗

这里的祭祖是指一种民间习俗,主要是由同姓、同宗、同祖、同支族人浩浩****集体祭祀太公。

祭祖例规依据族谱记载由祖先所定,一般是五年或十年一大祭,时间在清明节或重阳节前后。

每逢大祭时,大队人马带上全猪全羊,舞龙舞狮、燃放鞭炮,长者穿寿衣,坐双人轿,集体上山拜祭祖先坟墓。祭祖前后聚餐要吃“九大鬼”(九大碗菜肴)。

这种习俗在一些闭塞的地区还有,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则很少见了。如果当地有祭祖习俗,让孩子参观一下必定大开眼界。

发挥祠堂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还存在着以氏族祠堂为代表的祠堂文化。这些姓氏祠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道德积淀,有的还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

例如,福建省南平市建瓯房道镇的“四知堂”,就是因为东汉太尉扬震“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四知”拒贿佳话,而被扬氏后裔奉为宗族家训闻名于世的,堪称是当今廉政建设的教育基地。

顺昌岚下乡的“叠山纪念堂”,是南宋爱国名士谢叠山后裔为纪念先祖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修建的纪念堂。

武夷山市五夫镇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当年生活了40多年的地方,如今仍然保留着朱子巷、紫阳巷、兴贤街等朱熹生活遗迹。

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则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建的祠宇。

在农村,宗族血缘关系不仅是社会关系的主轴,也是农民的精神寄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续写族谱等活动也日益兴旺起来。在这其中,氏族祠堂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又日益显现。

结合清明扫墓、白露、冬至祠堂祭祖机会,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敬奉本族祖宗、教育子孙长大成才,是家长的一项责任。

例如,祠堂活动在突出道德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设置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样榜、寿星榜等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缅怀前贤、爱乡爱国、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的道德教育。要求他们牢记祖训,不忘故里家乡,从而兴利除弊、移风易俗。

提倡文明扫墓

随着社会进步,扫墓方式也在改变,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文明。例如,现在最流行的扫墓方式有:

给故去的亲人送鲜花,将花瓣撒在墓前。鲜花的品种以**为主,颜色主要是白、黄两色。

扫墓祭奠时,放生小动物如鱼、鳖、龟、小飞禽等。

把故去亲人的生前照片烧成瓷像,镶嵌在墓碑上,让亲人的音容笑貌永留人间。

在墓的周围植树或种草,树种主要是松柏、黄杨等。

除此以外,网上祭奠、网上扫墓虽然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可是现在已经非常流行。例如,亲朋好友将逝者的照片、生平事迹等资料,通过网络传到殡葬网站,在上面建立专门的个人纪念馆,就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为死者献花、点歌、敬香了。某些“网上纪念园区”至今点击率累计已达数百万人次,个人纪念馆数量上千个。

让孩子背诵相关诗句,了解国外的“清明节”

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清明、寒食节的诗句。要求孩子背诵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那就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为了扩大视野,还可以对孩子讲一些国外的“清明节”,例如:

5月6日是叙利亚的“烈士节”,每到这一天,政府部门会出面设宴款待烈士亲属;

5月30日是美国大多数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日本农历七八月间有个“盂兰节”,各单位都要放假3天,城里的人要返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

9月1日是突尼斯的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10月31日是墨西哥的“亡灵节”(又译“万灵节”)。当天晚上人们要沿袭印第安人的风俗,穿奇装异服、戴祖辈相传的假面具,对着先人的亡灵又唱又跳;

11月1日是法国的“万灵节”,人们在祭扫先人陵墓之外还要到巴黎公社纪念碑献花。

【经验谈】

1.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带孩子出去踏青,欣赏大自然的春光美景,增添生活情趣,岂不美哉?

2.不论以何种方式扫墓,家长都应当让孩子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这才是扫墓的真正目的。

3.提倡文明扫墓,决不要搞繁文缛节。

4.让孩子为先人制作一个“网上纪念馆”。一方面锻炼孩子制作网页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扫墓活动经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