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宫、科技馆、少年宫,都是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地方。经常到那里去,有助于孩子接受科学熏陶、提高科学素养。我们现在提倡人文教育,并不是要削弱、更不是不要科学教育。
【引子】
“你知道拨119火警电话需要回答哪3个问题?家中灶具着火了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火已烧起,浓烟滚滚下如何逃生?”
这不是在考你消防知识,而是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美国引入并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到目前为止,已分别于1992、1994、1996、2001、2003年开展了5次公众(18~69岁)科学素养的全国性调查。
调查表明,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基本了解科技知识信息)的比例分别为0.4%(1996年)、1.4%(2001年)、1.98%(2003年)。也就是说,每100人中大约有2人具备科学素养。
初看起来,这个比例增长很快,实际上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在美国,这个比例为17%,日本为5.3%。
调查表明,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越低。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就越高。其中最高的是学生,为15.6%。92.3%的公众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去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两次科技馆的比例为7.2%,3次以上的比例为0.7%。
国内外经验表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是相当缓慢的。所以,美国从1985年启动,准备了一个长达76年的长远计划,改革原有的科技教育,希望哈雷彗星再次回归那一年(2061年),全面提高美国人的科学素养。与此相适应,我国有关部门也从1999年开始,提出了一个类似的“2049计划”,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时,“实现人人具有科学素养这样一个目标。”
国际上对公众科学素养的量度有着通行标准。科学素养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
一个人如果缺乏科学素养,会处处被人瞧不起。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就是因为缺少基本的科学素养而贻笑天下。
例如,《原道》一文是韩愈的名篇,被后人称为韩愈写的最好的雄辩文章。他后来能够享有配祀孔庙的殊荣,该文立了一大功。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攻击本国道教和当时流行的外来文化佛教时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商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在这里,韩愈把人分为“士、农、工、商、佛、道”6类,称,过去的“教”只有1个(即“士”,在韩愈眼里就是“儒”),而现在增加到了3个(儒、道、佛),于是想当然地认为,1类人种田供6类人吃饭,把人吃穷了,于是人们“穷且盗”了!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个致命伤,就是认为这6类人中每一类人数都是相等的。今天的小学生也看得出来,这6类中仅仅一类“农”,人数就要超过其他五类总和!韩愈如果活到今天,社会分工已经多达360行,不知道他这笔账又会怎么算?
缺少了基本科学素养,这样的雄辩就不堪一击,亏得有那么多人对这篇文章赞赏了上千年。
【家长应该做到的】
2004年6月27日是我国第一个“全国科普日”,主题为“科学技术普及,你我共参与”。然而在“共参与”方面却有许多缺位。
例如,许多学校和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科普活动要占用不少时间,将来的小考、中考、高考又不考,学它有什么用呢?孩子想当科学家,那就让他们高考以后再“想”吧!
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孩子的科学观
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体现科学本质、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是破除迷信。所以,要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孩子宣扬科学,引导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和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例如,2000年5月我游览武夷山后,就给读小学的儿子着重提到了风光游览中导游总喜欢往鬼神上扯的问题,尤其是神秘的悬棺现象。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袁枚游名山不信荒诞”的文章,发表在我自费订阅的《科学与无神论》(2001年第2期)杂志上。
联想到我自己,小时候农村中有一段时间流行“笔仙”、“箩仙”的神秘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几乎没人能“破解”,人心惶惶乃至于恐惧了好长时间(当然现在终于明白了,称之为“扶乩”)。
倡导科学精神,教孩子以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一年四季为什么有冬天、夏天,天究竟有多高、地究竟有多厚……都是小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从科学角度对他们经常灌输自然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
你可以告诉孩子,所谓天,其实就是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有多厚,天就有多高。大气层以外的地方叫天外,是黑洞洞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的厚度大约为2000~3000公里,这就是说,天的厚度是2000~3000公里。这么一解释,孩子就非常清楚了。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显示的是执着的科学探索。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家长要特别告诉孩子两点: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方法
人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从目前来看,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本上是通过书本学到的,缺乏科学实践,这样的科学知识很难从实质意义上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相反,如果通过实验获取科学知识,那么得到的不仅是科学素养,而且还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例如,在参观科学宫时,就可以让孩子仔细观察、制作一些科学实验。
这种观察,主要是掌握观察方法,包括目的、重点,按顺序、多角度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以利于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这种实验,主要是通过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仪器,初步掌握设计实验方法如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测定性实验等,以便孩子既从中学到科学知识,又能获得科学探索的乐趣,还可以培养科学的行为方式。
这种制作,主要是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科学模型如植物标本、昆虫模型等,让孩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如果可能,还可以制作一些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来。
广泛利用电脑网络和社会资源
电脑网络能使全球信息资源以各种方式实现集约化共享。如果不善于利用这种现存社会资源,就可能把许多时间浪费在重复劳动上。
但是,利用电脑网络和社会资源,并不表明放弃自主实践探索。正确的态度是,从已经掌握的资料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对此进行探索。
在生活中“做”出科学素养来
科学素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小学三四年级的《常识》课本中,就有一课是“水到哪里去了”。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蒸发的概念、水蒸气的特征、水蒸发快慢的3个条件(温度高低、蒸发面的大小、空气的流动)、水蒸发要吸收热量、蒸发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等。
可以说,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做实验,要面面俱到讲这些内容,小学生就很难理解。而要在课堂上做实验,也并非就一定具备这样的条件和时间。
有鉴于此,家长可以配合学校教育在家中给孩子做实验。在做实验的同时,给他们讲述上述知识点,就非常容易了解。
例如,首先用湿毛巾在桌上写一个大大的“水”,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这个字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呢?这就引出了蒸发的话题。
接下来可以在煤气灶上,置放两只大小不同的不锈钢饭盆,里面盛上相同高度的水,同时点燃煤气灶,看谁蒸发得快。
一边做实验,一边对照上述知识点讲解,就很容易理解。一个实验做下来,就可以“做”出科学素养来。
经常陪孩子去科学宫走一走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知识发展型社会,它需要更多具有不断学习、探索新事物能力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必须的科学素养,乐于探究,热爱科学,今后在社会上就会寸步难行。
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关键要有行动。道一千说一万,不如经常带他到科学宫、科技馆、少年宫去走一走,看一看。
2001年国庆期间,我们全家三口在游览了南京夫子庙、海洋公园后,特地花一天时间陪孩子参观了国内一流的江苏科学宫。
江苏科学宫于2000年5月1日开馆,有15个展区,包括序厅、中国古代科技、磁电、地学、能源、数学、力学、声学、光学、人体科学、生活科学、体能测试区、交通、通信、计算机等,展出320件科普展品,此外还有一个动手园区。展馆内设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展示系统,可以展示相关科技知识,实现多媒体演示教育功能。
给孩子印象最深的是,一进大门就看到的“聪明贝贝”机器人。它是由计算机系统、控制伺服、信息采集处理、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及机械等系统组成的第三代智能型机器人。
它能够自主迎宾、自动避障、自主行走并识别方位,能够进行自主形体动作表演,能够与人进行对话。可以说,观众一进门,就被它吸引住了。
毫不夸张地说,不要说孩子在这里流连忘返,就是我们家长也深深地陶醉在其中。因为其中的绝大多数展品以前从来就没接触过,感到非常神奇和新鲜。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这里的一切都洋溢着科普展览、科技活动、科普实验、科普培训交流、科教影视资料和信息服务的浓郁气氛,对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如果说这里的15个展区进行的都是展览教育的话,那么动手园区进行的就是体验教育了,它的着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里,有制陶、四驱车模拼装、造纸、火车模拟驾驶、轮船模拟驾驶、软陶制作、花花泥画、沙画、十字绣、塑胶画、小小木工制作拼装、孔明球、泡泡手枪等项目。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含泪告别”动手园区。孩子依依不舍,我们也心有不甘,所以只能骗他说“下次再来”。但愿如此吧。
目前,我国已有科技馆总数超过400座,其中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科技博物馆建设标准(建筑面积不小于6600m2)的有39座。中国科技馆、天津科技馆、江苏科学宫、沈阳科学宫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到那里看一看,一定会令孩子欣喜若狂的。
【经验谈】
1.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公众对科学的一般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毫无疑问,公众科学素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乃至政治稳定。
2.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途经,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就是多带孩子去参观科学宫、科技馆、少年宫、展览馆等场所。
4.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在该校毕业典礼上说:“由于科学在各个领域所持有的发展前景,科学和科学思维方式所影响的人类活动范围,将远比以前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