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图书馆都是塑造伟人的地方。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留下的永恒脚印、列宁在流亡途中到过欧洲许多图书馆、毛泽东学生时代在图书馆的博览群书,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引子】
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有书房,至少有一个书架。可是书架上的书再多,也比不上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丰富;博古架上的东西再多,也比不上博物馆的文物历史悠久。图书馆、博物馆对每个人尤其是学生来说,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
可是长期以来,这种意义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有许多学生从来就没有去过图书馆、博物馆,他们感兴趣的是公园、游乐场、动物园。不是说公园不能去,可是去再多的公园,都无法代替去图书馆、博物馆。
行走在美国的马路上,你会看到“图书馆”和“医院”、“厕所”一样,在路标上有特别标示。这表明,无偿为社区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否则,也不需要时时提醒人们图书馆在哪里了。
美国人认为,图书馆是读书、用书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藏书的地方,他们把图书馆称为“城市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
进入美国的任何图书馆,读者都会成为“上帝”——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条件,所有读书、用书的便利,都是针对读者需要设立的。
开架读书自不必说,就是书架上找不到的图书,只要你在与图书馆联网的电脑上查到,就能从千里迢迢的地方辗转到你手上,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与一般图书馆基于藏书功能、总要小心翼翼降低图书耗损率相比,美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有时甚至会为某个阶段图书的耗损率偏高而高兴。因为有图书耗损才表明这书有人借阅,图书馆人才更有成就感。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优越条件,“不爱读书”的中国人到了美国却居然成为“最爱读书”的人——按人口比例统计,华裔人在美国各大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比率最高,甚至超过美国白人。
在法国,有个著名的“星期三现象”。每到星期三下午,法国的初中和小学都不开课,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体育场、博物馆里到处是学生的海洋。
法国所有国立博物馆对教师和18岁以下的人都免费开放。以法国国立卢浮宫博物馆为例,这个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每年600万参观者中竟有一半是学生!
这样的热闹场面,使得不少活动场所在“参观指南”中特别指出,最好避开星期三下午前来参观访问。
法国教育部认为,“星期三现象”是他们全社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包括体育、公民义务与权利、道德、科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几十年坚持下来,法国终于以科技大国与文化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
在我国,但愿这样的“星期三现象”早些到来。
【家长应该做到的】
自从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设阅读社会”目标,尤其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提出将每年4月23日(世界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以来,组织群体性的读书活动,就成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借助于这股东风,家长有责任让孩子走进图书馆、博物馆。
告诉孩子图书馆、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基本上就是博物馆的努力方向。博物馆以实物为主,能够给人以真切感受,很容易成为孩子们喜欢去的观光景点。
图书馆除了传统藏书以外,还有视听资料、音像等,通过声频、视频等手段,直接记录图形、文字、声音的文献资料。在这里,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获得所记录的信息。主要形式包括唱片、幻灯、录音带、录像带、影片、缩微胶卷、胶片、磁带、光盘等。
有的图书馆还有计算机检索手段。你只要在家中安装一台终端设备,不出门,打个电话,就可以通过屏幕检索所需资料。
截止2002年末,我国共有2698家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4亿多册(件)。高等学校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工会图书馆、机关团体图书馆、部队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乡镇企业街道图书馆等尚不在此列。
截至2002年末,我国共有博物馆1516座,加上民间兴办的特色博物馆,全国各类博物馆数量超过2000座,藏品超过2000万件,每年举办的展览超过8000个。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文物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内外人士喜爱的文物旅游胜地。
我国政府鼓励馆际间的文物展览交流活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物的展示和交流。根据规划,2015年以前,我国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建1000座博物馆,至少每个中等城市都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
我国最大的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拥有藏书2200万册(件),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献信息收藏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外文文献收藏基地,承担着国家总书库和为中央国家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它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6大馆之一。目前,总投资12.35亿元的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2007年末完工。新建建筑面积7.77万平方米,其中数字图书馆工程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1200~1400万册,读者座位29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8000人次。
我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家博物馆,投资18亿元建设的二期工程也在进行中,预计2007年末完工。新建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向东扩充70米。
和孩子一起走进图书馆、博物馆
1997年1月,国家九部委开始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00年又确定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基础上,每年12月为“全民读书月”。
有鉴于此,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图书馆、博物馆,就有了更多的理由和便利条件。
例如,全国各地图书馆在每年4~6月的“世界读书日”、“五四”青年节、“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六一”儿童节,都会集中举办“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此外,还会利用寒暑假和“全民读书月”组织各种寓教于乐的读书活动。
在此基础上,从2004年5月1日起,我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现免费,对未成年人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人子女参观的,未成年人享受免费待遇。江西省博物馆甚至推出了“参观年票”,只要花费一张普通门票的钱,就可以全年参观所有基本陈列和新展。
2004年4月,国家图书馆打破国际惯例,降低未成年人的借阅门槛,开始为未成年人提供以下服务:
1.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免费接待中学生,以及有家长陪同的少年儿童参观,人数不限;每月第一个星期一免费开设“未成年人参观接待日”,预约接待有组织的中小学生集体参观,限额100人。参观时由专人带领参观阅览室、读者活动区域,介绍有关馆藏和服务情况。
2.免费为北京市的高中学校办理“国家图书馆临时读者卡”,每校5个(全年60个),有效期一个月,免收工本费。持卡可以进入国家图书馆总馆和分馆各普通阅览室阅览文献。
3.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学生可凭本人学生证进入各开放的阅览室阅览文献。
4.采用电子邮件、传真等文献提供方式,向中学图书馆半价优惠提供学校没有的文献,以满足中学生的阅读要求。
5.在文津街7号设立“少年儿童多媒体阅览室”,提供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少年儿童报刊、链接少年儿童图书馆等信息资源,采用VOD点播等服务手段,为未成年人提供免费服务。
6.根据未成年人的需求和特点,聘请专家学者,举办面向未成年人的免费讲座、培训等活动。
在免费开馆的推动下,每逢“黄金周”,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异常火爆。家长们纷纷带孩子前来开眼界、长知识。
他们认为,与其带孩子到那些拥挤不堪的景点去看“人”,还不如到附近的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电影院等进行高雅文化消费,这不失是一种明智之举。
图书馆是最长学问的地方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典藏、提供文献资料的机构。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宝库。
既然这样,如果你不让孩子把图书馆看作是读书、治学的场所,不给他办一张“少儿借书证”、借助于图书馆成就孩子的学问,以至于将来继续成就他的事业,那就太可惜了。
古今中外,图书馆都是塑造伟人的地方。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留下的永恒脚印、列宁在流亡途中到过欧洲许多图书馆、毛泽东学生时代在图书馆的博览群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在图书馆里的自学成才,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图书馆,就没有后来的毛泽东。
图书管理成就毛泽东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说,读书治学并没有什么捷径,关键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
很多人都知道,1918~1919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过图书管理员。按照现在的说法,他是一名“外来工。”
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课堂秩序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教授上课不点名,学生有三种身份:正式考进来的正式生;没有经过入学考试、但办了旁听手续的旁听生;没有办理旁听手续、偷偷进来听课的偷听生。
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一位旁听生。这位湖南学生运动领袖一边利用管理图书的机会博览群书,一边旁听课程,为他后来从事革命运动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能量。如果没有这种能量储备,他就不会成为后来的毛泽东,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其实,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就作过一幅有关读书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等人还回湖南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附设图书馆、湖南青年图书馆等。
读书成为他一生的最大爱好
毛泽东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把读书学习看作是生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千方百计找书读,尤其是想方设法收集、阅读马列著作。征途中患病躺在担架上,他还在读书。
在和平环境下,毛泽东日理万机之余仍然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中的间隙,甚至上厕所时、躺在**量血压时也在读书。
毛泽东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在他逝世前一天还看文件、看书11次,累计2小时50分钟。一本《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不仅通读过,而且其中有些地方还不止读过一遍,有许多圈点、勾画和批注。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阅读范围遍及所有领域。他最喜欢在书房里办公,他在中南海的个人藏书达10万册,不亚于一个图书馆。
打开毛泽东的藏书,每本书的扉页上都盖有上海著名篆刻家吴朴堂先生为他镌刻的藏书章“毛氏藏书”印章。
即使如此,他还经常到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处借书2000多种、5000多册。在他的遗物中,完好地保存着他在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
【经验谈】
1.阅读是成长的基石,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会改变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大抵取决于他的阅读史。
2.所谓数字图书馆,是由软件和计算机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宽带网络多媒体系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上网访问。
3.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生存状态”。到博物馆去看到的,就是被复原了的传统文化。
4.“黄金周”与其带孩子到拥挤不堪的景点去看“人”,不如到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电影院去开眼界,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