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至少学一样乐器,重要的不是掌握多高的演奏水平,而是旨在培养一种气质,增加一些艺术修养。正确的态度是,让孩子“乐学”而不是“苦练”,孩子能达到哪一级水平,尽量顺其自然。
【引子】
有位家长给即将上小学的孩子买来一架钢琴,由于夫妻俩本身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专门请了一位音乐系学生给孩子当家教,每天练琴两三个小时,争取在上学时达到一个初步水平。
孩子开始时还兴致很高,可是很快就觉得苦不堪言,不想练了。这时爸爸训他、妈妈哄他,孩子很不愿意学,可是又不得不学。家长对孩子的厌烦情绪熟视无睹,他们坚信“音乐家没有童年”。
这对夫妻的理由很足:在现在这个社会,孩子没有一两样特长根本不行。他们也清楚,孩子将来不一定能成为音乐家,目的只是让他多一些艺术细胞,提高艺术修养。
初看起来,这种理由冠冕堂皇,然而这对家长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孩子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倾向。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倾向。或者说,每个孩子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倾向都是不同的。别的孩子能学钢琴、学小提琴,你的孩子就不一定适合学钢琴、学小提琴。家长如果能根据孩子的固有兴趣来培养和发展他的特长,孩子一定会更开心,学习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让孩子至少学一样乐器吧,但必须记住,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不要强人所难、人为制造苦恼。
【家长应该做到的】
在对待孩子学乐器方面,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少一点功利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学琴中得到乐趣,真正提高素质。
学乐器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赋和兴趣
在学乐器之前,家长有必要根据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孩子学乐器的两个前提条件。
孩子对学琴是否有天赋、对哪一种乐器有天赋,这是决定家长的心血是不是白花、孩子的努力会不会白费的大事。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孩子就会“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到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尽兴而学、扫兴而归。
孩子对学琴是否有兴趣,这是决定孩子能够把这种乐器究竟学到何种水平的内在动力。如果孩子缺乏对音乐的兴趣,家长要孩子勉为其难,学琴效果就一定不好。
事实上,现在有许多孩子并不懂得、家长也并不告诉孩子,音乐究竟能给他带来多少乐趣。只是因为家长要他学,或者看到别的同学也在学,便学起了乐器。毫无疑问,这种家长是很功利的。可是要知道,如果孩子为学琴而学琴,学习就不免带有任务观点,他们就很难从音乐身上陶冶到多少高尚情操。
总结以上两点,学琴要尊重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归根到底是因为学乐器本身是一件苦差使,对孩子来说其中并没有多少乐趣可言。不但如此,而且还可能因为天天要练琴,变得苦不堪言。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意愿,那就无异于强奸(孩子的)民意了!
顺便提及的是,让孩子学什么样的乐器,除了要尊重天赋和兴趣以外,还要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选择,大可不必攀比或赌气。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众不同还更有特色。
例如,学钢琴就很贵。不仅琴贵,请老师也贵,许多人家经济上承受不了。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学电子琴呢?虽然电子琴在有些人眼里算不上什么“正经乐器”,可是它在培养孩子的音色和气质方面所起的效果是一样的。
还有,如果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女孩子学二胡、吹长笛、学古筝也很好呀。一曲二胡的《二泉映月》、一曲古筝的《高山流水》,就会让人心旷神怡。
慎重选择所学乐器
学琴必须投资硬件,但怎样投资却很有讲究。在选择什么样的乐器方面,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家长应当和孩子一起商量,仔细选择,同时应当掌握以下三点:
一是孩子的身体状况
例如,一般小学生选择最多的西洋乐器是钢琴、小提琴,选择最冷门的乐器是长笛、单簧管。不管学什么,都要考虑身体状况。
以常见的小提琴为例,孩子在练琴时需要用胳膊长时间托着,比较费力,所以应当考虑自己体弱多病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长笛、单簧管为例,肺活量小的孩子,演奏这些乐器就不太合适。
二是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如果所选的是“长效乐器”,学了三月半载还看不到任何起色,不要说孩子心灰意冷,就是家长也会提不起精神来,这就很难继续下去。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电子琴并没有什么不好。它不像钢琴或其他一些弦乐器那样难学、费力,比较适合于刚学乐器的孩子。由于它很容易出效果,所以相对更适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等孩子有了一定基础,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才能了,再转学钢琴也可以。这时候,他学钢琴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三是是否需要一步到位
家长如果对孩子学乐器没有长远信心,购买乐器就可以分步实施,而不追求一步到位。
即使是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让孩子学琴的,也不必一步到位购买昂贵的钢琴或漂亮的小提琴,可以带孩子到业余艺术学校去上几天培训班,或者干脆借别人的乐器暂时用一用。
等孩子的兴趣上来了,觉得非要购买乐器不可了,这时候再进行投资也不为迟。
给孩子良好的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孩子学琴的心理状态好坏,是学好乐器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一些家长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这孩子,整天好像是为我在练琴。”可以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学琴很难取得应有成功。
诚然,有些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家长还是失业人员。可为了孩子“成才”,他们仍然省吃俭用,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来陪孩子练琴、上课上。可是要知道,家长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学琴的心理需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为此,家长要做到以下4点:
满足孩子的审美需要
学琴时,孩子既是美的创造者,又是美的享受者。要多让孩子练他认为好听的曲子,以此来满足他的审美需要。
不管孩子琴练得是否好,家长都要抱着审美态度进行欣赏,当一名耐心、慎重的提醒者,而不是一名监督员。如果家长仅仅充当监督员,那就毫无疑问会把孩子的怨恨引到自己身上来。
满足孩子驾驭性心理需要
大家知道,好奇心强的孩子最聪明,如果他对某件事情感到好奇,学起来就会感觉异常轻松。好奇心强,表明孩子对这未知世界有一种驾驭、征服、探索性的心理需要。
家长如果能利用这个原理,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他对琴的探究和好奇上,满足孩子的驾驭性心理需要,那就成功了一大半。
满足孩子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
孩子身上或多或少有些“虚荣心”,因为学琴毕竟能满足他们在自尊、地位方面的某种需要。例如在联欢会上,如果能有机会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就会觉得很神气。有这种“虚荣心”的孩子学琴更容易取得进步,因为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内在需要。既然如此,家长就不妨设法满足他们这种心理,以此作为他自我提高的动力。
满足孩子交往的心理需要
会乐器的孩子往往被人称为“多才多艺”,在社会交往中会受到更多欢迎,这也是孩子喜欢学琴的一种动力。因为他有一技之长而别人没有,所以会因此赢得更多新朋友、巩固老朋友。而为了技艺更加精湛,他自己又会想方设法提高技术、刻苦学习,这是任何人在一旁监督所无法取得的学习动力。
上述4种心理需求,孩子一般会具有其中若干项。项数越多,学琴的动力就越大。如果这4种心理需求他一样也没有,对不起,那就说明他真的是在为家长学琴了,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要学琴。
有鉴于此,聪明的家长不应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重要的是激发并满足他的上述心理需求,变“你要他学”为“他自己要学”,这才是家长所求之不得的最终结局。
不要让孩子对学琴望而生畏
有的家长一上来就给孩子明确,将来的目标是“考级”、“获奖”,达到什么什么标准。他们的本意是让孩子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实际上给孩子带来的更多是压力而不是动力,让他们苦不堪言。
因为归根到底,孩子学乐器是业余的,而这些标准却是专业的。要让业余学习达到专业水平甚至顶尖专业水准,要么打击学习兴趣,要么就是赶鸭子上架,与当初要求他们学乐器的宗旨背道而驰。
以学钢琴为例。学钢琴的精力付出很大,不仅是孩子,家长的付出也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家长提出的“要么不学、要么就要学好”。
然而他们不知道,弹好一首乐曲与能够把一首乐曲弹出来,两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其中所付出的劳动也有天壤之别,而且并不是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效果的。
家长如果把“考级”、“获奖”看作孩子是否学好了乐器的一个目标(事实正是这样),那么对那些基本能力不能胜任或者需要付出过多努力才能勉强应付“考级”的孩子来说,就太困难了。
家长为什么不想一想,既然是业余学琴,那为什么非得让孩子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呢?“专业水平”又是这样容易达到的吗?
以学钢琴的手型为例。许多孩子经过无数次训练,总是无法达到老师的苛刻要求。当孩子一遍遍地听老师在喊“指尖!指尖!注意指尖!!”“手腕别拱”、“不要折指”、“手要放松,但不要垮”、“注意指法不要错”时,实际上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学琴兴趣。
更不用说,学钢琴的要领远远不止一个手型,还有许多方面,只不过家长对此不懂罢了。对学乐器的要求过于专业化,实际上背离了学琴的根本目的,也忽视了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
家长切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聪明的家长应当反过来做:不要过分强调“考级”、“获奖”,而是着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学琴兴趣上来了,你想阻止他去“考级”、“获奖”都不可能。这种结果不是家长更愿意看到的吗?
不要强人所难
孩子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音乐演奏水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他所具有的音乐才能,而不是家长强逼他一定要考多少“级”。
研究表明,音乐能力是仅次于戏剧表演的、最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是否具有音乐能力,与遗传有关。既然家长口口声声唠叨自己“没有音乐细胞”,那为什么还要非得让孩子冒出“音乐细胞”来呢?道理显而易见,在水泥地上长出青苗,比在肥沃的土地上长出茂盛的庄稼要难得多!
仍然以钢琴演奏为例,这方面的音乐能力构成涉及到视觉运动反应能力、肌肉运动控制能力、心理操作技能、听觉分辨能力、速度的知觉与控制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审美反映强度等方面。如果家长对此一窍不通,自己又根本没有遗传给他什么“宝贵遗产”,却一味要求他“刻苦学习”、“努力耕耘”,还要希望他成为“钢琴天才”,世界上哪有这等好事!
【经验谈】
1.艺术的作用在于教人感受生活、生命,音乐的作用在于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教孩子至少学会一样乐器,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不是“考级”。
2.让孩子学琴的真正目的,在于用心去体验生命、生活,通过弹奏表达内心情感,获得精神愉悦。家长一定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每当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3.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乐器的年龄越小越好,其实不然。专家指出,学钢琴的年龄最小不能小于5岁;学小提琴不能小于6岁,否则不利于孩子把握好音准、节奏感;学吹奏乐器如小号、长笛等,最好从10多岁时开始,否则肺活量会跟不上。
4.如果孩子不肯学琴,决不要勉为其难。“学音乐的孩子更聪明”的说法,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依据。所谓人的大脑两半球分工的理论,只是一种粗糙的“直观类推”理论,缺乏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