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堪称每个人学习上的终身伴侣,对小学生的帮助作用就更别提了。随时随地引导并指导孩子查阅《新华字典》,是杜绝孩子读写错别字、避免家长以讹传讹的最好办法。
【引子】
《新华字典》是小学生最常用的一种工具书。
所谓工具书,是指按照某种特殊编排方式,把内容可靠、叙述扼要的知识排列起来,供学习或研究时为解决疑难而去查索的书。
工具书除了字典以外,还有词典、类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传记资料、地理资料、年表等。
字典、词典,在我国古代称为字书。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的许慎。它以讲解字形为主,首创了部首排列法。最早的词典是《尔雅》,它以讲解字义为主,是历先秦汉代的跨代集体著作。现存最早而完整的韵书是《广韵》,以讲解字间为主,宋代被读书人作为通用字典使用。以上3种是古代最重要的字书。
目前最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是《新华字典》,最适合中学生使用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如果遇到冷僻字,则可以查阅《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
《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从1953年出版至今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次大规模修订,重印200多次,累计发行量突破4亿册,在世界各地都有销售,为全球字典发行量之最。
《新华字典》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发展,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是一部“政治教科书”。
例如,第1版《新华字典》根据刚刚建立人民政权的现实,收入了许多政治性名词术语。“**”期间的修订本(1971版),共引用毛主席语录46条,“呼”的例句中有“高呼毛主席万岁”。
“**”后期,在10亿人口的中国,《新华字典》是硕果仅存的一部字典。当时来访的一位西欧国家元首,自豪地将该国多卷本大百科全书赠送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只能汗颜地以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回赠。
1979年版《新华字典》中,仍然增加了诸如“人民公社”、“总路线”等与当时形势极不相称的注释和例句。
1992年版《新华字典》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政治术语被删。连从初版开始就一直存在的“资本”条目也未能幸免。
2003年最新版中,增加了互联网、黑客、克隆、期货交易、盗版、光纤、光盘、白领、蓝领、社区等上百个新词新义,对于国家保护动物和保护植物,一般都删去了释文中“……可食”等语句。
林语堂先生说:“出门旅游,宁愿少带两双袜子,也要带上一本字典。”今天的成年人中,因为《新华字典》而改变命运的不在少数。
著名作家冰心1987年87岁时给小朋友写信,透露自己身边总放着一本《新华字典》,免不了经常要向它请教。在信中,她再三勉励小朋友们这样做,可见《新华字典》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家长应该做到的】
我有一篇题为“草鞋学校皮鞋班”的文章,作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发表在1998年1月11日《服务导报》上。其中就提到,当年的语文老师特别强调我们每个学生背《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
在老师的“威逼”下,我们放学后就斜躺在校内一条小河的草坡上,硬是把它通读了六七遍。
当时的这种苦,真是苦不堪言。可是很快我们就尝到了由此带来的甜:作文中的错别字几乎没有了,中学阶段直至高考中的文言文,不知不觉中基本过关了。
有鉴于此,我对家长有以下建议:
正确使用《新华字典》是小学生的基本功
1998年,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联合倡导的《“中国少年雏鹰行动”雏鹰奖章实施细则》中规定,五类41枚基础奖章中,“小学一二年级”“自学”类中就有一枚“识字章”。
“识字章”的“获章标准”是:“能达到小学一年级教学大纲规定的认识汉字数量;能初步使用《新华字典》查汉字;能阅读简单的儿童读物,并理解意思。”其参考训练项目为:“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识家里的日用品,并正确书写它们的名称;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开展纠正街头错别字活动;中队或小队每个学期各开展一次用拼音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新华字典》的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查得又快又准确。”
由此可见,善于正确使用《新华字典》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家长在这方面应当很好地配合学校和老师。
引导孩子查字典,坚决消灭错别字
错别字分为错字、别字两部分。前者是指写字时因为笔画和构件错误,写出了没有这个字的字;后者是指写字时,因为形、音、义的影响,把这个字写成了其他字(俗称“白字”)。
避免写错别字的方法,主要是细心辨别字的形、音、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勤查《新华字典》。遇到孩子不认识的字、词,首先鼓励他自己查《新华字典》,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继续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辞海》。
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懒得查。这时你要狠得下心来,坚决不告诉他,或者对他说,你也不知道,得查《新华字典》。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这个过程中,你同样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这种翻阅,对你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时间一长,他就会离不开《新华字典》了。一旦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错别字就会越来越少,识字量和词汇量也会有很大提高,非常有利于培养认真、严谨的良好学风。
一个学期结束后,把他平时所遇到的错别字汇集起来(最好是建议老师在全班开展这样一次的活动)编成一部“小书”发给大家,效果更好,孩子的积极性也更高。
让孩子把《新华字典》当作最好的老师
我的儿子上小学后,我就特别注重让他读《新华字典》,为此也发生了一连串的小故事。
例如有一次,我正在翻阅刚刚收到的样书,偶然看到原稿上的“浆糊”被改成了“糨糊”。为此我特地翻了字典,只见上面解释说:“‘浆糊’现在一般写作‘糨糊’。‘糨糊’不宜写作‘浆糊’。”我觉得编辑改得有理,于是对一旁的儿子说,这个编辑水平比我高,堪称我的“一字之师”。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语文测验时上面就有一个看拼音“jiàng hu”写汉字。儿子不假思索地写了“糨糊”两个字。他满心欢喜,希望能得到老师表扬。可试卷发下来后,几个同学都是100分,他却因此被扣1分。回家后埋怨我给他出馊主意,使他少得了一面“小红旗。”
当时我一心想锻炼他的沟通能力,于是对他说,明天你把最新版的字典带去,让老师看一看,不就行了吗?
第二天儿子真的这样做了,结果遭到老师一顿狠批:“错了就错了,还跟老师狡辩。我不看字典,我只看标准答案!”
听着儿子的诉说,我无言以对。只好安慰儿子说:“没关系,这一分爸爸加给你。你少得一面‘小红旗’,可是爸爸这里奖给你一面‘大红旗’!”
随后,我对他讲了一通“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的哲学道理,安慰他说,我相信“这辈子你都不会把‘糨糊’写错了。”儿子的脸上终于拨开乌云见太阳了。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多起。我觉得,现在的老师与我们当时的老师有太多不同了,几乎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哪怕你是正确的。
在他们的心目中,“标准答案”就是最高指示,哪怕它根本就不“标准”!
谨防电视、电子辞典带来的以讹传讹
小学生喜欢看电视,电视对他们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在他们的心目中,电视上打出的字幕就和《新华字典》一样权威。可实际上两者差远了,家长应当及时向他们指出错误,以免以讹传讹。
例如,某电视台有个栏目叫《尚方宝鉴》。电视看多了,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以为这四个字就该这么写。其实这是错别字,正确的写法是“尚方宝剑”。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特别是各种各样故意用谐音“创意”的广告,给孩子以至于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带来不少混乱。
同样的事例还大量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电子辞典中。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抱有一种错误观念,以为电子辞典和《新华字典》一样标准、规范。殊不知,电子辞典中的真人发声,来源于《新华字典》,却不能代表《新华字典》的水准。
例如在某电子辞典中,就把“鼎”上部的“目”写作“日”,把“氢”、“氦”、“氖”上部的“气”写作“乞”,把“簧”上部的“竹”字漏掉两点。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这是由电子辞典的显示屏点阵不完整造成的,但毕竟是错别字。对于需要以电子辞典来指导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这种错误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以为花了几百元给孩子买了一本电子辞典就体现了对他们的爱。真正的爱,在于教他们查《新华字典》。
坚决不买盗版字典
现在的盗版书十分猖獗,就连盗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也堂而皇之地被摆在三轮车上,被到处叫卖。
虽然外观上看它们和正版差不多,可是印刷模糊、纸张粗糙、字体特小、错别字多,装订也不够整齐。由于价格低廉,购买者仍然不少,可谓“一‘廉’遮百丑”。
家长千万不要贪图这种小便宜,以免害了孩子。
及时了解词语规范的最新进展
现代汉语词语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规范的过程。过去的规范用字,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成了“别字”、变得不规范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所以,家长要及时了解词语规范的最新进展。
例如,目前社会上“帐”、“账”两字混用的情形非常普遍。事实上,自从2001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异形词汇整理规范,对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取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型词(包括词和固定短语),作为第一批进行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后,账本、账簿、记账等中的“账”就不能写作“帐”了,否则就是别字。
【经验谈】
1.错别字、尤其是不该发生的错别字,会让人看扁了你。经常查阅《新华字典》,是不写、不读错别字的最好法宝。
2.孩子遇到生字,家长不要马上提供答案,而要让孩子先查《新华字典》,一开始就寻求准确解释,以免留下似是而非的印象。
3.遇到需要改正错别字时,让孩子不要用橡皮擦掉原来的错误,而是通过改错符号进行修改,以告诫自己“此处有地雷”!
4.《新华字典》堪称一个人一辈子读不完的“大学”。不但小学生要勤于翻阅,家长也要经常拜它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