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
正式从近代会计进入现代会计阶段,簿记正式向会计转变。换句话说,19世纪之前的会计始终没有突破“簿记”范畴,直到这时候才出现真正的“会计”。两者的区别在于:簿记侧重于记账技术和方法,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局限于应用技术;会计则把记账技术和方法、经营管理实践、经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属于应用科学。
1931年
国民政府主计处为配合“超然会计制度”颁布《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比较系统地确定了政府会计工作的技术和方法性规范。
1932年
12月16日,瑞金中央苏区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发布《中央财政人民委员会部训令(第12号)——统一会计制度》,开创性地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统一会计制度。
1933年
4月,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明确要求所有收付事项一律使用“银元”(单位“元”),废止“银两”,史称“废两改元”。从此,会计计量单位完全统一为货币计量。
1934年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共同认可第一批会计准则,共6项内容。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伴随着会计准则的研究、发布、执行和应用,开始出现专业化名词“财务会计报表”,简称“财务会计”;而在此之前,只有“财务报表”(简称“财务”)之类的说法。两者关系的正确表述是:从工作层次看,财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和关键,会计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础;从组织关系看,财务和会计组织视公司规模而定,可合可分;从内在机制看,财务犹如人体之血液,会计犹如人体之血管。
1935年
8月14日,国民政府在废止“民三会计法”基础上公布了《国民政府会计法》,1936年7月1日起施行,专门用于预算单位即政府机关的会计行为。
1937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SR),并且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SEC保留监督权与最终否决权。
1938年
7月,国民政府主计处将《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修订后以《中央各机关及所属普通公务单位会计制度之一致规定》颁布施行,这是中国第一次统一会计制度。
龚懋德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设计簿据的企业“公信账簿印刷厂”,分工业和商业两类印制全套西式账册,现金账、分类账等西方会计簿据一应俱全,从此中式账簿逐渐被挤出市场,被誉为中国会计史上的一次革命。
1940年
《会计丛报》对究竟该用“帐”还是“账”字做了一系列的探讨。
1941年
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中央书记处特别会计科”,统一管理地下党活动经费、援外经费及中央会议所需一切经费,包括党员企业所赚利润、各中央局上缴的黄金、打仗所获战利品、党费、捐款等。
1947年
梁润身在《公信会计月刊》第11卷第2期上发表题为《以增减记账法代替借贷分录法之商榷》一文,同卷第3期上更是一连刊出三位作者的3篇讨论文章,不过随后就被打入冷宫。
9月,法国颁布《统一会计方案》。
1948年
国民政府颁布《商业会计法》,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单位即企业的会计行为。从此,国民政府确立了将政府会计和企业会计分别进行立法的模式,该模式目前在中国台湾地区仍然实行中。
1949年
12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国家财政部设立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家最高会计管理机构会计制度处(1950年9月改为会计制度司)。
1950年
3月3日,政务院公布了新中国在会计核算制度方面颁行的第一部行政规章《中央金库条例》。
3月9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草拟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训令》;4月25日,国家财政部根据训令要求成立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一个月后,国家重工业部首先拟定了《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结构统一会计制度》,7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会计制度。随后,中央贸易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财政部等分别制定了第一部会计制度。
6月,国家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13个部门完成了所属企业会计制度的草拟,标志着前苏联统一会计制度在国内的成型。
上海《大公报》两次发表章乃器撰写的关于会计原理记账的论文,主张统一依据货币收付关系来进行记账。随后,从1951年至1979年间中国一共冒出10多种收付记账法,区别主要在于记账主体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现金收付记账法、财产收付记账法和资金收付记账法。
1951年
1月,新中国第一本全国性会计月刊《新会计》创刊,杨纪琬任主编。
6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国营企业清理财产核定资金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开展全国国营企业的清产核资登记。
10月24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核定会计师管理规则》,规定经核准的会计师可以会计师名义在当地执行业务,或联合组成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执行任务时由个人署名负责;但因为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一制度名存实亡。
11月,国家财政部召开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次全国财务管理和会计会议。
1952年
第4期《工业会计》杂志上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援教的前苏联专家马卡洛夫教授的《论会计核算的阶级性》一文,被誉为“新中国会计界划时代的重要文献”,因为它第一次在中国引入了“会计阶级性”的观点。
世界会计师联合会上正式通过“管理会计”这个专业术语,原来的“财务会计”分为两大领域,分别为新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美国颁布《统一商法典》取代原来单行的统一法,从而成为20世纪英美法系中最伟大的一部成文法,也是当今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法典之一。
1953年
电脑在美国会计领域投入初步应用。
1955年
以学习前苏联“标准账户计划”为起点,继续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生搬硬套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但随后制定与实行的《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适应了当时对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
1956年
闵庆全在《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与方法》一文中,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表述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运动”。后经葛家澍、易庭源等进一步研究,该观点在中国会计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1964年
9月,中国首创的增减复式记账法问世并在全国推广试点,主要设计者是国家商业部财会局会计制度处张以宽。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通俗易懂地把全部账户固定划分为“资金来源账户”和“资金占用账户”,用“增”、“减”作为记账符号来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增减变动。1993年7月1日被借贷记账法所完全覆盖。
1965年
沙特阿拉伯颁布《1965年公司法》,第一次强制要求公司发布正式财务报表。在此之前,虽然它是中东和北非最大的经济体,可是经济活动主要由个人自己负责,如果有会计记录的话也是极少量的基础性会计,包括主流贸易企业在内都认为会计没必要,法律上对此也没有任何要求。
1966年
中国以“阶级斗争”来“废除会计制度”,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算政治账,不要算经济账”、“三年不算账,钱也跑不到外国去”。
1968年
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会计》杂志第11期上发表题为《社会经济会计》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从此以后,会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研究经济价值,还扩大到非价值因素的人力资源、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
20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初步建立起了全面的电脑管理系统,这是现代会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3年
美国、英国、法国等9个国家最早发起成立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
1977年
10月,78个国家和地区的106个会计专业团体联合成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目标是“以发展提高具有协调一致的会计标准来协调世界范围内的会计职业界”。
1978年
9月,国务院颁布《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第一次规定了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制度;全国开始恢复会计制度。
葛家澍发表题为《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的文章,标志着在会计界打响了拨乱反正的第一枪,认同记账方法无阶级性。
1979年
1月20日,《财务与会计》创刊。
11月5日,中国珠算协会成立。
12月26日至1980年1月6日,中国会计学会举行成立大会,会长王丙乾、名誉会长段云,顾问赵全熔、潘序伦。会上,中国会计学术界第一次提出“会计管理”的概念,同时决定创办新中国第一本会计理论研究刊物《会计研究》。
1980年
1980年3月31日,《会计研究》创刊号发行。这是中国会计学会创办的刊物,主要刊登有关财务会计的理论性文章。
12月,国家财政部颁发《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
1981年
1月1日,经上海市财政局批准,潘序伦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公证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注册会计师8人,都是解放前曾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退休老会计师;后从财政局举办的注册会计师培训班中遴选10名职龄内人员进所,成为建所初期的基本力量。1983年1月1日更名为上海会计师事务所,1998年12月改制更名为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
8月,中国会计学会、财政部、机械工业部在长春召开“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专题讨论会”,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概念。
11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授予单位。第一批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授予单位是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
1982年
11月,郭道扬编撰的中国第一部会计史稿《中国会计史稿》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册。
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美籍日裔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出版《三式簿记和收益动量》一书,最早提出三式记账法,奠定了他在会计理论界的学术地位。
1983年
10月,中国成本研究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第一部成本管理方面的专著《成本管理手册》在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
4月,颁发《会计人员工作规则》。
6月,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发《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1985年
1月21日,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5月1日起施行;1993年12月29日、1999年10月31日修订。
7月1日,施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现已失效),从此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格局。
8月发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1986年
7月,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
林志军在厦门大学获得中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学位,师从葛家澍。
1987年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第13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中心议题是“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第一次明确了以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核心要素,标志着正式进入会计电算化时代。
1988年
1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11月15日,中国第一个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北京成立,会长杨纪琬、副会长顾树桢、名誉会长谢明,顾问有李文杰、娄而行、顾福估。
1989年
1989年4月20日至1990年4月14日,中国会计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发放试卷400万份,回收260万份。
12月,国家财政部发布《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开启中国会计信息化时代。
曲晓辉在厦门大学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会计学女博士、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生导师,师从葛家澍。
李若山获得审计学博士学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审计学博士。
1991年
12月7日,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组织下,全国第一次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举行。
1992年
3月,国家财政部、人事部联合颁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及其《实施办法》;11月,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国第一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7月,经国家财政部批准,第一批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华强、毕马威华振、安永华明宣告成立。
11月,财政部部长令第4号、第5号发布《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7月1日起施行。
1993年
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994年
8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995年
12月,经国家财政部批准,东北财经大学在会计系基础上建立会计学院,这是中国第一家财经高等院校下属的会计学院。
1997年
国家财政部发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
1999年
4月,深圳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领域专家座谈会”,正式提出会计信息化概念。
2000年
9月,第一个国家级会计研究基地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建立;12月,第二个基地在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