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会计阶段(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2749 字 2个月前

1494年

11月10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威尼斯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复式记账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这在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他也因此被称为“近代会计之父”、“近代会计的奠基人”。

1531年

德国纽伦堡商人戈特利布出版《简明德国簿记》一书,总结了德国人从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法的转变之路。书中介绍了把资产列为一方、负债和资本列为另一方,两者寻求平衡创造了比较原始的“资产负债表”,比《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通过翻译传入德国要早18年。

1543年

荷兰简·英平·克里斯托弗尔出版了第一本新式簿记译著《新教程》,在翻译卢卡·帕乔利和曼佐尼著作的同时,在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在总账内设置余额账户,并且对所有财产一律换算成统一货币单位计价。

1581年

意大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会计学校“威尼斯会计学院”(或称“威尼斯会计协会”),这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会计师组织,进入门槛极高。

1593年

程大位出版了以珠算应用为主的算书《直指算法统宗》。全书共分为17卷、595个应用题;这些题目虽然来自其他算书,但在该书中都采用珠算来进行计算,书中并且最早提出了开平方和开立方的珠算法。

1602年

3月20日,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荷兰东印度公司(全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

1607年

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在继承和发展卢卡·帕乔利的基础上,出版了《数学惯例法》一书,其中同样充分体现了产权簿记的思想。所以,这一两百年在会计发展史上被誉为“卢卡·帕乔利与西蒙·斯蒂文时代”。

1640年

山西人傅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龙门账。之后,清代的三脚账(跛形账)、四脚账(天地合账)均采用这一复式记账原理。

1673年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商事王令”,明确规定对账簿设置、记账方法、破产清理、财产目录编制的要求,并且还带动欧洲各国随后纷纷建立相应商法,在会计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1676年

英国人乔治·沃森从国外学习簿记技术回到苏格兰一家著名企业担任“会计师兼出纳员”,20年后跳槽到苏格兰银行担任同样职务,并且还兼做几家公司和商会的账。他因此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会计师。但因为他未能取得执业会计师资格,所以不能称为第一位民间审计师(注册会计师)。

1687年

法国大臣科尔伯特根据会计学家伊尔桑关于“法庭条例与簿记之关系”的论据确立了《簿记法》,对后世的会计立法具有重大意义。

1689年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明确维护与保障业主的财产权益,并且创造性地将“权利法案”在宪法中置于特别突出的地位。

1690年左右

用“Dr”表示“借方”、用“Cr”表示“贷方”的借贷记账法,在西方国家得到统一并推广。

1718年

布朗·蒂姆斯(Brownetymms)在美国波士顿报刊上刊登关于公共会计实务的广告,被会计界认为是美国最早从事会计师事务的公共会计师。

1720年

伦敦会计专家查尔斯·斯内尔受聘审查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中的会计记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受聘对股份公司会计记录进行审查的会计师。他编制的审计报告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由会计师呈送的审计报告,他也由此成为民间审计职业的先驱,揭开了民间审计走向现代的序幕。同时,这也意味着出现了从“簿记”向“会计”转变的萌芽,英语单词中除了“簿记”之外已开始有“会计”了。

1722年

4月5日,俄罗斯颁布《海军部与造船厂行政委员会条例》,其中第一次提到“会计师”、“借”和“贷”等名词,对俄罗斯帝国(1547-1917)的会计与簿记制度尤其是物资仓库沿用的国家层面的会计方法产生深刻影响,被称为俄罗斯会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736年

约翰·梅尔出版了《意大利式商业会计》一书,之后连续刊行14版,影响长达50年之久。

1742年

意大利米兰推出了全世界最早的会计师收费章程。

1785年

英国专门设立审计委员会来审计国库预付金,后来又于1797年扩大到审计土地税。只不过,这种审计委员会仍然属于财务行政部门,审计报告也无需呈送国会,有点相当于今天的内部审计职能。

1786年

当年(乾隆51年)开记的“富公会收支银钱总账”一直记录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是中国会计博物馆镇馆之宝。

1789年

早年当过簿记员的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称为“总统”的国家元首),之后,他的私人图书室里依然有许多会计书籍。美国建国之初的几位总统也都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如阿伯拉罕·林肯等,这种经历对美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796年

英式簿记创始人爱德华·托马斯·琼斯出版《琼斯的英式簿记》一书,从此把英国会计引上独立发展轨道。

1830年

美国会计学界最杰出的人物托马斯·琼斯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财产及所有权两大关键要素的学说,弥补了卢卡·帕乔利以来复式记账理论方面的一些缺陷。

1845年

英国在修订《公司法》时,明确了会计师地位及其社会责任。

1846年

俄罗斯杰出会计师伊瑞斯特·穆德罗夫(E.Mudrov)著作的出版,是俄罗斯会计思想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该书首次将所有账户划分为与财产相关的账户、与人员相关的账户、辅助型账户三大类,建立了“资产=应收账款+资本”的平衡等式。

1853年

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公会,被誉为是继复式记账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854年

10月,经英国国会批准,由英国女王向爱丁堡会计师公会颁发了第一份特许状。从此,特许会计师及其职业在社会上获得独立地位,他们的工作受到法律保护,他们所做的审计结论具有公证性及权威性。

1861年

德国颁布的旧德意志《商法》第31条中关于对资产负债表财产和债权的应付价值估价的规定,催生了德国的“资产负债表论”。

1872年

10月,李鸿章建立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只股票,不过它依然采用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龙门账和四脚账为代表的会计报告制度。

1880年

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5个会计师协会在政府特许下,联合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会计师团体“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其章程成为各国会计师制度范本,有人由此认定英国是会计师策源地,同时这也标志着审计师地位和审计职业的正式确立。

1882年

英国实行特许会计师考试制度,审计是主要考试科目之一。

1887年

德国开始实行“账目检查人”宣誓任命仪式,从此,德国会计专家分为“宣誓会计师”和非宣誓的财务专家。前者有点像今天的注册会计师,其检查结果可以作为法律依据。

1888年

英国伦敦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摩尔盖特大街上开建“特许会计师大厦”,1893年完工交付使用,使用面积1812平方米,成为一幢标志性建筑。1926年及1965年两次扩建,从而成为英国会计职业发展历史的最好见证。

1895年

当年出版的《光绪会计录》中,虽然收支项目依然采用四柱式,但在决算报告编制方法和格式上已经采用西方决算报告表的那一套,这是一项重大改良。

清代驻日公使王遵宪在他刊行的《日本国志》一书中最早介绍了西方国家的预算制度。从此,起源于英国的“预算”一词通过日本传入中国。

1896年

8月15日,德国在颁发的《民法典》中,在世界上第一次明确了法人的概念和法人制度,分别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角度对债权作出了规定。

德国宣誓会计师的第一个组织“德国会计师协会”宣告成立。

1897年

英国伦敦创建《会计》杂志,成为世界上第一份专业会计刊物。

美国财务学者托马斯·格林出版《公司财务》一书,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举行世界上第一次国际会计师大会。从此,每隔数年该会议在不同国家举行,会计和审计开始国际化以及国际合作。

1905年

由清末职业外交官蔡锡勇所著的中国第一部会计著作《连环账谱》一书,死后由其子蔡璋赴日本考察后全面校订,在湖北官书局出版。这是中国介绍借贷复式记账的第一部著作,虽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为当时谁都不知道借贷记账法对中国人有什么实用价值),但也终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所有会计方法只能依靠口传心授、各搞一套的做法。

1907年

留日学者谢霖和孟森在东京出版《银行簿记学》一书,这是中国继《连环账谱》后出版的第二部会计著作。该书结合银行业务,将借贷记账法原原本本地引进中国,使中国人初次见识了西式簿记的真面目,并且第一次引进了“传票(原始凭证)”的概念,为后来明确把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起到铺垫作用。

1908年

伦敦出版了皮克斯利的《会计学》。该书与利可尔的《会计学全书》、狄克西的《高等会计学》一起,被称为英国会计三大名著,从此奠定了西方近代会计学基础。

中国最早采用西式簿记法记账的大清银行成立,聘请日本人为顾问,采用现金收付分录法,这是借贷记账法在中国运用的开端。

1909年

美国会计学泰斗哈特菲尔德出版了《近代会计学》一书,之后多次再版,畅销20年,被认为奠定了美国会计学的规范和基础。

1911年

美国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会计》杂志上发表“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文,随后又以专著出版,产生较大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科学管理之父”。

康有为门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被收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经济和公共法律研究”丛书,分两册精装本出版。该书采用西方经济学框架对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做了精湛研究,是“中国学者在西方刊行的第一部中国经济思想名著,也是国人在西方刊行的各种经济学科论著中的最早一部名著”,并且是中国欧美留学生中第一部以中国题材为博士论文并在欧美出版的著作。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专门设立了会计一章,要求国家的岁入岁出要以此为依据,并因此成立了“五部”之一的财政部,直接归总统领导。

1914年

10月2日,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会计法》,共9章、36条款。因为当年是民国三年,所以史称“民三会计法”。

1915年

由上海银行主编的《中国银行会计通讯录》和上海沪宁铁路局主编的《铁路会计、统计年报》面世,这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会计刊物。

1916年

法国经济学家亨利·法约尔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十分明确地把公司财务与公司会计严格区分,这种并列具有开创性作用。

美国改组1887年成立的美国会计师公会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

1917年

美国开始在全国举行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十月革命”后列宁一句“社会主义就是会计核算与控制”,使得俄罗斯的会计活动被新政权完全摧毁,几乎所有账目管理都十分混乱,会计登录工作滞后,账户之间缺乏关联,毫无准确性和透明度可言。1921年内战结束时意识到恢复经济没有恰当的会计核算不行,开始拨乱反正。

1918年

9月7日,国民党北京政府农商部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有关会计师制度的行政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从而在中国第一次确认会计师职业。获得农商部颁发的第1号会计师证书的谢霖,当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1921年

复旦大学商学院在中国最早开设会计系专业。

美国6月10日颁布实施、7月1日起生效的《预算与会计法案》是完善会计法制体系的第一部法律,重点从过去的会计核算与报告转向完善会计法制即核算与监督系统,为之后推动会计原则和标准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

1922年

美国会计学者威廉·安德鲁·佩顿出版《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一书,该书被认为是集会计理论之大成。

美国会计学者H.W.奎因斯坦在他的第一本管理学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管理会计”的概念,标志着管理会计这门学科萌芽的正式兴起。

1925年

3月,上海会计学界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师公会“中华民国会计师公会”(又称“上海会计师公会”),首批入会者三四十人。

8月14日,国民政府重新颁发《会计法》。

1926年

留美博士杨汝梅(杨予戒)的英文汉译本《无形资产论》列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从此在中国开始传播。

1927年

1月,“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1928年

潘序伦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所会计学校“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函授学校”,即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前身。

1929年

10月,美国股市发生崩盘。截至1933年,美国有1万家银行倒闭、13万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1283万人,出口下降约一半,投资下降约90%,个人消费下降19%,工人总数下降43%,农民经营净收入下降67%,经济倒退10多年。

1930年

中国第一位女会计师张蕙生取得会计师执照。张蕙生(1894-1982)曾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学士,潘序伦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