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会计阶段(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2606 字 2个月前

公元前33世纪至公元前27世纪

古埃及第一、第二王朝时期就在世界上最早把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分立出来,比在中国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秦代早了差不多二千六百年。

公元前27世纪

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推出一种名叫“黄钟黍”的计量单位,他所创造的寸、尺、丈这些计量单位及其10进制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且,还通过黄钟黍进一步确定了合、升、斗、斛等体积计量单位。

公元前25世纪

古印度出现一种被称为“哈拉巴数码”的铭文计数法。

公元前2494至前2345年

在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已经流行在纸草上签订各种经济契约了。

公元前2200年前

英国第12王朝一位国王的旧卷子上出现了关于分数和普通四则运算的说明。这表明,这是一份官厅会计记录,当时他们的数学已经达到初等代数水平,相当于今天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

公元前2062年

夏代开国皇帝禹在今浙江绍兴会见各路诸侯、考核他们的治水功绩和缴纳贡赋情况,史称“会稽”。

公元前1700年至1100年

中国最早记载会计事项的文字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书契”(甲骨文)上。

公元前1450年至1200年

当时古希腊迈锡尼时代的流水账虽然是记录在泥板上的,但记录相当规则。当时的“银行”账簿设置更为完善,并且已经有了借方科目和贷方科目的列示,这说明当时的希腊会计同样处于世界上最领先的水平。

公元前11世纪

在今山东省章丘龙山镇的地方,黑陶片上留下了一段“齐人网获六鱼一小龟”的刻画符号。这是中国史前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一项考古实证记录,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这也说明这时候的会计记录已经进入中国最早出现的书契形态,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大步。

砖书上记载的一家“埃古贝尔兄弟商店”已经具有较高的记账水平,账簿记录十分复杂。而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尼普尔城,一家名叫“穆拉苏兄弟商店”的经营范围更大,除了贸易业务延伸到批发领域,还经营着矿业和房产,所以它的账簿记录和财产清单更为复杂;并且记账人员还不只一人,是由多人分工合作来完成的。

公元前9世纪

西周中后期,“会”“计”两字已开始连用,明确表达是日常零星核算、年末总合核算的会计本意。最早的会计机构也出现了,朝廷设“司会”之职主管会计,为计官之长。当时的著作中已最早出现含有经济核算含义的“會計”或“計會”一词及其解释,体现了中国古代会计理论的发端,是中国在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

公元前7世纪

古希腊城邦政府统一铸造货币,并在全国统一使用,从此带动古希腊会计随之出现了全新面貌,彻底解决了过去会计无法加总核算的苦恼。

公元前554年至前538年

古巴比伦的“支付命令书”上签发人姓名、支付人姓名等项目一应俱全,这说明当时的会计原始凭证比之间的经济契约更进了一步。

公元前532年

19岁的孔子在鲁国大贵族季孙氏家里当“委吏”(相当于今天的粮库保管员),这是他婚后谋得的第一份工作。他称自己“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说,他做这份会计(仓库保管员)工作时算是认真负责的了,“出入的账目(都很)清楚”。

公元前509年

伊朗库德-欧-舒姆·埃兰地区的簿记组织每个月都要编制会计报告,每两个月向中央报告一次,并且要附加编制说明;到了年底则要上报会计年报,年报说明要涵盖这一年中发生的所有收支,要求更具体。在上报的报告中,资产负债表必须经过三位审计师从不同角度审查后盖章认可,并以波斯语和埃兰语注明这些审计师的职务。而实际上,这项制度最早从公元前3200年的萨珊帝国时期就开始了,凡是王国资源授权给其他人使用的,都要通过审计来确保责任的履行,并且是由国王直接指定审计师。

公元前500年左右

古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已经在泥制碑牌上明确记载各类存货了,而且手续完备、条理清晰。当时的存货管理人直接代表国王。

古罗马人开始发明罗马数字。

公元前5世纪

当时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已非常先进,会计监督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所有公民政治上完全平等,没有国王,官吏全都由抽签选举产生,并轮流执政,任期一年。当时它的国家审计颇有特色,并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小官吏一旦发现有徇私舞弊行为就要受到严厉制裁。当时民间最兴盛的业务是高利贷性质的货币买卖,从而也带动起了土地抵押、房产抵押、船舶抵押业务的开展。名目繁多的转账、计息和费用清算,培养起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旧式金融行业的“会计师”,奠定了日后地中海国家会计师职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公元前407年

古希腊密纳瓦·彼利埃斯神殿建筑的“计算书”由于已经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所以成为一份非常健全的会计报告,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因为不能进行加总计算,仅仅只能进行啰里啰嗦的文字叙述。雅典人把这种计算书刻在石头上向公众公布,堪称是开创了世界上财务公开的先河。

公元前300年左右

古罗马共和制时代民间签订借贷合同已非常流行,官厅会计中备忘录、日记账和总账三者设置已比较完备,并且转记关系也有相对明确的规定;而这一时期的民间账簿设置更为先进,如放高利贷者除了这三者之外还有往来账、现金日记账,每个客户一张账页,分成借贷两方,并可作为呈堂证供。

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地,与这同一时期的刻符记事内容已相对完整,叙事很清楚,并且已经从原来的原始凭证发展到账簿形式。

公元前256年

古埃及成为古希腊的一个行省,古埃及的责任户籍制度和纸草簿记由此顺利进入古希腊,并在古希腊普及开来,会计方法上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一位名叫芝诺的行政长官,还连贯地编制出了月报、年报、三年报,这为后来复式记账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以“入”“出”为记录符号、以“入-出=余”为基本计算公式的简明定式会计记账法诞生,简称“入出记账法”(或“收付记账法”),也即“三柱结算法”。

公元前63年到公元68年

古罗马帝政时期的官厅会计中长期保存着大量的“借贷合同”,并且用它作为追讨旧债。这表明经济契约从经济凭据向会计原始凭据的转变。

25至220年

最早记述具有中国特色的14种算法的古算书《数术记遗》面世。这14种算法,除了“心算”无需算具,其他13种均有计算工具,分别是:积算(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和珠算。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一种,那就是珠算,这也是珠算一词最早的出处。

最迟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木刻账簿。湖南省益阳市兔子山遗址考古挖掘中证实,纸张出现几百年之前就出现了三联账简,而且数量众多,这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多联式会计凭证和账簿。

3世纪

古罗马帝国已经出现了履行会计警察职能的官员“财务官”,主要负责调查谋杀案件。当时很可能与毁灭会计原始凭证案件频发有关。

498至546年

苏绰改革户籍与记账法则,受到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器重,把它作为提拔官员的必备条件;苏绰从公元前41世纪的朱墨两色花纹中得到启发,在中国最早创立了“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该记账法沿袭至今,并由此衍生出一种被称为“红头文件”的文案程式——朝廷发出的文书用朱标、下级呈报的文书用墨标。至今,“红头文件”已经沿用了近1500年。

534年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奴隶制法典《罗马民法汇编》完成。因为其中完整地保存了包括古罗马会计内容在内的罗马法,从而使得古罗马会计在西欧古典文化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与罗马法一起流传至后世,而古罗马会计则对后来的意大利式簿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649年

中国的收付记账法最早传入外国(日本)。

736年

唐代《长行旨条》5卷中,已经纳入所有财政收支项目的具体标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推行全面财政预算制度,也是中式会计史上最早的全国统一会计科目,在世界会计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760年

一位印度旅行家把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阿拉伯帝国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叫人把它翻译成阿拉伯语,就这样,这种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被介绍到了阿拉伯国家,这是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萌芽。

780年

唐代宰相杨炎提出了与西周以后“量入为出”财政原则相对立的“量出制入”,以及在随后推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税法”中进一步简化收入项目,大大简化了簿记核算和报告。

当年是唐德宗建中元年,由于改“租庸调法”为“两税法”、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并且当时所用货币是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种铜币(开元通宝钱),所以,彻底改变了过去实物计量和货币计量并重的局面,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广。

807年

(唐元和2年)12月,中国最早的会计专著《元和国计簿》面世,共10卷,作者为史官李吉甫。

876年

当年在印度出土的瓜廖尔石碑中出现了明确无误的“0”,这可是数学史上的伟大发明。由此证明,10个阿拉伯数字最终完成的时间大约就在这时候。

994年

(宋淳化5年)“四柱清册”最早给予收付记账法以比较完善的解释,从此奠定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

10世纪末

宋太宗规定,凡是州官到任都必须亲自检阅分管账簿,盘查清点官物;并且,官库中已经用上那种用于秘密核对的“牙钱”,这说明当时的财物盘点制度比过去更先进了。

1007年

(宋景德4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会计著作《景德会计录》面世,共6卷,作者为权三司使丁谓。

1080年

(元丰3年)宋代军队系统马步军专勾司改制为“诸军专勾司”,行政系统专勾司改制为“诸司专勾司”,统归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诸军诸司专勾司”管辖。

1074年

(宋神宗熙宁7年)中国第一次设置“会计司”机构。

1127年

(南宋建炎元年)各类专勾司改称“审计司”(也称“审计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审计”来命名审计组织机构。

1171年

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银行”建立。这是一家私有中央银行,却是地地道道的“欧洲央行”,因为它牢牢掌握着欧洲的金币供给,在几百年间通过蓄意制造流动性紧缩性金融危机,来提高威尼斯银行家对欧洲各国政治、军事、经济、金融的影响力。

1202年

意大利数学家菲波纳奇出版《算盘书》一书,系统地把阿拉伯数字引进古罗马,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再加上当时10进制位值法的运用,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西式会计停滞不前的局面,并且对后来意大利式簿记法的全面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1211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账簿记录中,已经流行按照债主姓名设立账户了。每个账户分成上下两块记账的地方,上方称“no avere”,意思是“你应给我”,简称“(你)应给”;下方称“di avere”,意思为“我应给你”,简称“(你)应得”。久而久之,前者就被称为“借”,意思是“你借我的”;后者被称为“贷”,意思是“我该还你”。但当时还是单式记账。

13世纪

南宋重臣王应麟撰写的《玉海》是中国第一部研究会计史的著作。这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204卷。王应麟多次遭罢官,后回乡专心著述20年,其影响最大的是蒙学著作《三字经》。

1340年

当年意大利热那亚市政厅的总账账簿保留至今,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本保留比较完整的复式账簿。它的特点是左记“借”、右记“贷”,已经能够从中看到今天借贷记账法的雏形了。

1367年

孔克齐(又称孔齐)出版《至正直记》(又名《静斋至正直记》)一书,内容包罗万象,流传极广。该书共4卷,其中第3卷《出纳财货》详细记录了今江苏省溧阳一带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记录工具(账簿)以及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成为研究元代民间会计的重要文献之一。

1385年

朱元璋下令杀掉贪官污吏1万多人后,整肃计量器具,在武则天创造的那套会计体数字基础上,要求以后一律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会计体数字最终形成。

1430年

意大利威尼斯安德烈亚·巴尔巴里戈父子商店的簿记水平达到当时的高峰状态。尤其是通过年终转账结平旧年账户时“余额账户”的设置,在借贷平衡关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平衡试算”所采用的“借贷试算表”正是今天资产负债表的雏形,这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1492年

西班牙女王在三次拒绝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去印度和中国探险的要求后,最终答应了资助他进行一次冒险出海行为;同时,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名会计师同行,相当于女王派出的财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