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本会计,是指记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并把它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上去,从而确定单位成本、降低生产消耗的会计办法。
从会计发展史看,这种为控制成本消耗对成本进行的计量很早之前就有了;可是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则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
16世纪之前,大多数手工工场的成本计量方法都很简单,并且各搞一套。哪些费用应该计入成本,并不十分明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的所谓成本计量核算,是在产品销售之后一起计算的,其中既包括生产成本也包括商业费用,而生产成本则只限于物料消耗。
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工厂制度和批量生产,导致固定资产成本在生产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折旧概念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葡萄牙、西班牙或荷兰,是因为英国北部产煤,煤炭作为工业生产燃料,工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高,经营活动更复杂,对内外部生产成本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为这时候仅仅考虑物料消耗,而忽略资产折旧,已经变得落后于形势的需要;而要核算生产成本中的活劳动耗费,仅仅依靠过去的那套方法已经不灵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计应运而生。
并且,由于工厂制度、大额资本的出现,使得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那些不参与企业经营的投资人迫切希望会计能提供他们想了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单一的以商品买卖活动为主的传统会计,便开始向工业化、股份制企业生产为主的近代会计转变。
工业革命后的成本核算,首先是按照生产组织特点,在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采用分步成本核算法;然后在股份公司出现后,为适应向股东定期提供会计报告,又出现了定期结转成本核算法。
建立在上述基础上,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为原来的成本核算是在复式账簿之外进行的,所以最早是在19世纪末,开始讨论这种成本核算是不是要与复式账簿相结合,以及如何结合、如何处理间接费用支出问题。讨论的结论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确保成本核算的正确性,也不能确保所有成本都摊入到产品中去。而一旦做到了这一些,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不同企业中统一原材料计价和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这就又引入了“标准成本”的概念。
1887年,英国电力工程师加克和特许会计师费尔斯主张将商业账户和生产账户结合在一起,并且在《工厂会计》一书中介绍了如何把成本记录和复式账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这种方式直到现在依然在使用。
1920年,在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提出了通过设置“效率差异”和“价格差异”账户来处理实际人工、实际材料和标准成本之间差异的办法。随着1923年间接费用差异分析方法的确定,这时候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雏形已基本形成,直到现在依然在使用中。
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与产品产量直接关联。在过去,根据原定计划来确定产品成本预算的方法早就出现了,但在产量发生变动时如何确定成本动态预算,直到1928年才由西屋公司的工程师和会计师们创造出来。然后,这种方法与标准成本制度相结合,就大大缓解了产品变动对间接费用实际成果产生的影响,使得间接费用计划数和实际数更具可比性。这是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最大的进步之一,在当年经济危机中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