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的股份制(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1027 字 2个月前

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最早是从东印度公司开始的。

而说到东印度公司,有必要先多说几句,因为许多读者实在搞不清究竟是谁跟谁的东印度公司。实际上,世界近代史上设立东印度公司的有好几个国家,它们集中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从时间先后看,分别有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瑞典等,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之所以会大家都起这个名字,与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今天的西印度群岛误把它当作印度有关。而当后来发现错了时,便只好把真正的印度包括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称作“东印度”了(哥伦布本人打死都不承认当初的错);相对地,把美洲加勒比海岛屿称之为“西印度”。

在这些公司中,最有名的是英国、法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这三个国家都是当时东半球最主要的殖民国家,成立东印度公司正是它们对外争夺市场和领土的表现。由于英国后来打败了荷兰、法国,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存在的时间最长,也最有名;荷兰东印度公司次之。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所以会输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与会计有关。确切一点地说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出现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近代会计发展的起点。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群岛最早建立总会计室和贸易站后,那里才开始采用近代会计技术,并在1642年由荷兰籍总督在印度尼西亚发布关于现金收入与应收款项管理的制度。但荷兰东印度公司会计实务的目的,主要在于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所以当时的会计技术发展十分缓慢,一般不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编制一张资产负债表往往需要长达三四年,这就直接导致该公司在18世纪晚期的经营陷入困境,因为这样的效率完全无法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展开竞争。

这些公司虽然名为“公司”,但实际上都在政府那里拥有贸易独占权,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不但如此,它们还拥有军队和舰队。印度本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而当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后,印度的传统手工业便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从此变成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

英国东印度公司全称“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拥有125位股东,注册资本7.2万英镑。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证”,标志着公司正式成立。之后,它就垄断了非洲西南端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权。

庞大的实业、政治和军事机构都需要巨额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于是,它们想到了通过先“发行”下一次航海的股份来筹集资金的办法,这就是现在股票及股利的来历。不用说,这种股份发行在最后清算股本时核算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于1657年9月发布新的公司章程,允许签发永久性股份来作为以后所有航海冒险的总投资。而每次清算都转化为永久性股份,就把原来的每次冒险航行变成了按年结算,这也就形成了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的概念,股份公司出现了。

容易看出,这对今天的会计假设和原则都有重大贡献,尤其是在建立年度会计报告制度、确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固定资产和固定负债划分界限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份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份制更典型。

荷兰东印度公司全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1799年解散。它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政府是第一大股东,面向全体国民筹集股本。它之所以会成为实力仅次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企业,就与这种在荷兰松散联邦制体制下集中全国资本与英国强大的王权争夺东方贸易权有关。换句话说,在这其中充分显示了资本的力量。

要知道,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的是英国国王的特权,而荷兰东印度公司更像是一家股份制企业。从基地和势力范围看,英国东印度公司主要在印度活动,基地设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在南洋一带活动,基地设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事实上,荷兰东印度公司确实拥有政府授予的东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自组军队、发行货币,可以与其他国家签订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

读者也许还记得,该公司曾经1622年在澎湖建立城堡作为贸易据点、强迫台湾人为他们服苦役;但当时的澎湖是中国明代政府的季节性驻防汛地,岂容他们乱来?于是,明代派遣俞咨皋率军队包围荷兰人,在1624年把他们赶到了当时无实际管辖的福尔摩沙岛大员(今台湾岛台南市安平区)。这些荷兰人到了那里之后,含糊其辞地对当地原住民说,希望能“借用一张牛皮大的地方”。那些原住民一听,还以为只是让他们靠船上岸歇歇脚,就答应了。没想到,这些荷兰人耍赖,先是真的拿出一张牛皮来,然后把它分割成一根根细线条,连起来圈占了一大片土地,大兴土木,并最终建立起台湾史上的第一个统治政权,直到1662年被郑成功打败。正因如此,1624年至1662年间的台湾被称为“荷兰统治时期”。[1]

[1]周江林:《东印度公司何以富可敌国》,载《华夏时报》,2014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