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史上的第五次重大革命是尚在构建中的三式记账法。
1982年,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美籍日裔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出版了名为《三式簿记和收益动量》一书,首先对复式记账法发起非难。该书认为,复式记账并非完美无缺,其中还有几个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相比而言,他提出的三式记账却能在复式记账基础上解决上述问题。随后,他又在1986年出版了《三式簿记结构》、1987年出版了《动量会计的三大假设》,由面到点、由浅入深、由说理到例证,全面阐述了三式记账法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关于三式记账法的完整体系。从此,也奠定了他在会计理论界的学术地位。
那三式记账法究竟有何德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原来,井尻雄士在会计中引入了牛顿力学中的动量、动力、能力、冲量等概念,从而推出了“三式簿记”和“微分三式簿记”的说法,使得各种会计分析更趋完备化和系统化。从此,会计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反映职能,而更能跳出来探求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因素,使得探究这些相关因素成为会计的“第二本能”,这样也就最终强化了经营责任观,使得会计核算发生质的飞跃。
具体地说是:三式记账法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记入相互对应的三个账户。在他看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中,“所有者权益”可以理解为所有者的“财富”(即“净资产”)。这样,复式记账法就可以用纯粹的方程式“财富=资本”来表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以下两种三式记账法:
一是时间三式记账法。记账方程式为“预算=财富=资本”,其中预算面向未来、财富反映现在、资本说明过去(积累的经营成果)。与复式记账相比,这里多出了一个预算类账户,主要用于记录目标资本的增减变化,即关注未来计算期目标资本所要达到的水平。
二是微分三式记账法。记账方程式为“财富=资本=动力”,其中资本是财富的微分,即为财富现状提供的理由;动力是资本的微分,即为财富现状提供理由的理由。与复式记账相比,这里多出了一个动力类账户,主要用于记录收益变动的原因,即差异。
而把这两种具体方法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多式记账法(三式记账法),记账方程式为“预算=财富=资本=动力”,这为会计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例如,在经营活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情况下,它能有效减少主观判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把企业从开始经营到现在若干年间的会计信息一并提供给使用者,能够减少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以及考察宏观环境乃至全球环境对企业的影响;通过企业纵向横向与同类企业进行比较,可以从更多角度来处理复杂的会计信息,并通过电脑技术判断其信息真伪、衡量其业绩优劣;可以通过对企业比较特殊的会计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例如在没有同行、没有以往资料相比的背景下),发现企业经营风险或辨析会计信息真伪和偏离实际程度。
不过,从目前而言,三式记账法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尚未付诸实践。因为究竟如何将三式记账法运用于实践,如何根据“借、贷、仨”的记账原则来编制一套全新的会计科目和记账体系,如何编制新的“三张表”即财富表、资本表和动力表,从而克服传统会计报表提供信息数量不足、相关性不强的弊病,都还有待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