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革命:社会责任会计(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97 字 2个月前

会计史上第四次重大革命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前提是:早在1819年,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成本”的概念,认为:企业排放的废物应该由该企业承担其处理费用,否则便会增加社会公共部门的治理成本,即社会成本;而这项社会成本对企业来说,便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当然,这种社会成本或社会责任成本不仅仅体现在“三废”排放及处理上,还体现在企业对员工的就业安置,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所以,传统会计中如果只记录企业内的经营活动成本,那再多只能算是企业的“内部成本”,而这样一来就会把企业的“外部成本”即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所造成的、需要补偿的价值损失部分忽略掉了,所以这种对企业成本的计量是不完全的。

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提出了“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引导西方学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1932年,哈佛法学院杜德认为,公司董事不仅是股东利益代言人,还应该代表员工、合作者、政府等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了尽力修复战争创伤,开展了一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国力较量。在这其中,首先当然是对盈利的追逐;但很快就发现,这种方式在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便摆在现实面前。请注意,这种全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原本各家企业各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相比,无疑是人类经济增长理念中的一次巨大飞跃;同时,这也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如果每家企业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当然也就谈不上所谓社会责任了。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会计》杂志第11期上发表一篇题为《社会经济会计》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从此以后,会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企业的经济价值了,还扩大到了非价值因素的人力资源、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

随后他又在1973年7月的《会计师》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会计职业和社会进步》的文章,对此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对社会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1981年,美国会计学家阿米德和贝奥尔科依合著的《会计理论》中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可以沿用传统会计学的核算原理和方法,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披露等会计程序,以及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等会计方法,并由此认定这是会计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克服了传统会计从微观角度无法说明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的缺点,能够从宏观角度来反映和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从而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整体衡量企业。

中国会计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是1990年常勋在其主编的《国际会计》一书中第一次提到这一概念。1996年学者宋献忠认为,传统会计只是为微观服务,只注重投资者和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所以是“狭隘”的会计;相比而言,社会责任会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则是全社会。任何企业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即企业在对所有者负责、追求盈利目标的同时,也要对员工、用户、合作伙伴、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负责,对子孙后代和自然环境负责,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