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47 字 2个月前

会计史上第三次重大革命是电子技术的应用,从此将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型现代会计模式。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会计领域,从而引发了会计工艺上的彻底革命,会计性质和职能、作用已发生很大改变;与此同时,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可是许多会计理论和方法、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标准成本”、“预算控制”、“泰罗理论”等得到进一步推广,企业管理者急需从会计中获得经营决策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执行性,重点放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上,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点转移到决策会计上来。

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会计得以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向事前预测、控制、参与决策转化;尤其是对外国际贸易的增多,这时候的会计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也就是说,这时候管理会计的主体已经变成“决策与计划会计”与“执行会计”并重,从而慢慢转向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具体地说,这种电子技术的应用在虚拟社区、虚拟企业、生产管理数字化、控制远程化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网络公司。成千上万个经济体,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共同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并且在某个特定经济项目结束后随时可以解散,这就动摇了传统会计得以建立的四大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分期,并且给传统会计赋予了新的生命。

例如,会计主体假设认为,经济组织是一种在特定地区的真实存在,可是在电子技术应用下的虚拟企业时分时合,这就使得原本的那种会计核算主体处于模糊状态,至少也是很难认定。再看持续经营假设,这原本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按照现在这种情形,经济体可以持续经营下去,至少也不会出现关闭或清算情形,这样才能维持现在对外的那一套完整而稳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原则。通俗地说就是,如果已经知道这家企业明天或下个月要关门了,那么在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上肯定和现在是不同的。而在电子技术应用下时分时合的经济体,就很难确认它究竟还有多少经营期限,因为它随时可以结束这种合作。其中最典型的是1994年新型宽体波音777的网络组装。第三是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传统会计因为考虑到持续经营,所以要人为地划分若干经营周期进行结算和考核,可是在电子技术应用下,这些过程不必等到一个周期结束随时都能了解动态信息;更何况,激烈的企业竞争要求会计随时提供有用的动态信息,所以,这时候的这种分期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最后一个是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中的货币计量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的,否则不同期间的经营成果就缺乏可比性;可是在电子技术应用背景下,资金在不同企业、银行、国家、资本市场、币种(其中不但包括各国主权货币还包括各种虚拟货币)之间高速运转,币值稳定假设屡屡受到冲击,这时候也必然会对传统会计构成冲击,并且为未来的会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1]

[1]刘扬:《电子技术对传统会计的挑战》,载《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