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史上第一次真正的重大革命是复式记账法的创立,这也是近代会计确立的标志。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威尼斯出版了名为《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该书共有5个部分,其中第3部分第9部第11篇是《计算与记录要论》[1],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时威尼斯流行的复式记账法基本原理,提出了“借”“贷”符号、会计基本恒等式、财产清算方法,日记账、分录账、总账登记方法,以及试算平衡法,并且还从理论上给予必要的阐释。
之所以称这是会计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因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复式记账法的最终确立,并推动了复式记账法在世界上的传播。
复式记账起源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商业和经济发展需要,但这种记账方式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的、又是谁最早发明的,现在已无从查考。确切地说,复式记账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群人、一代代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根本就不可能具体到哪一个人身上,这些人零星地散落在民间。例如,目前珍藏于佛罗伦萨图书馆的两套有关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的会计账簿,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使用“借”和“贷”用语来进行复式记录的,从中就能看到复式记账的萌芽;但这两本账簿究竟是谁记的、为什么要记,或者这种复式记账是谁发明的,就根本无法考证了。
从发展过程看,意大利复式记账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佛罗伦萨式,接下来是热那亚式,最终是威尼斯式,这个过程先后历时两三百年。其主要变化在于:记账对象从债权债务扩大到了商品、现金、损益和资本;记账方式从冗长的叙述式发展到规范的账户式;记录方法从债权债务简单转账发展到任何交易都可以通过两个相关账户来进行记载记录。
从那时候开始,复式记账法便成为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的标准动作,直到现在。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全面、动态地计算和控制资本运动。也就是说,从单式记账到复式记账,不仅仅是一种会计记录方法的改变,而是集中体现了一系列重要会计学观念的变化,并且从此构建了以日记账、分类账和总账三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正因如此,才说它能够成为从古代会计向近代会计转变的标志,卢卡·帕乔利本人也因此被称为“近代会计之父”。
但显而易见,他并不是复式记账的“发明者”。他实事求是地说,“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
当然,这也是他的谦逊之词。卢卡·帕乔利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通过30年的呕心沥血,首先对复式记账加以总结并著书立说,让这一记账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该书一经问世便轰动整个意大利,随后很快传播到了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然后又进一步传入德国、英国、法国。从此,全球会计界才从会计实务研究中摆脱出来并朝会计理论研究方向发展,这在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直到现在,虽然已经几百年过去了,可是复式记账内容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多大的变动。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封闭的封建社会,所以这一巨大成果并没有能够及时撼动中式会计,从而使得中式会计落后了世界几百年。直到现在,依然能看到这种影子。
[1]原題为Tractatus Particularis de computis et Scripturis,葛家澍译为《簿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