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对待公款吃喝(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708 字 2个月前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迎来送往必不可少。无论个人请客送礼还是官场上的迎来送往,极其铺张浪费。从“牺牲”一词为“敬神”而宰杀牛羊甚至敌人的首级,到纳贡献媚的金银财宝和美女,似乎没有什么不能成为“礼物”的。而我们这里关心的是,这些招待费用在哪里开支?

接着上面的话题,以西周为例。西周“九赋”、“九贡”、“九式”的收支制度中,九式分别是指:祭祀之式、宾客之式、丧荒之式、羞服之式、工事之式、币帛之式、刍秣之式、匪颁之式、好用之式。

在这上面,除了羞服之式是指饮食和车服所用财物的支出、工事之式是指工匠制作所用财物的支出、刍秣之式是指喂养牲口的草料支出,其他“六式”全都是“宴请赏赐”类,比重要占到2/3——祭祀之式是指祭祀所用财物的支出、宾客之式是指接待宾客所用财物的支出、丧荒之式是指遇到死丧或灾荒所用财物的支出、币帛之式是指行聘问礼财物的支出、匪颁之式是指分颁群臣俸禄所用财物的支出、好用之式是指为与诸侯和臣下恩好而赐予财物的支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礼节实在是多、迎来送往都要花钱,并且请注意,这些还都是明文规定可以报销的科目。

当时的宴请赏赐为什么会这么多呢?原来,那时候有一大批宾客需要宴请招待,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寄食于富贵人家、并且为这些富贵人家服务的;主人的奖赏恩赐便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宾客包括刺客、食客、侠义客、客卿、客将、纵横客等等。

而这时候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奖罚随意性大,许多宾客甚至可以借此过上骄奢**逸的生活;而一些宾客也会滥用主家的地位和权力,大肆挥霍或鸡鸣狗盗;二是主家对宾客拥有一种网罗人才后的占有欲、宾客对主家的依赖症和利用欲;三是缺乏必要的理财思想,只管投入不计成本;四是处在社会动**期的主家疏于管理,一客多主趁机敛财比比皆是。

不用说,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都是会计管理中的问题,所以在《周礼》中采取以下对策来加以治理:一是收支匹配,要求在会计记录和记载中,每一种收支(相当于现在的每一项专项资金)都要收支匹配,这也形成了后来三柱结算法的最初形态;二是九赋对九式,专款专用,防止超支和肆意挪用;三是专人管理,《周礼》中共有356种官职,其中负责记录宴请类的官职就有52种,一方面这说明当时的宴请收支规模之大,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对这类收支管理十分重视;四是定期考核、交叉考核,全国会计主管部门司会下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4个部门,分别掌管登记、收、支、余的计算与稽核,并且由司会负责上述4大部门进行交互考核,从而形成一种内部牵制制度。[1]

秦代建立郡县制以后,官场出现了接风饯别等宴会。西汉后期政局动**,地方官调动更频繁,路上到处都是一拨拨迎来送往的官或吏。南北朝时期,各州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城)还设立了“送故主簿”(相当于今天的政府接待办公室)负责公款接待官员,宋代也是如此,明清时期排场最大。苏东坡在担任杭州通判时,为这种公务接待苦不堪言,称自己这差事简直是“酒食地狱”。后来他想出一条对策,每逢接待时便用“小姐”去陪客,在把这些客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美女身上去以后,他自己则趁机休养精神,这也是后来“公关小姐”的雏形。[2]

[1]宁静:《我国会计防腐溯源研究——基于〈周礼〉宾客宴请视角》,载《财会通讯》,2014年第10期,P120-122。

[2]完颜绍元:《古代公务接待:取之于民,用之于官》,人民网,2013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