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会计的草流、红账(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1008 字 2个月前

说完了官厅会计报告,现在来看看民间会计报告编制制度。

由于早期人类的家庭财务收支十分简单,所以民间会计的发展要大大滞后于官厅会计,项目也要简单得多;但报账思想和观念、会计记录多多少少会受到官厅会计的影响,并且也只能这样做,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小。具体地说,当时的账面记录就可以看作是会计报告,因为它不像官厅会计那样需要逐级上报,所以在报告的格式、要求方面要简单得多。

有些读者可能会记得,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居民家庭经济收支及往来依然十分简单,许多家庭可能会从孩子用剩了的薄薄的练习册中选用一本作为家庭“账簿”,遇到“重大经济事项”时,会用铅笔在练习册上记上几笔流水账,这就可以看作是当时的“家庭会计报告”了。也难怪,当时的经济往来很少,全家一年总收入有个千儿八百元就算很不错了,既没有银行存单,更用不着任何借记卡,实在简单得可以。

现有资料表明,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以庄园会计、手工业会计为代表的民间会计发展极其缓慢。究其原因在于,庄园经济与官方存在着密切联系,“自古官商是一家”,这使得它有机会学习并参考官厅会计的做法,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独特的会计行业;另一方面,农民和手工业者又总是最保守的,庄园组织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庄园会计在“管家”(相当于今天的职业经理人)领导下进行,或者干脆就是这些管家的兼职,每天用几分钟做做账就行了。

在中国,夏商时期的民间会计只有单一的流水账,主要目的在于监督。当时庄园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会计,会计负责记录流水账,然后由管家定期向奴隶主报告钱粮结余情况,并做适当说明;同时,接受奴隶主对他的考核奖惩以及去留。这种流水账就算是会计报告了。

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官厅簿记草流发展为细流后,这时候的会计报告就以细流为主了。一方面,这在会计报告制度演进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会计报告从过去只看结余的流水账变成了具有摘要性质的分类账;另一方面,总体上看,这种细流主要还是在誊写草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战国时期,随着一些大的经济组织规模急速膨胀,民间会计开始采用一种按照项目汇总的“籍书”,来分别从收入、费用、盈利角度处理“入-支=余”三者关系,真正的民间会计报告诞生了。

到了秦代,商人开始在具有汇总性质的账簿上计算盈亏,这种籍书便自然成为当时的会计报告。

汉代,民间籍书在秦代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主要是出现了按照经营环节分别设置的进货、销售、费用分类账,从而创造了之后专门编制会计报告的基础条件。

唐代的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对外贸易也日益发达起来,所以会计报告编制在客观上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一大特点是民间会计报告与官厅会计报告已没有多少大的区别。

宋代民间会计报告在唐代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日报、月报、年报项目已经全都采用“四柱”式。

明代已经形成中式会计报告的基本格局,尤其是到了明代后期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会计报告及其主管人员从高到低分别由“总簿记”(相当于今天的财务总监)、“大人”(相当于分部的财务主管)、“簿记主管”(相当于今天的主办会计或报账员),其“收支银两报告册”内容包括本年度总收入、总支出、盈利结算及其分配与清算,开始依据投入股本多少来分配红利了。

清代在会计报告发展上最重要的标志是“红账”的出现和完善,不但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每年年底的红账编制都成为该经济组织的一件大事。本书作者小时候,在生产队里就见过这种场面:每当年前会计结账时,空气中也到处弥漫着一种“快要过年了”的喜气洋洋的气氛,哪怕不识字的农民都会经常去关心一下“今年的收成如何”。而清代在红账编制前必定会进行一次库存大盘点,力求账实相符;在此基础上编制“红账底簿”(或称“春盘总账”),作为编制红账的底稿;经过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开始抄录红账,确保每位股东人手一份,作为盈利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报送其他相关人员。在这其中,不但体现了四柱结算法原理,而且一些外贸企业会计报告已基本与国外接轨。但明末清初以龙门账和四脚账为代表的会计报告制度,依然独具中国特色。即使在1872年10月(同治11年9月)中国诞生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并且还发行了中国的第一张股票,也未能改变这种会计报告制度。

民国时期的民间会计报告并没有统一格式,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发起的改革簿记记录与报告方式运动,还是在这个时期带动了民间会计的繁荣与发展。例如在1929年中国农工银行发布的《中国农工银行营业会计规程》中,所提到的会计报告系统就由57种会计报表所组成,其中包括日报15种、月报15种、年报27种。1932年2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中更是明确规定,不再采用旧式账簿,簿记方法应当一致,账簿、报表及文件格式应当规范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