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厅会计的月要、岁会(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1635 字 2个月前

中国古代的会计报告制度最早起源于官方(官厅),而非民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最早的簿记只有公家才有,所以才称之为官厅簿记的;民间经济不发达,所以簿记也是若有若无,或几乎没有。在中国,20世纪之前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前的簿记,基本上都是官厅簿记;辛亥革命后,银行、路政、邮政、铁路、海关等现代公共机构开始兴起和发展,才真正带动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和财务。

从历史上看,官厅会计报告的演进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文字叙述式阶段,二是数据组合式阶段,三是表式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文字叙述式阶段,时间跨度为汉代之前。

文字叙述式会计报告,是指通篇以文字形式来叙述经济事项的发生过程及其结果。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会计报告起源于夏商,但缺乏史料证实,所以只是猜测。有资料考证的时期,是从周代开始的。

在西周《周礼》中,已经确立了簿记报告与审计制度,称之为上计制度。该制度规定,簿记与人口报告均须提交给上级官员直至皇帝进行审阅;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是“日成”(旬报)、“月要”(月报)、“岁会”(年报),以及三年一“大计”;但重点是年报。

这和今天几乎已经一模一样了,甚至比今天的要求更高,因为其中还有旬报。每三年的会计报告要进行一次总评,以决定官员升迁,因为当时官员的任期就是三年。这样看来,这三年一次对会计报告的总考评,在今天看来还带有对官员离任审计的内涵在内。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便于考核官员的政绩,并且这种方法当时就已经推广到了各诸侯国。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在当时六国之一的秦国,该上计制度就已经被写进法律条文,并且在秦国统一中国后进一步提高了该制度的法律地位。

秦代在统一中国的同时,同样也统一了簿记编报制度和方法。规定:旬报和月报不必逐级上报至中央;年报则必须逐级报送、汇总至中央审核,上报时要一并报送相关簿书、籍书、凭证,便于全面审核和审计,称之为计谐制度;在郡、县两级政府设立专门机构,重点对收上来的会计年报进行审查,在中央则由御史大夫(相当于今天的总检察长、监察部长)负责审理并把结果报给皇帝,从此开创了御史大夫审理上计报告的做法。

到了汉代,《九章律》中专门辟有一章《上计律》,规定了会计报告的具体编制标准,其文字叙述式会计报告编制与应用更具代表性。

这些综合性报告,内容除了财计方面的簿记或统计资料,还包括行政编制、官员设置、自然灾害、盗窃行为发生情况等,简直就是“县志”的简略版了。但其重点内容依然十分明确,那就是重点在“量入为出”财政原则基础上的“钱粮收支”数据,堪称是中式会计报告的成熟形态。

这些会计报告统一叫计簿或上计簿,月报称之为月言簿,年报称之为年计或岁计,此外还有旬报和季报等编制也有明确要求。这些计簿或上计簿都被列作官方文书的重要内容,这就不但进一步明确了上计簿的编制内容和报送程序,而且还提高了这一法律的重要地位。

例如,中央政府在汇总这些报告时,重点考评以下两大方面:一是通过检查会计报告的质量、揭示问题来考核官员政绩,决定奖惩;二是考核量入为出财政原则究竟执行得如何,从而能够为制定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作参考。

第二个阶段是数据组合式阶段,时间跨度为唐代至清代中期。

纸张的出现和普遍应用,为在宽阔纸面上布局文字和数据的组合式会计报告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得会计报告中连续性的组合表述、携带方便成为可能。所以,数据组合式会计报告从唐代开始出现不是没原因的。

唐代的会计报告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年报五个层次,重点在年报和财物收支上。日报主要用于反映国库钱粮收支,必须每天上报编报单位的名称、报告主体、粮谷征纳和支出数额(以实物为计量单位,按税目排列)、报告日期、编报负责人姓名等。旬报在日报基础上产生,作为各级国库的重点会计报告之一。月报在日报、旬报基础上产生,重点在于统计收支、结余数额以及本期钱粮结余数额。季报主要用于汇报基层征税情况。年报则是在月报、季报基础上内容更为详尽的会计汇总。

随着国家财政收支关系越来越复杂,这时候会计报告的格式也从唐初的三柱式发展到唐末已经普遍运用的四柱式。当时的会计报告统一称之为“文帐”,编制报告叫“造帐”,审核叫“勾帐”;根据不同呈报形式,又称之为“牒”、“状”、“历”等。

宋代在财用与库务文书公文中,强调所有报告都要采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四柱式,在规范化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南宋颁行的《庆元条法事类》中,不但对各种格式、编制方法有具体规定,还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统一称之为“帐状”,简称“帐”或“状”。

到了明代,数据组合式会计报告又向前推进一大步,在立规、用印、报送、汇总、审核、批示、驳回、更正、逐级送达上都有明确规定:呈送报告称为“奏报”、审核报告称为“奏销”,所有报告统称为“钱粮文簿”或“钱粮文册”。同时,从嘉庆年间开始,每年都会编制《会计录》。从1567年(隆庆元年)开始,户部尚书葛守礼根据地方赋税征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奏请在全国颁布“国计簿式”;从此,国计簿式不仅成为征税依据,而且还成为《会计录》的标准样式,对后来《万历会计录》的成书有重要影响。

总地来看,明代已经能看到今天全面编制会计报告的雏形了;不但如此,那时候还形成了被称为“会计录”的公共财政全面报告与分析制度,其中尤其以《万历会计录》的成就和影响最大。它总计43卷,系统反映了200多年来的财政演化状况,规模要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会计报告。

清代在会计报告编制、报送和审查方面,与唐、宋、明代一脉相承,统一称之为四柱清册或四柱奏销册。主要改进在于:以年报编制为主,年报编制的基础是月报和季报;针对财政收支重点项目,编制专项报告;在四柱清册总体格式下,具体规定了按照存、留、起运、完欠或支解数额归类进行列示,用于加强各环节的控制。

第三个阶段是表式阶段,时间跨度为清代中期至现在。

表式会计报告是指按照规定的要求编制统一格式的表格来反映财政收支状况或经营活动结果的会计报告。

1895年(光绪21年)出版的《光绪会计录》中,虽然收支项目依然采用的是四柱式,但是在决算报告编制方法和格式上已经开始采用西方国家决算报告表那一套了,这可是一项重大改良。

民国时期,为了满足多种经济成分的不同管理要求,开始出现中式和西式会计报告并存的局面。在中国政府会计、民间票号以及大多数民族工商业依然沿用过去四柱清册原理编制会计报告的同时;在路政、邮政、电政、航政、海关及部分银行中,已经开始流行西方那种表式会计报告了。

例如,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四柱总表、光绪会计表,宣统年间(1909-1911)又出现了金库四柱表。虽然有些不中不洋,但却意味着中国表式会计报告从此诞生。

民国时期,随着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引进和推广,资产负债表、损益计算书、财产目录逐渐得到推行,表式会计报告取代了传统的中式会计报告,会计报告编制进入一个新阶段。

总体来看,中国的官厅会计报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严格地说,其中存在着簿记报告、会计报告、财务报告三种不同称谓。

大致上看,20世纪之前应称为簿记报告,这些报告的主要特征是分散地反映不同账户的记录过程与结果;20世纪上半叶应称为会计报告,主要特点是全面反映不同账户的记录过程与结果;20世纪中后期开始称为财务报告(全称是财务会计报告,有时候也称会计报告,包括在官方文件中将西方国家的财务报表称为会计报表),其主要特点是在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能够给不同使用者用于经营决策的有用信息。

而在上述笼统称之为会计报告的文件中,最早出现的是官厅会计报告,民间会计报告出现的历史较短;中国官厅会计报告最有特色、也最能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是两个时期:一是以西周“参互”、“月要”、“岁会”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报告,二是唐宋时期以“四柱清册结算法”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