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账簿是有条不紊地记录经济事项并归类整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从会计账簿的名称看,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册”、“简册”、“簿”、“籍”、“帐”等多种名称,现在则统一称之为“账”。
从时间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商代,称之为“册”和“简册”;第二个阶段从战国到秦代、汉代,“簿”和“籍”混用;第三个阶段是从南北朝至民国时期,“簿”和“帐”并用。
从会计账簿的材质看,商代时主要是在竹木简牍上刻字,一片片竹木简用绳子串起来就成了册,而很多册串在一起就成了“典”。在纸张发明之前,书是用简帛制成的;竹简缀连在一起就成为卷,称之为简策装;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这种风格,所以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叫卷轴装。
西周时期,会计制度已相当健全,会计核算上除了有“书契”、“官契”等类似于今天的会计凭证,还有“籍书”等类似于今天的会计账簿。
周代后面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不安,但天下大乱必将达到天下大治,战国中后期的会计账簿设置种类就已经很丰富了。例如,除了有专门用于汇总登记的会计账簿“恒籍”,还有用于分类登记粮草的账簿“口籍”、登记厩苑的账簿“苑籍”等,从此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础。
最迟在东汉,中国出现了木刻账簿。关于这一点,可以从2013年湖南省益阳市兔子山遗址的考古挖掘中得到证实。那是在东汉即纸张出现几百年之前就出现的三联账简,数量相当多,这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多联式会计凭证和账簿。[1]
宋代时,官厅会计已经统一使用订本式账簿了,这就大大推动了总账中分类核算方法的应用。四柱清册的编制,更进一步使得这种分类分项核算科学化、系统化,同时也使得四柱清册编报规范化,中国会计依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宋代账簿的一大特点是,虽然采用的单式记账法与唐代没有多大的区别,记账符号依然是“入”“出”为统治地位,但这时候已经在民间簿记中能看到以“收”“支”作为记账符号了,这在以前是几乎没有的。并且在宋代簿记中,每一笔会计事项的记录格式顺序统一为时间、记账符号、收支名目、数额、单位、摘要说明;摘要说明中还通常会记录责任承担者的职位和姓名,以便事后进行核实和追究。[2]
从会计账簿的演进看,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单一流水账时期,二是“三账”时期,三是账簿组织体系发展时期。
第一个阶段单一流水账时期,时间跨度在中国是从原始社会末到商代。
那时候的会计,实际上就是事无巨细地、按照时间顺序一笔笔地记流水账,既没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也不用记账符号,无需结账,目的主要是起一种“备忘”作用。当然,流水账只是后来的说法,当时的人称之为“草流”、“草批”、“原流”、“底簿”、“草帐”、“花帐”等。
第二个阶段“三账”时期,时间跨度从西周到清代中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有“中式三账”,国外有“西式三账”,也算是扯平了。中式三账,指的是草流、细流和总清,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底账、明细分类账和总账,从而构成了中式会计账簿的骨干。
在这其中,从西周到魏晋时期,处于从“一账”到“三账”的过渡时期。例如在西周的官厅会计中,分为财物保管部门和会计部门,财物保管部门有财物登记账(称之为“保管会计籍书”),而会计部门则设有总账(称之为“汇总会计籍书”)和明细账(称之为“分类会计籍书”)。这些账簿虽然都是序时登记的,并不像今天总账和明细账这样要进行汇总记录,但已经能看到这样的雏形了。
汉代时,统治阶级的剥削项目名目繁多,从而导致会计账簿的设置也日趋复杂化,同时当然也推动了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只是这些账户数量虽然多,彼此之间却缺乏关联,所以只能说比过去有进步,与今天这种会计账簿之间具有紧密的科学相连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官厅会计已开始流向民间,尤其是在民间商业活动中已经开始广泛设置会计账簿了,这为后来的中式会计账簿建设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至宋代、元代,三账的设置发展很快。在唐代,会计账簿设置已经有了总账和明细账的区别,草流经过整理后变成细流,必然会提高核算质量,从而初步建立起了三账的主体结构。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专门核算利润的专门账本。宋代,总账(总清账)不但出现了,而且还要求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来进行设置,并且无论富商大贾还是中小商人都已经有意识地在自觉设置三账了。
明清时期是三账设置的完备阶段。尤其是随着经济的繁荣,民间商业会计的水平已经超过官厅会计。例如,当时的明细账(细流)通常分为银钱流水簿、进货流水簿、批发流水簿、门市流水簿、其他流水簿等;相应地,总账(总清账)则有银钱总清簿、进货总清簿、批发总清账、门市总清簿、其他总清簿等。而其明细账的基础则是草流(原始凭证),总账的成果是红账(会计报告)。这与今天已经很接近了。
明代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过渡,账簿中的记账符号仍然普遍采用的是“收”和“付”(支),而在总括数据(如月报、季报、年报)和会计报告中则多用“入”和“出”来表示,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
到了清代,随着官厅会计中单式记账法日趋完善,受民间会计中复式记账法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出现了入出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并存并用的局面。总清账中按三类确定核算项目,依次在账簿中确定记账地位并分户核算。
第三个时期是中式账簿组织体系改良和西式账簿组织体系引进时期,时间跨度从清代中期至今。
从清代中期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从而导致账簿设置方面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中外三账的对比中得到反映。虽然说两者在组织形式、记录内容、发展趋势上基本一致,但中式三账从细流归类转入总清账时,采用的是并不科学的单式记录;而西式三账在这一步采用的则是借贷式复式记录,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根本性区别,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撇开四脚账在账簿设置方面所取得的一些进展不谈,17世纪以来的300多年间,中式三账一直是在固步自封,停留在单式记账阶段,从而迫使中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不得不发起一场改良中式簿记、引进资本主义账簿组织体系的运动。
20世纪30年代,是徐永祚最先把账目分类作为改良中式簿记的突破口。它吸收西式会计科目分类的基本方法,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来设置标准会计科目,以克服过去的混乱状态,也便于账簿设置与报表编制相统一,对后来新中国建立后的会计科目体系建设起到一种过渡作用。与此同时,潘序伦等则积极引进西式会计的科目设置,并根据中国国情加以完善。
[1]陈敏:《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召开“简牍会计史”专题研讨会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国会计学会官网,2016年4月14日。
[2]康均、王涛等:《中国古代记账方法的发展(四)——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中华会计网校网,2007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