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开创鼎盛时期(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82 字 2个月前

隋代的中央政府机构设置为“五省六部制”。五省分别是指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审议)、内史省(负责决策)、秘书省和内侍省。其中,前面三个省权力最大,三省共同执政就相当于秦汉时期宰相的权力了,以至于后面两个省并不被人放在眼里,有时干脆简称为“三省六部”。在这其中,会计、出纳设在“度支部”,这样就在中央政府机构中有了固定的一席之地;并且,内部分工也趋于细致、内部牵制关系进一步加强。

为什么隋代会有如此成就呢?那是因为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吸取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几百年战乱的教训,下决心要强化中央集权;而要强化中央集权,就必须在财计组织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例如,北周的六官制度设有“六官府”,分别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其中天官、地官就都和会计有关。

天官府中有“大冢宰卿”1人,“小冢宰卿”2人,权力大小随皇帝高兴而定。下面则至少有三大机构与会计有关:一是“司会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主任(当天官府总管其他五府时,职位相当于小冢宰卿;而当天官府与其他五府并列时,就只管天官府的会计簿书);二是“太府大夫”,专门负责财政收支;三是“计部大夫”,专门制定财政计划。

地官府中有“大司徒卿”1人,“小司徒上大夫”2人,负责土地、户籍、赋役等事务。下面则至少有五大机构与会计有关:一是“民部大夫”,总管户籍人口;二是“载师大夫”,专门负责均田赋役、移民、赈济等;三是“司仓大夫”,专门管理粮仓;四是“司门大夫”,专门管理都城门禁和出入税务;五是“司农上士”,负责发布三农、九谷、稼穡等政令。

在此基础上,隋代制定了尚书省六部24司格局,并且除了把司会仍然放在天官府中之外,其他财务行政机构都集中到了地官府。这样做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国家的主要收入来自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调制,所以财政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变化也要与之相适应。而这样做的结果,就形成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度支部了。

具体地说,从财计组织方面看,隋代在中央设有五省,其中“尚书省”为政务总汇,尚书省下面有六个部,其中之一叫“度支部”,为全国财计主管机构,而度支部下面又有六大部门,分别为:“度支”,负责会计、课役及粮库等,是会计核算主管机构;“仓部”,掌管仓库财物出入及会计核算;“左户”,掌管全国计账、户籍等,兼有统计职能;“右户”,掌管全国公私田宅租调;“金库”,主管全国度量衡和仓库财物出入、会计核算;“库部”,掌管全国军需物资出入及会计核算。在这六个部门中,左户、右户、金库、库部都是隋代新设立的,六大部门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每一个部门中都渗透着国家宏观经济控制和微观经济管理,这是一大创新,所以史称“国计”;同时,这也为唐代设立户部奠定了基础。

这是中央财计组织设置的情况。在地方上,隋代实行郡、县两级制,两级政府均设有户曹、方曹、金曹、租曹主管等,分别负责仓储、赋征、会计等财政事务。由于当时的财权直属中央,所以这两级政府在征粮纳税后除了部分留用外,其余必须全部上缴给中央粮库。

从历史上看,隋代虽然只有短短的37年寿命,可是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为它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从会计发展史看,如果没有隋代这个时期的转变,就不可能有唐宋中式会计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