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开始有政府会计(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94 字 2个月前

中国的政府会计是从商代开始出现的,当然,那时候还叫“官厅会计”;到西周时,正式出现了“会计”的名称,与此同时,也开始具备了严密的会计组织。

为什么会不早不晚出现在商代呢?本书前面提到,商代人特别擅长商业运输和买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奴隶制文明大国。货币出现了,数字出现了,从而也带动出现了会计和账簿的雏形。所以那时候政府需要有“健全的会计组织”来负责收赋纳税,官厅会计也正式出现。并且,当时的会计记录已相对完整,每一笔经济事项都会包括时间、地点、种类和数量,并且用“毕”和“获”字表示收入、用“卯”和“埋”字表示支出。

西周时,当时实行的政治体制是,天子之下是太师、尹氏(掌握军政大权),再以下是“六卿”,包括“三司”和“三太”。三司是司徒、司马、司空,三太是太保、太史、太宗。而六卿之首的司徒,其功能主要是掌管土地和赋役,其中有“大宰”、“司会”、“小宰”、“宰夫”等官职,负责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百物财用”。司会负责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其中又分为“司书”、“职内”、“职岁”、“职币”等4种会计职务:司书掌管会计账簿,相当于今天的主办会计或总账会计;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相当于今天的销售会计;职岁掌管财务支出账户,相当于今天的成本会计或出纳会计;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就好比是专门核算利润及其分配的。由此可见,司会专门负责会计工作,这样又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的小宰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

在《周礼》中,就介绍了主管会计工作的官员叫司会;当时的会计核算时间单元是“岁会、月要、日成”,即“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结合这一点,清代数学家焦循在注释《孟子·万章下》中“会计当而已矣”时说,“会,大计也。然则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意思是说,一日(每天)的会计记录表现为“零星算之”,称之为“计”;一旬(10天)的会计记录称之为“会”;一月的会计核算称为“月要”,也称之为“综合算之”;一年的会计核算称为“岁会”。而在《周礼·注疏》中则有“月计曰要,岁计曰会”一说,《周礼》中还有“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意思是,每隔3年要对宫廷的财务收支和掌管官员进行一次审计监督,以考察“群吏之治”,有点像20世纪末中国流行的“财务大检查”。由此可见,政府会计制度在中国周代时已相当完备。

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财政和会计的合称)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初步构成完整的经济管理系统。尤其是在编户制度、上计制度基础上建立起了两条主干财计制度,一是国家财政收支,二是皇室收支;再加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从而一起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经济集权统治制度。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在会计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包括主导和引导作用,这是一大“中国特色”。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并没有出现单纯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个人、组织或政府为争取自身获利机会自发展开的对现行制度的改变——具体地说是,西方国家的会计发展一开始就是靠会计职业界来进行推动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后国家才开始介入。这是中外对比的一个明显区别,并不一定有孰优孰劣。也就是说,诱致性制度变迁也是利弊互现的——一方面,盈利性诉求会促使变迁主体推动变革;另一方面,当变迁主体自身利益得到基本满足后,又会反过来阻碍这种变迁的进一步发展,或者由于路径依赖而降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