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会计计量单位(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806 字 2个月前

从会计发展史看,中国民间会计的计量单位与官厅会计的演化有较大区别,所以这里单独来看看这个问题。

民间会计计量单位的发展过程,取决于民间经济的发展。而从历史上看,与国家财政收支活动相比,民间经济的活跃度与复杂程度更高。尤其是货币与商业活动紧密相关,这就会导致民间会计计量单位的运用程度要比官厅会计更先进。要知道,历史上货币使用最广的是商业和银行业,其次才是工业、农业,最后才轮到国家财政收支活动。

在中国,民间会计的计量单位大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并用阶段,二是货币计量单位占主导地位阶段,三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单位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并用阶段,时间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商代的商业活动已经开始独立出来,并且十分发达。当时,这些商人主要是行商,而当时的货币是贝币。“贝”在古文中是“珍宝”的意思,被人当做是“宝”,所以今人会把“宝”“贝”两个字连起来用。

贝自从成了钱,当然就是好东西(宝贝)了,这没有歧义。那为什么贝会率先成为货币呢?唐代李善注引《琴操》中西晋辞赋家木华《海赋》中的一则故事说: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周文王手下有一个名叫太颠的大臣,派人到海边去收集大海贝,作为礼物献给纣王。纣王见到后眉开眼笑,于是就放走了周文王。

那纣王为什么会对海贝感兴趣呢?原来,这海贝当然是只有海里才有的,中原地带难得一见,所以在那里属于稀罕物,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贝的外壳坚硬、色泽美丽、富有光泽,可以做装饰品,王公贵族正需要它用来炫耀身份,所以适合从上层人士开始流行的规律;原因之三是用红线穿上贝壳后,既可以代替盔甲做军服用,又吉利,还能增添威武雄壮气概。所以直到今天,云南哈尼族人仍然会把贝币当作财富的象征,如在结婚聘礼中除了钱物之外就必须得有贝币才行。

用贝币来作为商品流通媒介,要轻便得多,所以商代会计核算时的计量单位便纷纷采用“贝”和“朋”。赚了钱叫“得贝”、“朋来”,亏了则称为“丧贝”、“朋亡”。当时的1朋究竟等于多少贝,现在已无法考证,但多数认为1朋等于10贝,也有说5贝的。

到了西周时,商品经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还出现了集贸市场和市场管理员,货币除了海贝之外还有了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那时候已经习惯于把实物折算成货币来计算价值了,但总体上仍然是实物计量和货币计量单位并用的。

第二个阶段是货币计量单位占主导地位阶段,时间跨度为秦代开始至清代。

秦代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必须用规定的货币进行结算,每天的营业额都要记日记账,由市场管理员据此收税,民间会计的计量单位已经主要转向货币。

汉代时的商品购进、销售、库存盘点、经济往来都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计量已经明显退居次要地位。

唐代已经出现了中国早期的金融机构“柜坊”,商业也已经有了批发和零售之别。京城的行商往往会把钱存在长安的柜坊里,然后凭帖子在异地取钱,这就相当于今天的银行支票了。不用说,这时候的会计核算就更是主要以货币计量为主了,实物计量单位主要限制在进行存货核算时。

宋代的信托部门已经相当发达,尤其是典当业十分活跃,对于本金和利息的计算十分精确。所以,以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占到绝对优势。

明清时期,各行各业的会计核算都已经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了,尤其是在钱庄、票号、银号、典当业中更是如此。清末时金融机构大量涌现,更是让人进一步认识到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个阶段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单位阶段,时间跨度为从民国时期到现在。

民国时期经过改良中式会计和引进西式会计运动后,以货币为会计计量单位便在各行各业包括民间会计中达成共识,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虽然也有,但只起一些辅助作用。而直到这时候,民间会计与官厅会计的核算水平也已经基本趋于一致、不相上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