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记录中在象形文字之后,最早采用的是罗马数字。这种数字起源于古罗马,因而得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字表达方式。
原始人和动物具有一种天生的数觉,人的计数能力就是在这种数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早的数字当然是“1”,这是最基本的数字单位,用来表示数量极“少”(在自然数中没有比“1”更小的了,再小就变成“0”意味着“没有”了)。后来,又在“1”的基础上发展出了“2”。这是因为人有许多器官如双手、双脚都是对称的偶数,是1的“2”倍。当然,这是国外的说法;中国人教小孩认识“2”,则习惯于从双手、两耳、两眼着手。在拉丁语中,“2”(duo)是从动词divido(我分)演化而来的,表示一个物体有左右两半部分。那时候的原始人怎么也想象不出“3”字,如果要计算“3”,一定会首先从“1”+“2”演化过来。所以,“3”字的出现经过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从今天“3”的英文thrice和拉丁文ter既具有“3个”的含义又具有“许多”的含义,还是从中国古汉语中“三”同样表示“许多”中,都能得到部分证实。自从有了“3”有了“许多”后,就又进一步衍生出了其他数字。
原始人创造罗马数字,是用手指做计算工具的。距今约26世纪前,古罗马人伸出1、2、3、4个手指,然后依样画瓢地在羊皮上描写出Ⅰ、Ⅱ、Ⅲ、ⅡⅡ(后来为了节省空间,又改为Ⅳ)的图案来表示。伸出一只手,表示5个物体(用大拇指和食指张开的形状“Ⅴ”来表示);伸出两只手,表示10个物体(先是画成“ⅤⅤ”形,后来又改为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从而形成“Ⅹ”)。这种使用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即使在今天,即使是中国人,日常交谈中仍然能看到这样的手势表达方式。
为了能够表达完整的数字,当时的罗马人一共采用7个罗马字母做基本数字、即Ⅰ(1)、X(10)、C(100)、M(1000)、V(5)、L(50)、D(500),并把它运用在会计记录中。在相同的数字连写时,所表示的数字就是这些数字相加得到的数,如Ⅱ表示2、Ⅲ表示3等。如果小的数字在大的数字的右边,所表示的就是这些数字相加得到的数,如Ⅶ表示5+2=7、Ⅻ表示10+2=12等;如果小的数字在大的数字的左边,所表示的就是大数减去小数得到的数,如Ⅳ表示5-1=4、Ⅸ表示10-1=9等。在一个数的上面画一条横线,就表示这个数的1000倍,如□表示5000等。
从今天的眼光看,罗马数字书写起来十分不易,尤其是在用于大数时就更是特别麻烦。例如1888,在罗马数字中要写成MDCCCLXXXVIII;更有意思的是,罗马数字因为不是10进制,所以没有“0”,所以当时在遇到0时要求用空格来代替。
为什么会没有“0”的呢?那不是非常不便吗?是的,但当时欧洲教会的势力非常强大,谁都没办法。古罗马教皇就认为,当时的罗马数字已经十全十美了,根本就不需要用到“0”;为此,甚至还向外界宣布,“罗马数字是上帝发明的,从今以后不许人们再随意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字。”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一位古罗马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悄悄地介绍了关于“0”的用法,结果被教皇派人囚禁起来投入监狱,并被施以酷刑。
当然,不用说,当后来人们逐渐了解到了使用“0”的好处后,就再也阻挡不住这股潮流了,哪怕是教皇也法不责众了。这颇有点像父母在女孩小时候时会对她灌输男人怎么怎么坏;可是当女孩长大到了恋爱结婚年龄后,你就怎么也阻止不了她对异性的那种渴望了;你再对她啰里啰嗦的,她可就要与男友私奔啦。
虽然罗马数字的产生比中国甲骨文中的数码要晚,也迟于古埃及人的10进位数字,但它的出现依然标志着古代文明的一大进步。直到今天,罗马数字依然会出现在钟表、产品型号代码、条形码、科技图书的章节及分类中,其他地方则已经很少见了。2015年7月,意大利首都罗马正式表示放弃使用罗马数字,无论是街道指示牌还是官方文件、身份证明、账单等,从此全都改成意大利写法,这才意味着罗马数字正式大规模退出历史舞台。
罗马数字在会计记录中的使用,一直延续到复式记账发明之后。当时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会计记录中的数据也越来越长,用罗马数字来表达大数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已经不再适合形势之需。尤其是在记分类账和计算利润时很不方便,账页怎么宽也不够用。但没办法,只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更为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所以这种方法在复式记账发明之后依然继续沿用了好几个世纪,才慢慢被阿拉伯数字所取代。
1202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纳奇出版了《算盘书》一书,系统地把阿拉伯数字引进罗马,进而影响整个欧洲;再加上当时10进制位值法的运用,这才彻底打破长期以来西式会计停滞不前的局面,并且对后来意大利式簿记法的全面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