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旧率与成本核算(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77 字 2个月前

折旧的概念是15世纪末才出现的。伴随着欧洲大航海时期海上贸易的发达,这时候的复式记账已趋于完备,簿记概念也在向会计概念转化,而“折旧”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会计概念。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在此之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很少,即使有,商人们在会计核算时通常也会选择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在还没报废或售出时作存货处理,从而在经过年终盘点后,根据市场价值调整业主权益。可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经营中用到的、耐用的长期资产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到这种业绩的真实评估了。这时候,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通过折旧这样一种方式来分摊成本和费用、均衡资本和收益。

为了区分这种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再加上,当时的企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和经营者已经日益分离,所有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对外披露收益表了,于是折旧概念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和重工业的发展,也使得在企业规模增大的同时制造费用激增,于是,产品成本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分配越来越复杂,这样,就势必要求以存货计价为突破口,形成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法。

有意思的是,17世纪荷兰之所以会成为航海和贸易强国,就与成本核算有关。当时,他们每次航海时间平均长达30个月,为此专门雇佣穷人做船夫,吃得少,干活多,这样船上的储备粮就带得少,运载货物更多。

严格地说,原始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是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时间是1880年至1920年。在这期间,英国在工业企业中已经采用定单成本计算、分步成本计算法了,后来这一方法传往美国及其他国家。

自从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并且在原有成本积聚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新的职能,即“管理上的成本控制与分析”,这时候的成本会计就从第一阶段的原始成本会计阶段进入了第二阶段近代成本会计阶段,时间段是1921年至1950年。

在此期间,成本会计也就不再局限于过去只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了,还要事先制定成本标准,并据此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和定期的成本分析。正是从成本会计扩大管理职能开始,其应用范围也从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

确切地说,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在成本会计基础上又出现了管理会计,这样就又使得传统的会计工作从事后记账、算账、报账,同样也转移到了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上来。管理会计的出现,标志着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因为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现代会计出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1951年之后的成本会计进入第三个阶段现代成本会计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这里的成本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了,而且还包括付出的以及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所有价值牺牲。也就是说,这里的成本,除了产品成本之外,还包括开发成本、工程成本、劳务成本、资产成本、资金成本、质量成本、环保成本等;并且,根据成本信息需求的不同,还形成了各种多元化成本概念体系,其中包括目标成本、责任成本、相关成本、可控成本、可避免成本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