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会计分析,是指根据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经营过程及其经营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人类是不是善于从某件事物中去进行总结、分析、反省,是考察能不能从中获得长进的主要依据之一。可以说,人类自从有了会计行为,同时也就有了会计分析,但真正的会计分析是直到唐代才出现的。
从会计发展史看,在中国,会计分析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二是产生和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会计分析方法的萌芽阶段,时间跨度为夏代至南北朝时期。
之所以说这个时期是萌芽阶段,是因为当时虽然也有所谓的分析,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对会计记录的简单翻阅。例如,无论西周还是汉代,虽然也有通过上计簿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的“分析”,但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官员进行奖惩,完全是一种浅尝辄止。南北朝时期因为长期战争,一切经济工作都要服从于打仗,所以那个时期就连这种一般性的会计分析(官员考核)也都顾不上了,直到隋代时才有所恢复。
这种只看一个数字兑现奖惩的办法,很像本书作者1983年毕业时老师告诫我们的:参加工作后“给领导汇报不必说得太‘深’,大多数经理只会看报表上的‘利润’一栏,最多再瞄一眼‘营业额’,其他数字不是看不懂就是根本不想看。”当时我们听了感到很惊讶,也很委屈,觉得许多东西“白学了”,但走上工作岗位才知道确是如此。因为当时的企业都是国有、集体性质,能够走上领导岗位的多是部队转业或政工干部,所以他们也只看得懂这两个数字;同时,又因为上级只关心他们的规模(营业额)和业绩(利润),于是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只看这两个数字了。他们或许也会要求你递交一份会计分析报告,但交上去后基本上是不看的。
第二个阶段是会计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为唐代至清代。
从唐代开始,会计分析有了明显的进步。无论是唐代的《元和国计簿》还是宋代的《元佑会计录》,就都有计账、户籍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各种专项分析;并且,宋代还出现了专门汇集会计资料的重要著作《太平经国之书》和《玉海》。
例如,807年(元和2年)唐代史官李吉甫的《元和国计簿》,以及之后韦处厚的《太和国计簿》中,就都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会计(统计)资料,并且是按照国家财政收入项目来分别记载收入数字的。《元和国计簿》一书共分10章,基本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列示户籍计账资料,分别从计户纳税地带和不计户纳税地带两个方面,来反映赋税来源和预算收入实现情况;二是按照财政收入项目反映实际收到的收入数据,分析财政收入获取的情况;三是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存在问题。这表明,当时的会计报告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掇琐》收录的唐代经济史料中,还能看到其中有四件是管理官员马善昌呈报的“官马死亡状”。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简直就是唐代报损流动资产“官马”的原始凭证了。
唐代“国计簿”的出现,不但标志着中式会计的核算和分析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并且还是中式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所以,接下来的宋代及宋代以后,会计分析方法被普遍使用,并且还在唐代“国计簿”的基础上,有了以年报资料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文献“会计录”,为统治者“量入为出”管理经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许多问题可以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认识了,就为宋代财政会计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会计录》的编制,则代表着会计分析方法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元代,总体来看在会计方面没有什么大的进步,这里按下不表。
可是到了明代,对会计报告和会计分析还是非常重视的,不但要求按照四柱结算法的规定编制四柱清册、逐级上报,而且还明确规定了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在明代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万历会计录》中能看到,按照“旧额”、“见额”、“岁入”、“岁出”记载了人户、田粮、军饷、俸禄以及各种税收和交通运输资料,类目编排井然有序,数据排列有规律可循,并且重点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可见,当时的会计分类和分析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地步。
明末清初,会计分析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代和清代的《会计录》以及日常会计专项分析,在沿袭宋代的基础上都有部分创新。尤其是到了清代末年,表式会计报告出现了,会计分析时引用数据更方便了,对分析问题的说明也比过去更加简明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