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记账的龙门账(1 / 1)

会计简史 严行方 604 字 2个月前

龙门账是在三脚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末清初,山西人傅山根据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了一种新的记账方法名叫龙门账,它更适合于民间商业会计的核算。

刚开始时的龙门账究竟如何,现在还缺乏史料考证。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清代末年时,记账规则为“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它把全部经济事项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所谓进是指各项进项收入,缴是指各种缴纳支出,存是指各项存货、资产包括债权,该是指各项负债、资本包括股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该+进=存+缴

进-缴=存-该

它的账簿设置与三脚账基本相同,采用的也是中式三账体系,分为“草流”、“流水账”、“总清账”(誊清账)三大类。规模大一点的商号还会在流水账和总清账基础上,设置更为详细的明细账,称为“分流账”和“分清账”。与三脚账不同的是,它的核算重点在总清账上,把分类核算、分项核算、合龙结算、编制结册(即“红账”,也就是今天所称的会计报告)的任务全都押在总清账上。

与四柱结算法相比,它的先进之处在于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例如,结账时“进”大于“缴”或者“存”大于“该”即为赢利,这被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合龙门或者叫“轧龙门”、“合龙”是江浙一带的说法,原本是指古代修建堤坝、桥梁工程时会从两端向中间施工;这样,最后的工程接合便成为关键。所以,这一名称本身就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在内。

龙门账的最大特色是,年末要进行合龙结算,也就是要进行总的“进-缴=存-该”。如果该等式成立,就叫“龙门相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账轧平了”;否则,就叫“龙门不合”,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账轧不平”或“没轧平”。要知道,这件事情在当时非常重要——一年到头,股东们都在眼睁睁地看着账房先生怎么合龙门,然后抄出红账,从而在农历新年之前拿到分红呐。所以,账房里常常会人流不息;而那时候的账房先生呢则是如履薄冰——账如果能顺利合龙,便可以大喘一口气,顺便吹吹小牛,安安稳稳地过个年;如果合不拢,对不起,加班加点轧账不说,还要处处受人指指点点抱怨这先生“水平臭”,说不定就会在“财神日”(农历正月初五)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在一阵接受质询后被解雇,然后第二天就被老板一句“请你另谋高就吧”丢了饭碗。

龙门账的理论基础是四柱结算法,标志着中式会计从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正式转变。尤其是在试算平衡公式的运用上,它与西式复式记账不谋而合,为后来四脚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它还理所当然代表着明清时代中式会计发展的最新水平,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后来的商业会计。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龙门账与那时候的借贷复式记账相比,无论在凭证运用、科目设计、账簿设置、计算平衡、成本计算、利润结转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关起门来说,它的出现只是体现了中国固有复式会计的萌芽,与西式会计不可同日而语。